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俨少:所谓变法,不一定变好,也有变坏的可能
他与李可染一起被誉为“北李南陆”。以深厚的功力,博学的才识,非凡的创造力,开创了当代山水画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树立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里程碑。
即使是在十年“文革”浩劫中,他仍用拾来的破笔蘸了清水在桌面上画画写字,硬是完成了300多幅课徒画稿。大收藏家徐邦达都对他赞誉“五百年一人而已”。
陆俨少:(1909年-1993年),现代画家。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县南翔镇人。1926年考入无锡美术专科学校,1927年考入无锡美专学习,同年从王同愈学习诗文、书法;次年师从冯超然学画,并结识吴湖帆,遍游南北胜地。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62年起兼课于浙江美术学院,1980年在该院正式执教,并任浙江画院院长。擅画山水,兼作人物、花卉,书法亦独创一格。
50年代初对陆俨少生平来说是很有影响的年代。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了生活需求,这时陆俨少却不得不暂时告别山水画,去改学人物画、连环画。在这期间,陆俨少竟画过近十部连环画,可以看得出,陆俨少是在非常努力地适应新社会的生活。
可是,厄运还是在他头上降临了。在一次会议上,他率直地谈了一些自己对上海美协的意见,说上海美协的办公室不挂中国画,像外国美协等等。未想竟由此获罪,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
这对陆俨少精神上无疑是个沉痛的打击,又加上气喘疾病的折磨,使陆俨少才尝试人物画不久,就彻底向原本喜好的山水画回归了。陆俨少白天在画院参加劳动改造,下班后便抓紧时间画成了山水课徒画稿二百余幅。
也差不多是在这一时期前后,有两位颇有灵气的学生常来向陆俨少请益。一位是在1955年上海青年美术比赛中得过奖的诸葛潇垲,他向陆俨少正式拜过师,陆俨少很欣赏他对笔墨的悟性,可惜他后来在“文革”中患心肌梗塞而死;另一位是太仓人宋文治,三次登门拜访,陆俨少未允所请,对他说:“你如果拜在吴湖帆门下,可以多看名迹,多认识—些人士。”于是就领着宋文治去拜了吴湖帆为师。
1961年摘去“右派”帽子后,陆俨少到杭州浙美上课,“反右”以来的悒闷心情为之一扫,可是“文革”的风暴突然来了。因为所谓的“地主”出身问题,陆俨少不断地遭受批斗,甚至挨打,连画笔也被收缴,一度差点被逼上绝路。
但他纵然在“牛棚”里,也仍拿了废报纸、捡来破笔,蘸了清水练习用笔。有时就以指代笔,在腿上比划不休。后来“造反派”忙于派战,对他们的批斗有所放松,陆俨少就在夹缝中求安闲,仍拿起画笔画画。
当时他的斗室甚为简陋。只有一张桌子,要吃饭,供孩子做功课,他还要画画,简直难于周旋。但他仍坚持作画写字不辍。为了避嫌,他便画毛泽东诗意、人民公社生产队战天斗地、乡村赤脚医生、红卫兵野营拉练等题材,当然这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
画画之余他仍喜练字,以毛笔抄书,曾先后抄录了许多毛泽东诗词,“老三篇”、《雷锋日记》以至张永枚的长诗《西沙之战》等。
尽管在极“左”政治的折腾之下,陆俨少私下里仍几乎不间断地画了许多画。这些画有的是应朋友和学生之邀创作的,有的只是为了自己遣兴,画成便让妻子朱燕因收藏起来。
因为被剥夺了外出写生的权利,陆俨少就沉潜在古诗词中觅句,画成了许多唐宋诗意图。在近现代画家中,像他这样苦心孤诣地在古诗词中觅句作画的,罕有其人。直至“文革”后期,画院才允许他赴新安江写生。
这时他已年近七十了,听到消息仍是惊喜异常。在游览了严子陵钓鱼台、新安江泛舟饱览湖山后,蜿蜒曲折的留白开始在他的山水画上出现,似乎成了陆俨少这一段蜿蜒曲折经历的一个休止符。同时,这也是他的创作步入晚年的一个灿烂的前奏。
在“文革”之后,陆俨少终于以自己杰出的艺术才华而受到社会的重视。先是1977年上井冈山,被那里的革命纪念馆邀请作画。之后,在时隔二十多年之后,他画的《井冈山》一图,又一次上了《美术》杂志的封面。
1978年,应邀先后为外交部、文化部和南京梅园新村周总理故居作画。1979年,为人民大会堂和上海虹桥机场作画。同年,被浙江美院任命为山水画研究生导师。1981年,被中国画研究院聘任为院委。1983年,被任命为浙江画院院长。
晚年的陆俨少仍时时不忘传统。1980年,他应邀赴京参加荣宝斋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住在颐和园藻鉴堂作画,便特意抽空至故宫观看故宫名画陈列,看一次有一次的长进。
晚年的陆俨少,最耿耿于怀的是艺术上的创新问题。陆俨少在其《自序》一书中曾说:“我认为,在70年代前,我的画风较为缜密娟秀,灵气外露;70年代以后,日趋浑厚老辣,风格一变。”
他还说:“我自认为近年来笔力比前较为雄健,一扫柔媚之气,然过此则流于犷悍。老年变法,释回增美,当时时警惕。因为所谓变法,不一定变好,也有变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