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海印寺——憨山大师传【连载(28)】
【崂山海印寺遗址】
第十章:海印风光
四、《楞严悬镜》
万历十四年冬十一月,海印寺的第一期工程竣工,盖好了几间禅室。憨山师徒乔迁新居,心情都非常愉快。
憨山从五台山法会以来,奔波辛苦,身体一直不好。这时,有了焕然一新的禅室可住,立即好像有了家一样,身心都放松了,参禅用功,也有了新的境界。
一天晚上,憨山跏趺静坐良久,起来后,推窗遥望,只见明月当空照耀,全山冰雪覆盖,大海宁静无波,景色既奇特,又漂亮,恰似蓬莱仙境一般。憨山忽然又进入了禅定境界,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宇宙天地,都像空中的幻像假花一样,消失不见,清清静静,明明朗朗,空无一物的“大光明藏”又显现了。
片刻之后,憨山出了定,一首诗偈从胸次中流淌而出:
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
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场。
憨山出身于讲究“义学”的报恩寺,参禅没有明确的师承,没有师父给他印证。在五台山开悟后,曾经研读《楞枷经》来自己印证。这次,他又拿出一本《楞严经》,印证自己禅定的境界。信手翻开经书,一行字映入眼帘,好像佛祖显灵一样,恰恰就是说他此时的境界:
“汝身汝心,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憨山一下子领悟了《楞严经》全经的宗旨,胸中的感受喷薄而出,创作欲望不可遏制。他点起蜡烛,铺纸磨墨,拈起毛笔,文不加点,洋洋洒洒地写了起来。当蜡烛燃到一半的时候,一篇《楞严悬镜》已经写就。这篇文章有好几千字,不算太长,简明扼要地拈出了《楞严经》的宗旨主题。
此时已是凌晨,寺中僧人们都起床准备做早课了。
憨山长吁了一口气,把侍者唤了起来,将文稿交给他,让他高声朗读一遍。
憨山闭了眼,静静听着自己的新作,感觉文辞华美,意义精确,见地深刻,好像梦中得到神授一般,不像是自己写的。
五、营建海印寺的岁月
万历十五年,憨山四十二岁。这一年,海印寺开始修建大殿。憨山兴冲冲地开堂登坛,说法传戒。海印寺吸引了远近许多僧侣和居士,成为山东省著名的佛教道场。
由于许多居士刚刚归依佛法,信仰佛教,对佛教经典还不熟悉。憨山挑选了一部篇幅精短、简明扼要的《心经》,深入浅出地给居士们讲说,完成了一篇《心经直说》。
秋天,老朋友胡顺庵告老辞官,回到了故乡东莱。听说憨山大师在崂山驻锡说法,就来山里看望,并带来了本家的一个孩子,送到海印寺出家,给憨山当侍者,憨山给他取法名为“福善”。福善,后来成为憨山大师著名的弟子,患难相从,生死与共,《梦游集》的文稿,都是他负责记录的。
万历十六年,憨山四十三岁,海印寺的工程仍在继续。憨山给弟子们讲授自己创作的《楞严悬镜》,有的弟子建议说:“《楞严悬镜》写得很精彩,准确地把握住了《楞严经》的宗旨要义,心观俱明。但是,毕竟太简练,没有一字一句地对原经进行解释,这样,初学者就不容易领悟。希望师父慈悲慈悲,重新撰写一部,每字每句地进行解释,利益后人。”
憨山于是开始创意《楞严通议》,确定了全书的宗旨、结构,但因事务烦杂,没有立即动笔。
万历十七年,藏经阁修建完毕,太后钦赐的《大藏经》安奉妥当。憨山借此开始阅读藏经。抽出时间,还给弟子们讲授《法华经》和《大乘起信论》。
另外,《年谱》虽无记载,但从其它记载得知,憨山这几年虽常住在崂山,但经常去北京。
六、想念父母
憨山离开五台山以后,一直就有回乡探亲的念头。但是,他是出家人,不应当再想念家乡,想念父母。如果回乡探亲,僧俗两界可能都会有非议。另外,憨山也担心自己见到父母后,感情控制不住,影响禅修。
憨山一直把此事放在心里,有一天晚上,他坐禅完毕,睁开眼睛,忽然作了一首诗偈:
烟波日日浸寒空,鱼鸟同游一境中。
昨夜忽沉天外月,孤明应自混骊龙。
他非常高兴,把侍者叫进禅室,高兴地说:“我现在可以回乡探望父母了!”
依在下的愚见,憨山大师这首诗偈的意思是说:鱼游于烟波之中,鸟飞于寒空之上,本来不是一种境界,用此来比喻出家和在家两种状态。但是,参禅开悟以后,境界已经没有分别,烟波可以浸入寒空,海天一色,也是一境,鱼和鸟其实都处在一种境界之中,并没有分别。但这只是理论上和主观上的说法,必须在境界上真正做到这样。憨山大师在禅定中更进一步,就好像明月投影于大海,月影与骊龙相与周旋,但天上的明月本自如如不动。
换成更明白的话说,憨山大师通过禅修,已经能够做到心境的“如如不动”,即使回乡去探望父母,感情也不会生起波澜;即使沉沦于世俗红尘之中,禅心也不会有丝毫的动摇。历代禅宗祖师,在开悟后常常有些奇异的行径,比如流连歌楼酒肆等等,外在行迹上恶俗到极处,而禅心本无动摇。憨山大师的这首诗偈,也是这个意思。或者说,身有探亲之“行”,而心不著探亲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