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水散文】镇宁十奇
衍水文学
展示辽阳人的风采
在鞍山市千山区达道湾镇狼烟村,有一处规模宏大的寺庙——镇宁寺。提起镇宁寺,周围村落甚至上百里以外七八十老人都有记忆。它四层大殿,寺院宽阔,佛像庄严,香火旺盛,是人们祈福许愿、烧香拜佛的好地方。且不说它的种种荣耀,也不说它的旧时八景,单说它现在的十处景观,就集中了这里的古老传说和瑰丽的故事,代表了这里的文化精华。笔者因而加以命名并作小诗十首,对这“镇宁十奇”一一述之。
据传说,镇宁寺始建于唐代。在唐代李世民征东时路过这里,他看见这里一马平川,云雾缭绕,认定这里将来必然有帝王出现,即所谓有龙脉。为了压住龙脉,就要在此地建一处庙宇,以示镇住。于是即派大将尉迟恭监工建造。但当时战事频繁,建到一多半尉迟恭奉命向南开兵就走了。这时建庙的人忽然想起来庙的影壁还没修,修在哪里呢,得赶快问问尉迟恭。追出六七十里,到了海城甘泉铺,终于追上了。急问尉迟恭,尉迟恭答曰:就修在脚下。于是破土动工修成了一座影壁,上面书写三个大字“镇宁寺”。于是世界上最大的寺院诞生了。有诗为之,诗曰:为压龙脉建佛禅,监造尉迟战事迁,百里遥询何壁处,为碑指地落甘泉。
镇宁寺在建寺之初就有一对石狮端坐于寺庙前,一雄一雌。雄狮脚踏彩球,气宇轩昂、威风凛凛。雌狮活泼可爱、憨态可掬。可雄狮右侧的牙齿已经折断,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很早以前,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很安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是有几年却闹起了鼠患,老鼠损害庄稼、糟蹋粮食,搅得人心惶惶。据说有一只老鼠成了精灵,常常兴风作浪,有一次一阵狂风过后,把庙里的贡品都卷走了。庙里的僧人和百姓都没有办法。正在这时佛主手下的金翅大鹏下凡巡视正经过这里,当他得知这一情况后,欲除掉妖魔。他看到庙前看家护院的一对石狮,心想,何必用我动手,有他们足矣。于是施用法术,对着二兽煽动翅膀,二兽顿时活动起来,对着大鹏便拜。大鹏吩咐几句最后留下十六字真言:有妖除妖,有魔降魔,平时日久,端坐护佛。说完化作一阵清风而去。过了几日,一天傍晚阴云密布,忽而狂风大作,黑风直奔镇宁寺而来,两狮看得清楚,雄狮一马当先,上去一口将战袍咬住,由于用力过猛将钢牙折断,母狮趁势上去将妖魔咬个粉碎。原来是只十多斤的大老鼠精。从此人们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有诗赞之,诗曰:石狮一对坐庙前,金翅大鹏点成仙,谨记真言十六字,钢牙折断降魔顽。
在寺中有一对华表,老百姓俗称旗杆,一直在原位没动。即使寺院改成学校也没被破坏。华表的顶端有一是犬非犬、是狮非狮腹长有鱼鳞的坐兽叫望天吼。他是上传天意、下达民情的神兽。望天吼的下面为莲花承露盘,古人用其承接天上的甘露,以求长生不老。华表的石柱上刻着“大清道光十九年吉日合会同立”。据说,刚刚立上华表之时,有一天夜里刮着五六级的北风,在华表下就听上面呜呜作响,好像是望天吼的吼声,一夜未停。人们感到非常奇怪。后来人们才明白:这是神兽提醒国君和人们,不要忘记国家安危,这只睡狮睡的太沉了。因为道光十九年,正是1839年,到了1840年就发生了鸦片战争,紧接着就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直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和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人们才渐渐觉醒。有诗叹之,诗曰:道光中叶弱贫间,新立旗杆兽吼天,长吼声声催醒国,酣狮无奈近百年。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在中国大地上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中国人是敢怒不敢言。1932年8月6日,已经改编为抗日救国军的吴三胜的队伍,在黄家屯伏击了日本守备队下来扫荡的百余人的队伍,打死五人,打伤二十人,取得了伏击战的胜利。次日,日本人派来更多士兵前来报复。他们没有找到吴三胜的人,就拿黄家屯的人出气,放火烧了黄家屯,把黄家屯变成了一片废墟。接着,向烟狼寨进发,当他们走到村西边时,听到镇宁寺中木鱼声声、法鼓金锣一片诵经的声音,他们便叫停队伍,不敢造次,怕引来更大的反抗。使烟狼寨逃过一劫。有诗评之,诗曰:车毁黄家陨数生,疯狂报复露狰狞,举兵进犯烟狼界,但见镇宁息恶兵。
镇宁寺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寺庙,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角楼,叫钟鼓楼。东南角的楼叫钟楼,每天早晨六点敲响,西南角的楼叫鼓楼,每天晚上六点敲响。过去的人家很少有钟,一般就以庙上的钟鼓声为准掌握时间。钟声悠扬、鼓声阵阵伴随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快乐。有诗颂之,诗曰:日出而作伴月归,纯朴民风粮稻肥,暮鼓晨钟常作伴,烟狼得佑再腾飞。
一般寺庙是没有水塘的,即使有也是在寺外设一放生池,而镇宁寺自古就有之,而且在寺院内,并被命名为一景“莲花香远”。而今,掘地为池,清流自溢,圣水之中内放锦鲤,看锦鲤洄游之状,游人乐而居士醉矣。有诗歌之,诗曰:掘地为泉圣水增,诚心居士爱冰清,偏偏锦鲤翻作浪,一道金光跃主庭。
在镇宁寺广阔的寺院中,东西两侧修了两处画廊,这是设计者匠心独具。因为在寺庙中很少有画廊出现,即使是辽阳的广佑寺、千山的龙泉寺这样的大寺庙也没有。画廊中画着梅兰竹菊、花鸟鱼虫、人物等,非常漂亮,十分显眼。晴天可以在其中躲避烈日,雨天可以防雨。真正成为寺院中的一大景观。有诗为证,诗曰:威严大殿立平川,辽界一流僧众欢,更有双廊真秀美,不分昼夜伴佛禅。
在寺庙最后一座大殿前,有一棵龙爪槐,这龙爪槐很怪,从根上就开始分成两棵往上长,而且枝干遒劲、枝叶繁茂,十分潇洒。村子周围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树。看来佛家的东西就是不一样。有诗为评,诗曰:同根两树势张扬,铁干虬枝舞抓狂,游客欣奇轻颔首,频频眷顾两清香。
寺内有一口铜钟,叫弘治铜钟。它锻造于明弘治五年,即1492年。钟高二十厘米,旧时挂在三重殿正中的一个架子上,常有鸽子落在上面,铜钟便轻轻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这么古老的钟可以说是万钟之母。现在,管理人员精心地把它保留起来,一般时并不拿出来。有诗记之,诗曰:小鸽轻落响鸣声,镇寺之宝价非轻,一旦捧于经堂上,僧民齐拜仰大名。
2010年6月6日,在镇宁寺遗址上出土了两块无碑的碑头,一个碑头的两面分别刻着“万古流芳”、“万善同归”,另一个碑头分别刻着“名垂奕世”和“千古不朽”。每个碑头都有二龙戏珠的图案。整个碑共七孔,均为“七眼透龙碑”。按旧时礼制七眼透龙碑仅次于皇家的九眼透龙碑,为古代官员中显赫人物所立。是为谁立的碑仍然是个迷,大概是备用,还是没有用。因为用过的绝不会埋在土里,而且仅仅是碑头。有诗载之,诗曰:取土惊呈碑两头,无名无姓史家愁,透龙七眼身高贵,佐证收集待考究。
2009年7月4日,镇宁寺被鞍山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在重建恢复之中,他的大殿依旧,辉煌依旧,尤其它的“镇宁十奇”更为它的佛教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将吸引辽鞍一带的人细细的品味、细细的观赏。
作者简介:马清涵,一九四九年农历二月初八生于辽阳县刘二堡马家村。汉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历任小学校长、县政府督导室助理督学、县教师学校副科级调研员工等职务。曾连续两届任省美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是省环保自愿者联合会理事,中国诗歌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二零零一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飘飞的蒲公英》,二零零四年以后相继出版了《失落的马蔺花》、《蓝色的恋歌》两部诗集。其中《蓝色的恋歌》是中国第一本环保专题诗集,他也因此获得了辽阳市十大公益人物和辽宁省第二届环保杰出人物光荣称号。二零一四年他又出版了第四本诗集《在低处歌吟》。他还参与了《刘二堡镇志》、《辽阳市教育年鉴》、《首山朝华集》、《七月放歌》等书的编辑工作。退休后带着爱人环游世界,先后去过欧洲、非洲、澳洲等18个国家和地区,并游遍了全中国。
平台编辑:王志胜
坚持成就梦想。
图文来源:部分图文源自网络
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