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流年布气歌

《黄帝内经》断人生死

流年布气歌

静心池

年干主运支主气,运分太过与不及。

中气全年分五运,主气固定客加临。

六减年支起相火,火后金生排到土。

三之客气主司天,支数隔二气在泉。

黄帝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阳畜积病死。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人有四经,十二从,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阴阳虚,肠澼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五运相袭,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

 平气何如?无过者也。

  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各以气命其脏。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括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胜,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为真脏见,皆死。

  脉无胃气亦死。

 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死脾脉来,如水之流,曰脾死。

  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太过,病在外

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

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其所胜之次。

 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颈,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胭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五实死,五虚死。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决死生奈何?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真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九候之脉皆沉细旋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热食,温炙衣。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身热则死,寒则生。

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虚则可治,实则死。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何以治人为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译注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五脏不通,则死矣。

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五脏已伤,六腑不通,三日乃死。

阳明者,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濇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脉至而搏,血衂,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

  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

  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

  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

  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欬。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刺脊间中髓,为伛。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欬逆。

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

无刺大怒,令人气逆。

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先欬,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欬,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肾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胻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流年布气歌

年干主运支主气,运分太过与不及。

中气全年分五运,主气固定客加临。

六减年支起相火,火后金生排到土。

三之客气主司天,支数隔二气在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