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身上的法兰西 ——凡尔赛宫的王室雍容

中国国家历史

人民出版社《中国国家历史》连续出版物唯一官方号4小时前

  作为法兰西在艺术和文化上的重要标志,时装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法国绝对君主制的兴起与衰落,为我们理解17、18世纪的法国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服饰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服饰逐渐从简单的蔽体之物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权力象征。不同的服饰能够体现穿着者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甚至文化水平和宗教信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服饰的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也不断变化,代表着潮流与时尚的高级时装从普通服饰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时代社会和文化风貌的生动写照。从朴素到华美、从单调到多元,时装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

  今天提起时装,大多数人一定会首先想到法国,迪奥、香奈儿、路易·威登......任谁都可以随口说出一长串享誉世界的著名品牌。法国人在时装设计方面的天赋与热情源远流长:从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开始,法国王室的所在地凡尔赛宫,就成为了欧洲乃至世界时装的中心。从“巴洛克”到“洛可可”,在“品牌”的概念诞生之前,法国宫廷里的服装设计师们,早已在风格上引领着时装的潮流。凭借其奢华和美感,时装一度成为法国“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象征。作为法兰西在艺术和文化上的重要标志,时装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法国绝对君主制的兴起与衰落,为我们理解17、18世纪的法国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凡尔赛宫

  “法国风时代”的到来

  17世纪的欧洲充满了机遇与变革:一方面,许多欧洲国家都卷入了三十年战争,作为主战场的德意志地区遭到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许多因战争而获得财富、地位的贵族开始大兴土木,资助艺术创作,追求奢华、有品位的生活。在这样风云激荡的时代中,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大显身手,控制文化上的话语权,于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追求宏大气魄与奢华排场的艺术风格——巴洛克风格便应运而生。

  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意为“有瑕疵的珍珠”,引申为稀奇古怪、不合常规、离经叛道的事物,最初是18世纪崇尚古典主义的人们对17世纪“俗丽凌乱”的艺术风格的蔑称。1888年,海因里希·韦耳夫林在其《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一书中首次对巴洛克风格做了系统的总结,才使巴洛克成为西方艺术史上一个时代的代名词。作为17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巴洛克风格的艺术作品以其恢弘壮丽彰显政治地位,又通过繁复奢华的装饰来凸显经济上的富足,这一点在当时的时装设计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巴洛克时装的中心最初在荷兰,后逐渐向法国转移。当时法国的国王是大名鼎鼎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他即位后推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纺织业,为法国时装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路易十四将时装作为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以奢华的时装来体现法国强大的国力和君主无上的权威。17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彻底取代荷兰成为巴洛克时装的中心,并在之后的岁月里始终引领着时装发展的潮流与风尚。

  法兰西最早的“时尚教主”路易十四

  时装需要展示的舞台,而舞台的需求也与时装的设计息息相关。从17世纪中叶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在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由路易十四兴建的凡尔赛宫始终承担着舞台的角色。作为法兰西最早的“时尚教主”,路易十四并不是简单地痴迷于漂亮的衣服,他对时装的倡导有着政治上的考量。

  路易十四即位初期,法国有许多有权有势的大贵族,他们蠢蠢欲动,对王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此,路易十四并没有针锋相对,而是向他们打出了“糖衣炮弹”:他兴建凡尔赛宫,将贵族们都召入宫中充当自己的侍臣,以奢华的生活来拉拢、腐蚀他们。路易十四制定了一整套复杂、严格的等级规范,以此来统御身边的贵族,而昂贵的高级时装正是这套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凡尔赛宫廷中的人来说,时装是绝对需要的,他们必须紧跟潮流,遵循最新的款式,“如果他们不想表现得像个下等人的话”。路易十四下令时装款式每两年就要更新一次,这给贵族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于是不得不通过“讨好”国王来争取经济上的补贴。通过时装,路易十四牢牢地控制住了曾经桀骜不驯的贵族们。

  在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中,时装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参与政治生活的又主要是男性,因此17世纪的“法国风时代”也是一个“男装时代”。当时的男装主要包括外套、衬衫、马裤等几部分,为体现穿着者身份的显赫和富有,衣着在装饰上往往十分繁琐。法式巴洛克时装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使用缎带、蕾丝和刺绣,在腰带、膝盖处甚至还扎有蝴蝶结;外套则采用宽袖口的设计,以便展示里面精致的衬衫。如此一套装扮配上路易十四所钟爱的高跟鞋、丝袜,使当时的男装因过分华美而呈现出鲜明的女性化特征。我们尽可想象这样一幅画面:衣着华丽的路易十四漫步在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中,身边簇拥着一群“花枝招展”的男人们,虽然有些滑稽,但以时装为武器来“征服”贵族,也算是“太阳王”的高明之处。

  巴洛克风格的奢华男装

  以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强大的国力为基础,法式巴洛克时装不仅在凡尔赛的宫廷中大放异彩,还走出国门,在欧洲时尚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法国风”。当时巴黎的时装店都会密切关注凡尔赛宫的流行款式,每隔几个月就会制作出相应的时装人偶。这些人偶装箱后被称为“潘多拉盒子”,在欧洲各国宫廷和主要城市进行展出,为法国的时装行业赢得了大笔订单。时尚杂志、时装版画也在这一时期纷纷问世,法式巴洛克的奢华与高贵风靡一时,成为当时法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法国商人展示“潘多拉盒子”,法国国家图书馆

  “行走的花园”

  如果说17世纪是一个“男装时代”,那在接下来的18世纪中,女装开始取代男装,成为法式时装的代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以沙龙为主要形式的新社交方式开始在法国上层社会中流行开来。人们对路易十四时期奢华但拘束的巴洛克风格开始厌倦,转而追求个人在审美和感官上的愉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洛可可风格应时而生,掀起了一股取代巴洛克的新时尚、新风潮。

  洛可可是法语Rococo的音译,来源于贝壳工艺(Rocaille)一词,最初指利用贝壳、石块等进行装饰的假山和花园,后引申为具有贝壳纹理一样的、曲线形的一种艺术风格。路易十四去世以后,不满其文化政策的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都希望通过一种全新的风格来对抗曾经主宰凡尔赛宫乃至法国时尚界的“浮夸”之风。洛可可风格最初体现在室内装潢和家具设计上,以柔和的曲线和明快的色彩来凸显小资情调,与巴洛克艺术的奢华大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洛可可风格的流行,对时尚有着敏锐嗅觉的法国设计师们自然不甘落后,法式时装的新时代就这样到来了。

  洛可可风格的时装主要流行于法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因此也被称为“路易十五式”,但与其时髦的曾祖不同,路易十五在时尚方面的品味略逊一筹,当时引领法式时装潮流的是其情妇、被其昵称为“心爱的人”的蓬巴杜夫人。

  精美的洛可可女装人偶

  蓬巴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1721年出生于巴黎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后在其母亲情夫的帮助下进入社交界。凭借过人的美貌和缜密的心思,她很快成为上流社会中有名的“交际花”,并最终在1745年俘获了路易十五的心,成为当时少有的以平民身份进入凡尔赛宫的女人。上文曾经提到,洛可可风格诞生于对凡尔赛宫廷主导下的时尚风格的反抗,蓬巴杜夫人成功地将凡尔赛宫打造成了洛可可艺术最好的舞台。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在提到蓬巴杜夫人时毫不吝惜赞美之词,认为她有一个缜密细腻的大脑和一颗充满正义的心灵。的确,在姣好的面容之外,蓬巴杜夫人在艺术和时尚方面表现出了与生俱来的敏锐感知力,正是她引领了洛可可风格的发展,并将其推广到整个欧洲,使得法国在巴洛克风格过时后仍能稳居欧洲时尚中心的宝座。

  身着罗布·吾奥朗特长裙的蓬巴杜夫人

  据说蓬巴杜夫人与路易十五初次相逢时,身着精致的粉色长裙、坐在天蓝色的马车之中,这种淡雅、明快的色彩搭配瞬间就抓住了路易十五的眼球。进入凡尔赛宫以后,有了更好的展示舞台和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她可以尽情发挥其在时尚方面的天赋。蓬巴杜夫人十分喜爱一种被称为罗布·吾奥朗特的斗篷式长裙,在其引领和倡导下,这成为了洛可可女装最为知名和经典的款式,风靡欧洲长达十余年。罗布·吾奥朗特长裙上紧下松、上身采用大领口的低胸设计,可以充分展示女性优美、性感的身材,因此受到频繁参与舞会、沙龙等社交活动的贵妇人的青睐。宽大的斗篷式裙摆上装饰有细腻的蕾丝花边和各色花纹图案,俏皮又不失优雅;在颜色的选择上,通常采用浅黄、淡绿特别是粉色等娇嫩的颜色,进一步凸显出妩媚、性感的女性魅力。

  洛可可时代是一个女装时代,女性取代男性成为时装舞台上的主角。但这既不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非女权主义兴起的产物,恰恰相反,洛可可女装的风行反映了18世纪时期男性在文化乃至审美方面无可撼动的主导权。洛可可女装被称为“行走的花园”,将“女人味”表现到了极致,但其出发点并不是女性的爱美之心,而是对男性的讨好与取悦。毋庸置疑,洛可可女装是美丽的,但这种美丽是为了讨男性欢心而美、为了在社交活动中博取男人眼球而美。身着洛可可女装的贵妇们通过卖弄可爱和性感暗示来赢得男人们的“欣赏”,为实现社会地位和物质方面的诉求,自甘沦为男人的玩物,因此洛可可女装也被人戏称为“情妇的艺术”。

  洛可可风格的瓷质人偶

  一件精致的洛可可女装价格不菲,可当时的王公贵族们大多沉迷其中:女人们不断追求更可爱、更性感的新颖款式,而男人们也乐于为此买单。就在他们挥金如土、尽享荒淫无度的宫廷生活的同时,法国的经济形势日趋严峻,贫富差距愈益悬殊,在一片不满的声音中,他们对时尚的追求开始变得危险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