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过七夕?

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一句诗“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七月七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作者在这里提及七夕节,是为了表达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而也突显了七夕节的文献价值。实际上,由于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神话有关,七夕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此外,由于七夕节中还有乞巧、乞子等习俗,在古代也是姑娘们非常重视的日子。

七夕节起源于何时,在起源上与牵牛织女神话有无关联,众说纷纭。现在,学者对七夕节的起源还没有定论,至于和牵牛织女神话的关系,则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七夕节与牵牛织女神话起源于同一时间,并发展而来;另一种是两者起源于不同因素,在各自发展中才逐渐合而为一。限于篇幅,我们暂时不讨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牵牛织女神话,现存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院彼牵牛,不以服箱。”大意是织女没有织出布,牵牛不拉车。可见,此时的织女星和牵牛星还是被人们当成星宿,并没有产生男女关系。牵牛和织女出现情感最早载于战国末期秦朝初年,《秦简日书》“取妻”忌日:“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说的是人们若在戊申日、己酉日迎娶,三年后丈夫将休离妻子。

而七夕节,据明罗颀《物原》载:“楚怀王初置七夕”,有可能七夕在战国时就存在了,不过直到汉代才正式将七月初七定为七夕节。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中时,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系,谓之‘相连爱’。”《西京杂记》又云:“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据此,自汉代起已有七夕乞巧之俗,后世相沿成习。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载:“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愉石为针。”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也云:“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由此可见,到了唐玄宗时期,七夕节既传承了乞巧之俗,又增加祭祀牛郎、织女二星之俗。至宋代,七夕节已十分隆重,京城专门有卖乞巧物品的市场,即“乞巧市”。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中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可见,当时人们过七夕节时十分热闹。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云:“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清李振声《百戏竹枝词·乞巧针》云:“明水金针傍玉苔,夜分空盼彩云开。支机最有经年恨,肯把闲情度巧来。”小序云:“七夕故事,以水一盂,曝日中,至夜分,乃掷针于上,观其影之所类,以卜巧,闺人戏也。”

从以上可知,古代的女孩子过节的方式就是乞巧。其实,对古代的女孩子来说,织补针线的手艺是十分重要的,织女手巧非凡,会织无缝的天衣,而七夕这天她与情郎相会,心情也很好,趁此良辰美景,人间的女孩子就会向她乞求,希望学得一点她那巧夺天工的手艺。七夕乞巧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穿针乞巧”。《西京杂记》云:“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虽然穿针之法各朝各地的差异在所难免,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得用线,且一般还是彩线。而针,则汉代有七孔针,元代又有九尾针,要穿过所有针孔才算得上巧。由于穿针乞巧都是在晚上进行,不管是月光还是星光,光线都不够,再加上其他自然环境,乞巧就更不易了,非得基本功扎实,运用巧思不可,与其说是乞巧,不如说是比巧。如今,七夕节已看不到乞巧的女孩了,大家都已认可“巧”不是“乞”来的,“曲熟韵自来”,“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勤能补拙,亦能生巧。当然,还有其它习俗。

泛舟戏水。这应该与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有关。神话中牛郎织女为天河所阻隔,七夕相会,需借助鹊桥才可实现,后世由此引出泛舟水面的习俗。任希古《和东观群贤七夕临泛昆明池》云:“秋风始摇落,秋水正澄鲜。飞眺牵牛渚,激赏镂鲸川。岸珠沦晓魄,池灰敛曙烟。泛泻分槎汉,仪星别构天。云光波处动,日影浪中悬。惊鸿挂蒲弋,游鲤入庄筌。萍叶疑江上,菱花似镜前。长林代轻幄,细草即芳筵。文峰开翠潋,笔海控清涟。不挹兰尊圣,空仰桂舟仙。”诗中描绘了秋日湖面美景,抒发诗人七夕泛舟之情。又卢照邻《七夕泛舟(并序)》云:“汀葭肃莫暑,江树起初凉。水疑通织室,舟似泛仙潢。连桡渡急响,鸣棹下浮光。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也抒写了诗人七夕泛舟江面的欣喜之情。曝衣曝书。据现存史料载,此风俗最早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宋宋敏求《长安志》卷三《公室一·汉上·建章宫》引宋卜子阳《园苑疏》曰:“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后衣,登楼曝。”我们所熟知的还有魏晋时阮咸挂犊鼻裈和郝隆卧腹曝书的故事。宋代梅尧臣《七夕咏怀》也云:“常闻阮家儿,犊鼻竹竿头。人生自有份,岂愧曝衣楼。”至于曝书,崔国辅《七夕》云:“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实际上,从曝衣曝书的习俗来讲,曝衣和织女织布缝衣有关,而文人曝书的行为,也就是说将七夕的习俗范围扩大了。按照科学方面来讲,七月初七的曝衣曝书等习俗也是可取的。衣服、书籍等放在箱柜里久了,可能发潮变霉或者遭虫蠹,拿出来曝晒也是很好的。

此外,还有沐浴求子、求财求寿、祓禊除疾等七夕民俗,纵观古人的七夕文化,给予我们丰富的文化遗存:勤奋朴实劳动观、积极进取精神,以及爱情永恒的主题等,都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领域里,展示其永恒的文化魅力。

(0)

相关推荐

  • 七夕的由来及十首跟七夕有关的诗词

    明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现在人们也习惯称它为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节,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双七节等等.从这些名字上就能看出,这其实是一个女人过的节日 ...

  • 七夕乞巧古诗六首:家家乞巧望秋月,女伴纷纷乞巧忙

    七夕乞巧古诗六首,乞巧望星河,不嫌针眼小,只道月明多 七夕节是传统中国秋天重要的佳节,它糅合了祭祀,神话,爱情,民俗,团聚,休闲等诸多的内容,其中乞巧是重要的节日特征和节日活动,新奇可爱又合情合理,持 ...

  • 古代女孩如何玩转七夕?

    艺术有你  一转眼,就到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了. 一提到七夕,大家很自然就会想到"中国的情人节"--鹊桥会.定情.看着星星互诉衷肠.收礼物-- 但实际上,在古代,七夕 ...

  • 邓玉虎||漫话非遗文化“七夕节”

    邓玉虎||漫话非遗文化"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2007年国务院将其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肯定其悠久的历史和蕴含的文化因素. 这种非遗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12:七夕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12:七夕 文|李全修 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是传说天上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叫做" ...

  • 古人这样过七夕

    古人这样过七夕            文/张萍花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入侵,中国人开始流行起过各种"洋节",情人节即其中之一,最受年轻一代的追捧. 或许是为了和西方二月十四日的情人节 ...

  • 古人如何过七夕,各有各的浪漫!

    七夕,又名乞巧节,我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在古代,人们对"七夕"的重视程度更胜于今天.无论皇宫还是民间,乞巧活动都非常隆重,不同地区也各有趣味.五彩丝穿九尾针:向织女星默念心事.读书 ...

  • 古人如何过七夕,各有各的浪漫

    七夕,又名乞巧节,我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在古代,人们对"七夕"的重视程度更胜于今天.无论皇宫还是民间,乞巧活动都非常隆重,不同地区也各有趣味.五彩丝穿九尾针:向织女星默念心事.读书 ...

  • 古人如何过七夕呢?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

  • 赵明杰:七夕传说与古人的智慧

    七夕传说与古人的智慧   七夕的传说是很接地气的,相传牛郎幼年丧父母,与一老水牛相依为命,身体发育都很好,日日夜夜对牛弹情,老牛听的很厌倦,突然一天问牛郎:我掐指一算,你的单身狗生活要结束了.     ...

  • 爱在心口难开,七夕即将来临,学学古人如何表达爱意

    中国人的情人节--七夕节即将来临,许多情侣和单身狗早已蠢蠢欲动.正在恋爱的人们思考着如何让两人的感情升温,而单身狗们想着如何俘获另一半,但有时候就是爱在心口难开,怎么办?我们不妨来学学中国古人是如何解 ...

  • 古人的七夕 , 有点乱

    躺 我也躺 我在竹林躺 我露着肚皮躺 我在亭子躺 我在树下躺 我在美人扇下躺 专门躺椅我最香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与体力有关的节日 还是交给年轻人吧 无惧炎热 相拥熬夜苦读 年龄大点的 确 ...

  • 这个七夕,看看古人是怎么约会的

    七夕就要到了,你想好怎么约会了吗?在现代社会,约会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又有网络世界的加成,在茫茫人海中遇到那个ta似乎不再是难事.那么你知道古人是如何约会的吗?想必在大家的心目中,古代充斥着封建和各种各 ...

  • 七夕来了,看古人的浪漫表白,不仅送珠宝,感情到位了连鞋都送

    向心爱之人表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浓情蜜意,并非今人之特权,古人比我们更懂浪漫.由于环境所限,古人表白大多含蓄,所用之物虽小,所传之情却深.若我不能时时与你相见,就让我的心意朝夕相伴,让它替我守护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