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治疗偏头痛的理论基础

【摘 要】偏头痛是一种临床中常见的神经血管性疾病,中医药对于偏头痛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然而从偏头痛病性及病位特点辩证分析认为,该病六经辨证属于少阳病,因此治疗以小柴胡汤为主和解少阳是治疗偏头痛的关键。

【关键词】偏头痛;少阳病;小柴胡汤;和解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国,偏头痛的发病率高达985.2/10万,25~29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927.4/10万,并且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发病率逐年增高。英格兰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7.6%的男性和18.3%的女性在过去1年内有过先兆型或无先兆型偏头痛发作。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患,儿童期和青春期起病,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常有遗传背景。

 1 从六经辨证分析,偏头痛病属少阳

偏头痛在中医理论上认为其属于“头痛”、“头风”、“厥头痛”等范畴,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头面风候》首先提出“头风”的病症,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对头风痛的临床症状作了更详细的描述。李东垣《东垣十书·内伤外辨》把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并明确地指出偏头痛的病名:“如头半边痛着……此偏头痛也”。《伤寒论》中说:“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明确阐述少阳病头痛特点。而偏头痛是以发作性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特征,常为反复发作

的双侧或一侧颞部及眶周疼痛,伴有头皮触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烦躁、气味恐怖及疲劳感,睡眠后减轻。从六经辨证角度分析该病与少阳头痛,半表半里病证相吻合。且从定位方面分析,偏头痛多发于颞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域,为单侧性。而《灵枢·经脉》中:“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从而可见足少阳胆经的循经走行与偏头痛其发病部位相似。因此对于偏头痛的治疗,我们可以和解少阳为主,从少阳经辨证治疗偏头痛。

从古至今,各个医家对偏头痛的发病原因皆认为主要在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致瘀的基础上造成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袭脑络、痰浊阻滞、瘀血阻络所引起[1]。但在经络辨证上,张氏等[2]认为主要是六淫之邪伤及三阳经,而其中又以少阳经、太阳经为多见;陈氏[3]则认为内伤是由于肝郁化火及阴络,肾阴、肾精亏虚导致脑海失养,脾失健运致气血亏虚或痰浊内生阻于经络而致病。实际上偏头痛其病因不外是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以及外伤劳倦等;病机主要是气滞、痰浊、淤血等阻滞脉络,以致脑络痹阻,脑窍不利。所以治疗偏头痛,多从肝、风、痰、瘀而论,然偏头痛的病位痛多在头之颞部,为少阳经循行之处,故可用小柴胡汤,引药达病所,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证。

  2 以小柴胡汤为代表和解少阳是治疗偏头痛的关键

小柴胡汤系和解剂中代表性的和解少阳剂,症见:往来寒热、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等,由于少阳病邪不在肌表,又未入里,而是居于半表半里之间,所以治疗既不宜发汗,又不宜吐下,唯有和解之法最为适宜。而偏头痛就是外邪侵犯少阳,并从少阳之气化热形成,致使少阳枢机不利,蒙蔽清窍,而见头痛发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症[4]。伤寒论中所说少阳病,均为胆火所致,反映了胆腑与胆经的热证。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而小柴胡汤方中柴胡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在临床实践中,丁氏[5]等应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偏头痛总有效率86.6%,西比灵总有效率63.3%,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疗效满意,无明显副作用。马氏[6]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偏头痛31例患者中,显效者11例,有效者15例,无效者6例,总有效率80.6%。

然仲景制方,法度严谨,方中寒、热、温、凉配伍严密,使用得法,效果甚佳;若用之不当,往往造成不良后果。故本方脾胃虚寒及其它阴寒证者禁用。脾胃虚寒,当治之以温补。本方就某种意义而言,属和解性(非发汗)的退热剂,故不宜用于虚寒患者;对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者也禁之。左季云谓:“夹阴肠寒,面赤发热,脉足冷者,服之至危殆”。其次,太阳表热,阳明里热,无少阳证者禁用。再次,下虚上盛,肝阴不足,肝火偏旺,或阴虚吐血者禁忌。同时柴胡疏解,可领邪外出,对阴虚阳亢者可助其气机之逆,故禁用或慎用。

 参考文献:

[1]项杨.偏头痛中医药治疗近况[J].中医药导报,2007,13(4):104.

[2]张树彪,王景阁.偏头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6,25(1):55.

[3]陈征,于征淼,中嘉熙.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与辨证施治述略[J].中医药学刊,2005,23(4):746.

[4]孙洁,杨进教授治疗顽固性偏头痛验案[J].江苏中医药,2008,40(6):48.

[5]丁斗,刘厚颖,董小君.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2,41(6):19

[6]马鑫.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31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65.

文章来源: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作者:于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