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16年的大导演已被遗忘了三十年

这首《阿里山的姑娘》当时被介绍为台湾高山族的民歌,其实歌曲虽然流传了很久,但不是故老相传的民歌,而是在1949年左右才创作出来的。

这首歌曲调优美,在春晚之后很快红遍大江南北,而后几年在一部轰动全国的香港电影在大陆上映之后,随着宣传资料传播大家才发现这首歌的曲作者竟然就是电影的导演。他自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彻,而那部电影就是当年火到一票难求的《大上海937》。

我仍然很清楚地记得30年前电影上映的那天,我在电影院外望着排队的长龙无可奈何。那时一张电影票价格是五毛钱,可我一周的零花钱也不见得有这么多,而且就是有钱都未必买得到电影票,这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电影票供给不登对之间的矛盾。

于是观众都入场了,我仍然没法买到票看不上时的那种难过三十年仍清晰记得。那之后几天里这部电影都是同学们的谈资,“小刀杨凡”“林怀部”,我只能通过关键词来脑补画面,这部电影于是成为很长时间内画面感最美好的一段幻想。

张彻大名自此如雷贯耳。

但隔年上映的张彻另一部电影《西安杀戮》则成为了我的梦魇。

这电影里不仅有他标志性的热血赤膊、盘肠大战,更有让我至今仍心有余悸的杀人方式:“勾魂钎”与“顶门针”。前者是将犯人的嘴掰开后,将一细长铁钩伸进去一下勾断喉管。

后者则是强行将犯人两肩两腿按住让其坐到地上固定的一根近米长的粗长钉上去,长钉破肛门而入,痛苦至极,杀人不见血,极度残忍。

张彻留给我的美好回忆顿时抹上一层阴影。

我不知道的是,那时候的张彻已经在香港“穷途末路”,拍摄多部作品均没有好的票房呈现,制片方和投资方都已经对曾经的百万大导演失去了兴趣。

80年代的最后一年,是他做导演40周年,他曾经捧红的几代弟子及圈内明星携手创作了电影《义胆群英》来向他致敬,阵容豪华到奢侈。

张彻最宠爱的弟子姜大卫、陈观泰、狄龙和并没有得到他重用但是最重情义的李修贤作为主要角色出演。剧本创作是多年老搭档倪匡,配乐则是黄霑,导演是曾给张彻做副导演的吴宇森和午马。

邵氏老戏骨赵雷、岳华、秦沛、袁和平、恬妞、邝美云、董骠等都参与了演出。戏院和宴会两场戏,更是云集了绝大部分的客串明星,八爷袁和平等都是一闪而过。

以上角色都是现在观众不太熟悉的角色了,而当年电影中的一个小配角现在则成为很多影迷心目中的神,他就是周星驰。他饰演了一个愚忠的马仔,最终稀里糊涂死在自己顶包的老大手上。

影片排场不小,质量却仅仅是一般港片水平,票房更是没有太好表现,所幸这部片子的参与者更多的目的只是为了参与。对很多演员来说,向当年开创华语电影武侠世纪的张彻致敬是一件很荣幸的事。

同许多张彻电影一样,《义胆群英》中女性角色少且戏份不多,主要角色邝美云和恬妞成为这部“献礼片”的幸运儿。

那时和刚获得金马影帝的万梓良谈恋爱的恬妞还有幸得到演唱主题曲的机会,抢了歌后邝美云的风头。

那一年的票房冠军是周润发的《赌神》,值得一提的是,周润发开始在香港影坛叱咤风云还是从张彻式影片《英雄本色》开始的。

导演吴宇森一生感激张彻当年的提携,主演狄龙凭此片咸鱼翻生,影片的基调、表现方式都是张彻手法深入到吴宇森骨子里的兄弟情谊、江湖义气、暴力美学。

年轻时的吴宇森是张彻得力助手,最感激其鼓励和提携

而片中的另外一个小角色,姜大卫的马仔是由倪匡的独子倪震出演的,那时的倪震文采风流,人也风流,正和港姐李嘉欣打得火热。倪震在片中的主要戏份是模仿小马哥在枫林阁藏枪杀人,搞笑之余又阴差阳错地扭转战局。

这部电影转年在大陆上映,名字改成了不伦不类的《龙蛇争霸》,电影上映时周星驰已经火遍港岛,成为继发哥和成龙之后又一个现象级的明星。

而张彻则潦倒隐居在邵逸夫免费提供的旧日邵氏演员宿舍,当年香港第一个百万票房制造者竟然连豪宅都买不起,令人唏嘘不已。

2002年6月22日,张彻在香港逝世,内陆鲜有涟漪。那时的香港影坛对于追捧它多年的大陆影迷来说,除了给低迷已久的港片带来回光返照般感觉的《无间道》外,再没什么可关注的了。

可是对于香港电影人来说,在2002年9月5日《无间道》上映前的好一段时间,他们都在消化张彻逝世带给他们的影响。

60年代末期,给黄梅调电影统治的香港影坛带来极大震动的《独臂刀》,是张彻震惊影坛的莺啼初试,也是香港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电影,张彻由此获得“百万导演”称呼。

张彻门下第一代弟子王羽一跃成为邵氏的王牌明星,后来王羽跳槽到了嘉禾还依然能够靠《独臂刀》的角色为老板成就票房神话。

而赤膊热血的阳刚生猛从此成为张彻功夫电影统治70年代影坛无往不利的神器。

而后张彻电影的风格化越来越明显,盘肠大战、兄弟基情都成为他电影最明显的标志,他的功夫电影带给香港影坛的影响使得他成为了公认的香港功夫电影的祖师爷。

《独臂刀》也是少年徐克当初最受震动的一部片子,对于他来说偶像张彻的电影是他那一代青少年成长的浪漫精神体验,在张彻电影里,他给我们不断地重温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某种感觉。

于是多年后,成为江湖上的徐老怪的徐克翻拍了此片,但因版权等问题,徐克做了大量改动,名字也改成了《刀》。

电影虽然票房成绩不佳,但是粗粝的风格、徐氏创意改良,都让这部赵文卓主演的电影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武侠文艺片。

而翻拍致敬不仅仅是徐克一个人。张彻的另一名作《刺马》则有更多的致敬者。

张家班二代弟子狄龙、姜大卫、陈观泰主演的电影,放在今天看会有布景简陋、动作简单粗糙之嫌,但是情节设计、角色安排以及情感推进,都是到今天仍然不落伍的。

这部电影让狄龙成为了可以比肩兄弟姜大卫的影帝,二人戏里戏外的兄弟情谊都成为一时的谈资。只是后来二人因人生理念不同产生分歧竟致多年不说话。

张彻的助手副导演吴宇森则深受此片影响,多年后和张彻的另一弟子午马分别拍出现代版的《刺马》——《喋血街头》和《西环的故事》。

午马的电影质量平庸,迅速陨落在黄金时代的港片大潮中。吴宇森的《喋血街头》则名气大得多,一则是因为制作成本是90年代港片之最,一则是因为准史诗级的影片质量,较好不叫座导致老板蚀了本,靠《纵横四海》才堵上窟窿。

靠《低俗小说》获得国际声誉的昆汀·塔伦蒂诺也是一个标准的港片迷,是张彻功夫电影的脑残粉。

2002年他拍出了致敬《刺马》的电影《杀死比尔》,片中女杀神乌玛·瑟曼大杀四方时的血花横飞是最明显的张彻标志。

现在北漂最成功的导演陈可辛在2007年更是直接翻拍了《刺马》,电影上映时改名《投名状》,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联袂奉献,在第二年的金像奖上成为最大赢家,李连杰更是拿到人生中唯一的影帝奖项。

连张彻自己也对《刺马》颇为得意,在电影上映20年后特意改编成电视剧,成为90年代初轰动一时的荧幕佳作。犹记歌王罗文演唱的片头曲《戏说人生》和片尾曲《黄昏》响了一夏天,成为流行经典。

对于大陆影迷来说,最熟悉的张彻作品除了以上之外,还有一部后来发行DVD时的营销热点——天王刘德华主演!

这就是《上海滩十三太保》,其实这部80年代初拍摄的电影里楼的娃是顶替原定的张彻爱将,因车祸去世的傅声,而且只有几分钟的戏份。但刘天王一直很感激张彻给与的机会,他多次说我们这一代只有我一个和张彻合作过。

《上海滩十三太保》也差不多是张彻最后一部质素相对较高的作品,2009年陈可辛、陈德森将它改头换面拍成了那一年的大片《十月围城》。

《上海滩十三太保》在大陆发行的DVD名字改做令人哭笑不得的《上海滩十三勇士》。

张彻是挖掘出无数巨星,屡开时代之先的功夫片大导演,40年电影生涯拍片百余部共收有六代弟子,几乎个个都是流行一时的大明星。

《上海滩十三太保》则是张彻召集了自己几乎所有弟子。从《独臂刀》出名的一代王羽,到二代的狄龙、姜大卫、陈观泰、王钟、陈星,三代的戚冠军、梁家仁、李修贤,四代的鹿峰、江生,五代的程天赐等。

当年《十月围城》曾有营销口号是“打了60多分钟”,张彻如泉下有知不知会不会笑出声,相比之下《上海滩十三太保》差不多是打满全场。

除了阳刚、惨烈、暴力、悲壮等关键词外,张彻和同时期齐名的李翰祥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都喜欢让演员脱衣服。只不过李翰祥是香艳女星,情到酣处,罗衫褪去,银幕内外惊的都是心跳。而张彻电影是每每男演员斗到酣处,杀得兴起,撕掉衣衫,戏里戏外沸腾的都是热血。

更悲壮到惨烈是以《马永贞》开创的“盘肠大战”,将角色的赤膊热血飙到观众几乎要血管爆裂,浓烈到爆射的男性荷尔蒙。

巅峰时期的张彻一年拍摄五六部武侠功夫片,《大刺客》《死角》《报仇》《五毒》《金燕子》《十三太保》《新独臂刀》等等都是名噪一时甚至是影响深远的大制作,刨去时代发展电影技术的进步等,很多至今仍是看得惊心动魄的经典作品。

张彻的武侠功夫电影成就了很多人的梦想,影响了徐克、杜琪峰、吴宇森等许多后来成就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和迄今支撑香港电影的人。

再回到《义胆群英》这场超豪华群英会中,电影整片虽然称不上佳章,但仍不乏佳句浮现。

最让人动容的是片中姜大卫将女友邝美云介绍给自己的兄弟狄龙,说“这位龙哥,我们十多年的兄弟”。

片外,狄龙和姜大卫已经多年不联络形同陌路,但因张彻的原因又走到了一起。戏外的二人从此再面对媒体无不为对方献上溢美之辞。

那部戏中还有一句经典台词可看作是张彻的退休宣言。

那是片中的大佬,老戏骨头赵雷要退场时对狄龙说的,“人生就好像是一台戏,有开幕就有闭幕,重要的是在闭幕时做一台好戏。”

此后直到张彻去世再没涉足过影视圈,人生的最后时光里无儿无女的他与老伴儿在邵氏公司演员宿舍里度过,唯有一首诗作表明心志留给世人,

落拓江湖一剑轻,

良相良医两无名。

南朝金紫成何事?

只合银幕梦里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