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廷:自拟利湿泄浊散瘀汤加减-治痛风】

痛风多见于30~45岁的男性患者,起病急骤,且多在午夜突然因足痛惊醒,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认为过食甜味及油腻食物与酒是致病之因,并非单一饮酒造成,必须少吃甜食,少吃油腻食物。

山东省名老中医刘启廷教授认为,本病好发于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人,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治疗白虎历节风(痛风),针金门穴。金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泄浊化瘀治痛风

作者:刘荔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刘启廷名医工作室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贵病”也应运而生,痛风病就是其中之一,古代将痛风称为“宫廷贵族病”,究其发病原因与暴饮暴食、肥甘酒醇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认为痛风病是人体内嘌呤的物质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尿酸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属于关节炎的一种,又称代谢性关节炎。本病多见于30~45岁的男性患者,起病急骤,且多在午夜突然因足痛惊醒,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明朝虞抟所著《医学正传·卷四》云:“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诸方书又谓之白虎历节风,以其走痛于四肢骨节,如虎咬之状,而以其名名之耳”。

本病一般呈间歇性发作,急性发作时多出现关节剧烈红肿热痛,夜间加剧,70%以上的患者首发关节为足跖趾关节,其次累及踝、膝、指、腕、肘等关节,且有结节形成,甚或溃流脂液。患者常因疼痛难忍来就医,急性缓解后,即转为慢性期,虽关节红肿消失,但仍疼痛或剧痛。

本病病因复杂多样,如脾失健运、肾失气化等原因造成体内水湿积聚,浊毒内蕴,流于关节,阻于筋脉;或过食肥甘酒醇,滋生湿热痰浊,流注关节筋骨,痰阻脉络;或过度劳累或风邪诱触,致使浊毒凝聚,气血瘀滞,运行不畅,以致关节、肌肉疼痛、肿胀、屈伸不利而形成痹证。国医大师朱良春将其命名为“浊瘀痹”。若病情日久或反复发作,多有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亏虚的表现,若正虚邪实,痰瘀交阻,深入筋骨,病情加重,则见关节僵硬变形;若痰浊凝结局部,则有痛风石形成。

山东省名老中医刘启廷教授认为,本病好发于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人,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故治宜益气温阳、泄化浊瘀为大法,审证加减,待气血调和、气化正常、分清泌浊之功能恢复,浊瘀即可逐渐泄化,而血尿酸亦将随之下降。自拟利湿泄浊散瘀汤加减治疗痛风病,短期效果明显,长期疗效巩固。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生活指导。

方药组成:茯苓30克,桂枝15克,苍术15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萆薢15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己15克,黄柏10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生姜3片为引。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药渣温浴患处。

功用:健脾益气,温阳化湿,泄浊散瘀。

组方依据:痛风以其疼痛阵作、来去如风的临床特点而得名,病理基础为脾胃虚弱,湿浊瘀阻。急性期多因外寒内湿相搏,闭阻关节经络肌肤而发病;寒湿闭阻关节经络则见关节剧烈疼痛;午夜阴寒最盛,故疼痛多于午夜突然发生或加重;湿浊之邪侵入关节肌肤则关节肿胀;湿性重着下行,故受累关节以下肢跖踝为多见。方用茯苓益脾培土、淡渗利湿,桂枝甘温助阳,化气行水,茯苓得桂枝通阳除湿,桂枝得茯苓不发表而专注化气行水;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渗湿除痹;土茯苓、萆薢解毒除湿,疏利关节,分清泌浊;羌活、独活疏风散寒,除湿通痹,活络止痛;防己、黄柏清利湿热,消肿止痛;桃仁、红花活血通络,化瘀散结;半夏、陈皮、生姜燥湿,理气化痰。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利湿祛浊、解毒散瘀、通络除痹之功。药渣再煎外敷熏洗,以内服与外浴治疗相结合,3~5剂即可缓解疼痛。

加减运用:
形体肥胖者,加泽泻、槟榔以增加利水渗湿、行气化滞之功;
形体虚胖浮肿者,加黄芪、冬瓜皮、生姜皮以益气补虚、利湿消肿;
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泄浊,
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大黄中的大黄素对黄嘌呤氧化酶有较强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而黄嘌呤氧化酶在尿酸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大黄可影响尿酸形成,而且大黄的泻下和利尿作用,能帮助尿酸的排泄,因此,痛风患者应保持大便通畅;
下肢膝关节肿痛者,加木瓜、紫苏叶以化湿通络,宣畅气机;
关节红肿者,加生石膏、知母、虎杖以清热通络,利湿消肿;
关节漫肿痛甚者,加白芥子以温化寒湿,涤痰利气,通络止痛;
关节剧痛者,加全蝎、蜈蚣以开瘀定痛;
关节腔及泌尿系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以化石通淋;
伴见头晕昏沉者,加石菖蒲、荷叶、薄荷以疏肝解郁,开窍醒神。

典型病案

王某某,男,33岁。2013年7月29日初诊。

患者主诉左足踝、足跖趾肿胀疼痛三天,因连续三天在下半夜患处剧烈疼痛、坐卧不宁而来诊,刻诊见患者形体丰满,痛苦面容,走路坡行,左足踝及足跖趾关节处明显肿胀,微红不热,因连续夜间疼痛影响睡眠而心烦,伴有脘腹痞满、大便干结,查舌质暗红,苔白稍厚,脉弦滑。血液检查提示,血脂偏高,血尿酸554umol/L。结合患者形体丰满,工作应酬多,生活无规律,偏食肥厚重味,嗜饮啤酒及可乐饮品,当属痰湿体质。依据舌脉症状,辨证为脾肾失调,湿浊内生,肾不分清泌浊则湿浊内阻,流注于关节而发病。方用利湿泄浊散瘀汤化裁。

处方:茯苓30克,桂枝15克,苍术15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萆薢15克,独活15克,防己10克,黄柏10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大黄10克,姜半夏15克,陈皮15克,生姜3片为引。每日1剂,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早晚温服,药渣趁热装布袋内外敷患足踝跖趾部20分钟,每晚再用药渣煎汤温浴足,注意温度,防止烫伤。另嘱其禁食油腻重味、啤酒饮料、辛辣刺激及富含嘌呤核酸的食物,多喝水以利尿酸的排泄,适当户外运动,鼓舞体内阳气,以利于减肥,按时起居,规律饮食。

2013年8月5日二诊:按医嘱服用1剂疼痛即有减轻,3剂后肿胀基本消失,唯疼痛时作,尤其是久立行走后明显,再服3剂痛渐向愈。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服药效显不更方,继续维持原治疗。

2013年12月18日再诊:上方连续服用24剂,疼痛肿胀均已消失。一周前因出差多次进食海鲜产品,当晚即被脚痛扰醒,来诊时复现左足踝及足跖趾关节处明显肿胀,微红触之灼热,余未述明显不适,予上方倍防己、黄柏以增加清利湿热、消肿止痛之功,取药10剂。

(0)

相关推荐

  • 痛风性关节炎效验良方

    痛风性关节炎是以反复发作关节剧痛.局部红肿压痛.血清尿酸过多.痛风石形成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病因病机] 西医学认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嘌呤代谢紊乱,可因家族遗传或血液病.肾功能减退.恶性肿瘤化疗 ...

  • 痛风辨证论治8方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器质性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结石形成为特点.根据血液中尿酸增高的原因,可分 ...

  • 利湿泄浊散瘀汤加减治疗痛风病,短期效果明...

    利湿泄浊散瘀汤加减治疗痛风病,短期效果明显,长期疗效巩固.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生活指导. 方药组成:茯苓30克,桂枝15克,苍术15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萆薢15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 ...

  • 山东省名老中医刘启廷的“利湿泄浊散瘀汤”治疗痛风效果好

    [方药] 茯苓30克,桂枝15克,苍术15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萆薢15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己15克,黄柏10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生姜3片为引. [ ...

  • 「食疗药膳」三根两豆水鸭汤,清肺降火、利湿泄浊

    三根两豆水鸭汤 文/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首届副主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2015版)中药材及饮片临床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蓝森麟 ...

  • 刘启廷益气通窍化浊治慢性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以突然或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及鼻塞为主要特征,是因全身.局部炎症或职业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以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多由急性鼻炎失治.误治,迁延不愈,而成慢性过敏性鼻炎,或者对过敏 ...

  • 中医利湿泄浊法治痛风,反复发作一年的痛风痊愈

    中医认为,痛风多为湿热痹阻,热毒壅盛,不通则痛,中医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治疗当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当以祛邪为先,以中药清热解毒.利湿泄浊为主,佐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 ...

  • 《名医名方》:泄浊化瘀通痹汤(痛风)

    成肇仁,男,1944年生.主任医师,湖北省知名中医,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家李培生教授,为湖北省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医药大学经方研究所所长.从 ...

  • 彭坚论朱良春的秘方:泄浊汤、代茶饮(痛风)

    之所以说"世界上没有一方根治的特效药",是因为药不对症. 彭坚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1948年生,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南省政协常委,知名中医临床家.出生于湖南著名的中医世家,毕业 ...

  • 痛风又发作?湿热蕴结型?为啥要用虎黄通腑泄浊除痹方治?快收藏

    导读:北大医学女博士健康说原创美文第395期 急性期痛风关节炎,湿热阻络型占四分之三 我国学者王伟等通过搜索2004年1月-2009年12月公布在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维普数据等文献数据库上的关于急性痛 ...

  • 董廷瑶等,王清任解毒活血汤加减治疗温疫、霍乱、重症麻疹的经验传世。

    活血化瘀 至今还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仲景"经方"中,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方剂占了相当的比例.如<伤寒论>中治疗下焦蓄血的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温经通脉的当归四逆汤等:<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