花白鲢的密度

花白鲢的密度

每年都有些水库,放苗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把密度放大了,到了年底鱼没有长;有的一两年过去了,都还不能出成鱼,不得不当苗种卖,价格还不及成鱼价格。既占用了养殖周期,又没有产量,还卖不起价格,最后严重影响效益花白鲢的密度。

在投放苗种时,规格放得越小,成活率的变化幅度就越大,越是大规格,成活率越高。有的人了为降低放苗成本,就喜欢放小规格苗,虽然降低了苗种投入,但却增加了养殖周期。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苗池专门培育至一两到半斤,这样再来下塘,可以保让苗种成活率。不至于成活率低了,苗种个头太少影响产量;或是成活率太高,密度太大,影响产量。

在花白鲢养殖户中,许多人发现,要是通过饲料投喂来养殖,那每斤鱼的生产成本就会比较高,难以有效益。所以生产花白鲢,主要还是靠太阳光的光合作用促进藻类的生长,一部分转变成浮游动物的饵料,通过水体里的浮游生物及菌体蛋白、有机碎屑等,组成花白鲢的饵料,这样生产出来的花白鲢成本才是最低。由于受到光合作用转化的限制,所以当在没有外源性饲料投入的情况下,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再转化成鱼肉的上限就是330公斤。这个时候,密度越大,鱼的个体就越小。

当密度大了,还有另外一因素会限制鱼的生长规格——由于鱼类要维生自身的生命活动,每一条鱼都有一个基本的能量消耗,尾数越多,基础能量消耗越多,越不利于总产量的提高。像一些种苗塘,每亩的放养尾数动辄数万到数十万尾,常常养了大半年,规格比寸片都还大不了多少,可一放入大塘,密度一放低,这些苗种立马就开始疯长。

在自贡桥头镇那一带,许多养鲤鱼,一年都要出两季鱼,年初就会把一年的苗种都准备上,四五月份放入第一批苗种后,第二批苗就一至留在种苗塘里,到了九月份,这些鲤鱼的个体也就一二两之间,长势非常慢,可当第一批成鱼出之后,把这些鲤鱼苗种放入大塘,到第二年的三四月分,这些苗种就又长至一斤二三两以上。

了解更多视频内容,欢迎大家关注微视视频号

在花白鲢养殖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极端的案例。比如有时候,有些苗种培育塘,放入的苗种一亩上万尾,当些苗种长至十多二十克时,个体增重就会受限,而且还会消耗水体中的大量藻类,引起池塘的藻相不好,影响产量。

同时,施肥也是非常关键。在北方的盐碱地,在高温季节,如果不遵循少量多次,一旦施入的有机质过多,而缺乏足够芽孢酵素分解,那就很容易出现轮虫暴发。

所以施肥时,也务必要磷多氮少,以磷养氮,建立好池塘的藻类生态结构。这样才提高亩产量,增加养殖效益。所以即使是苗种培育塘,如果设计要达到的规格是4两,那亩产300斤,一亩的的放养尾数也就在750-800尾,如果要分批次放入,那充其量分两批次,也不要超一亩一千尾,通过亩产倒推,考虑损耗略微提高一点放苗的尾数就可以了。

温馨提示

更多鱼康产品咨询,请点击网址http://www.cdyukang.cn

了解购买扫描下方二维码,微电18615755488

养鱼经,养殖技术交流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