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眼中的学校组织变革

北京十一学校推行一个学生一张课程表,以走班选课的形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说实在话,我十分佩服十一中学李希贵校长,他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孩子们戏称为“贵爷”。他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教育家。从山东省一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校长,到学校校长、教育局长,再走进北京,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从一个教师的成长,到一个学校的蜕变,到一个地区教育的变革,再到引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他一生都在变革,他总有资格谈及学校组织变革的策略。也因此,当读到《上海教育》在2013年刊发的《学校组织变革的策略选择》时,虽然文章已过去6年了,但仍有很多宝贵的可资借鉴的经验,现罗列于此。

调整结构是组织变革的有效杠杆。十一学校自2007年起,就试着推行扁平化组织机构,减少层级管理,副校级干部直接兼任年级主任或中层部门负责人,让学校的主要精神更好、更快地落实到一线教师中去,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减少行政指令,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调整结构,实际上就是优化管理流程;只有优化流程,才会更快地改变效果。如果不在流程上动手术,而只在细节上修修补补,是难以取得明显改观的。这种变革,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优化流程,调整结构,疏通管道,最快速度抵达终点,才会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

组织变革允许落后存在。俗话说,任何一个群体,几乎都有一小部分精英,他们极大地推动着组织发展;也有一小部分落后分子,他们消极怠工,拖后腿;其中,大部分人都属于跟风者,群众,抱着打工者的思维方式,推推转转。作为领导者,都想留住精英,清除那些落后分子,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李希贵说,鼓励先进,也要允许落后。鼓励先进容易理解,帮助先行者走出一条路子,可以保障变革的健康发展。但为什么要允许落后?落后分子的存在,说明这是一种真实的生态,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态,就像我们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一样,允许差异性存在,这不仅仅是包容,更是公平,管理者也要学会等待;其次,落实分子也常能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让变革更加理性和客观,变革因为他们的存在,也许会发展得更加稳健!

变革的力量主要来自民间。这句话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领导的校长,要走在变革队伍的中间,要作为一种组织者的身份活动在队伍里面,既要为先进者摇旗呐喊,又要为后进者鼓劲加油,在团队里面要前呼后应,形成团队文化,组成一个凝结核儿,让队伍变成一个整体,一种力量。另一层意思校长要提出愿景,但是,这还不够,校长还要把美好的愿景变为大家的意志,化为大家的力量。这让我想起了朱永新教授所组织的新教育实验,其核心要义相信岁月,相信种子。即要培养种子教师,唤醒教师的内生成长动力,让他们在时间的流动中成长。

变革的方式要温柔。受英雄主义的影响,很多人都喜欢大刀阔斧式的变革,都认为不破不立,先破后立,只有革除旧制度,才能开创新局面。但是,一具体到实际中,很快就会发现:现实并非一帆风顺,矛盾总是错综复杂,很多时候,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很可能伤及无辜,也可能无疾而终。所以,最稳妥的做法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来,最好是先立后破,稳妥发展。教育面对的是学生,很多过失一旦发生,难以补救。在具体的变革行动中,要有感情投入,作为新任领导,发起变革时,一定要先融入,让群众接受,然后,才有可能谈发展,谈变革。因为变革总是要触及一部人利益的,如果,摸不清底子,弄不清事实,盲目操作,势必会触及一些矛盾。

要学会在发展中变革。这就如我们国家的改革一样,很多矛盾,只要在发展中,都会一一消化。也像骑自行车一样,虽然走起来摇摇摆摆,但是一直向前走,就不会摔倒,如果停下来,或者走得慢,就有倒下的可能。所以的变革,说白了,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当然要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如果在变革中,蛋糕越做越大,或者分的方法越来越趋于公平,所造成的风波就会越来越小。在发展中变革的另一层含义,是说法和做法之间有着一段长长的距离,把自己的想法变为事实,需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所以,作为领导者,要“先开枪,再瞄准”,任何事情,都要学着先做起来。只要一点点地向前走,就会走向远方。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到一个新的岗位,都存在适应、融入、变革、发展的过程,变革一个组织,把不同利益的人团结起来,做出点有意义的事情,我深深地懂得,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当我再次读到李希贵校长的这篇文章时,有一种“高人指路”的感觉,摘其主要部分予以总结,希望有些观点能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