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那么热,古人的立秋诗为啥写得很凉快?那是和酷暑进行的心理战
365天节气诗词文化之旅第185天第102篇
今天立秋,中国传统的秋天从今天开始了。
不过这立秋真的很热,每年的立秋一般都在三伏天里的第二伏中伏里,还是上蒸下煮的日子,从气温来说,立秋的温度和大暑小暑区别不大,如果突然凉快了,那八成是因为来台风了,台风过去,酷暑还会回来。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凉快起来呢?这个问题倒也简单,入秋之后就凉快了。
入秋和立秋不是一个概念。立秋是节气,不管在中国哪个地方,今天都立秋。但入秋是气候学上的一个科学标准,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降到22度以下,就入秋,这是气候意义上的秋天的开始。不同地方,入秋时间就不同,同一个地方每年的入秋时间也不一样。一般来说,黑龙江和新疆北部8月中旬入秋,黄河流域9月以后,江淮一带9月中旬,长江以南10月,至于广东得11月以后了。总之,立秋的时候都没入秋,那为什么还要把这个节气定为立秋呢。
这个问题我在立春说过,(原视频链接点这里:立春)这其实是中国古人见微知著,未雨绸缪的哲学思想的反映。
立春是气温在大寒达到最低点后开始回升,是春天将至未至的信号,立秋则是气温在大暑达到最高点后开始回落,是秋天将至未至的信号。立秋这个名称就提醒人们,虽然现在还很热,但气温的趋势变了,被酷暑折磨的人,心里也就有了个盼头,不会再往上热了,坚持住,不能倒在了凉爽来临前的酷热里。
古人在立秋的诗词里,最关注的就是热不热,他们会抱怨立秋了怎么还那么热,如南唐徐铉的:
一宿秋风未觉凉,数声宫漏日犹长。
林泉无计消残暑,虚向华池费稻粱。
他们还会很兴奋地记录在立秋日的一场雨或者一阵风,仿佛这是吉祥的征兆,是秋的使者。毕竟,相比前一天,从今天开始,风可以叫秋风了,雨,也叫秋雨了,有了这个秋字,不管热不热,心里都会有了凉意。
北宋张耒一首有诗,诗名就是天气日记,“三伏暑甚,七月八日立秋,是日风作凉爽,炎酷顿消,老病欣然命酒”,立秋日有凉风,太好了,喝酒庆祝,里面有诗句:
西风吹淡白,窗户含凄清。
炎凉一朝变,徂暑逝不停。
炎热和凉爽从今天开始转变了,暑气赶紧走,快快走,不许回来。
南宋林景熙写了立秋的雨:
苦热如焚想雪山,清商一夕破愁颜。
炎光断雨残虹外,凉意平芜远树间。
还有杨万里的:
老火薰人欲破头,唤秋不到得人愁。
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
立秋真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节气,看多了诗人们的立秋诗,我觉得,这些诗词,就是人们和酷暑进行的一场心理战。这场心理战的旗手,当推唐朝刘言史的《立秋》: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从立秋的早晨开始,暑气退却,秋风出动,天空收敛夏色,林间响起秋声。
这首诗华美大气得,就像是古代的祭祀祷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