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龙泉青瓷鬲式炉鉴赏与研究(下)
四、南宋龙泉青瓷鬲式炉工艺特征
南宋自建都临安以来,杭州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据文献记载和相关古窑址挖掘考古的地层文化资料显示,龙泉窑的产品面貌出现一个质的飞跃,变化上升时期主要在南宋中期的距今1200年左右的“淳熙”年间。经过多年来的古陶瓷研究专家学者的探索,对这些变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有了明确的认识,表明与同时期的南宋官窑有密切的联系。根据对龙泉窑南宋时期产品的施釉和烧造工艺的特征研究与分析,龙泉窑是在南宋中晚期的垫烧工艺阶段与南宋官窑相一致,说明这一时期龙泉窑烧造技艺的杰出成就的厚釉产品,是在充分吸收同时期南宋官窑生产技术基础之上出现的创新产品。南宋龙泉窑生产的厚釉产品,在其产品的式样与工艺特点上,与南宋官窑的产品有许多相似之处。关于官窑与南宋中晚期龙泉窑的关系,任世龙在《龙泉窑瓷鉴定与鉴赏》一书中指出:官窑与民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关系。在我国古代,自北宋创设官窑以来,北宋“官窑”和“民窑”,首先器物的式样上有严格的规定,产品面貌是截然不同的。而南宋时期的“官窑”和“民窑”却呈现出相互促进、融合的趋势。特别是一些仿古的祭祀用器,龙泉窑的产品完全可与南宋官窑相媲美。南宋时期龙泉窑烧制的青瓷鬲式炉正是这一时期南宋龙泉官窑杰出经典代表之作。
南宋时期生产的龙泉青瓷鬲式炉,就其胎质类别而言有白胎厚釉鬲式炉与黑胎厚釉鬲式炉两大类。
(一)南宋龙泉窑白胎鬲式炉工艺特征
1.南宋时期龙泉窑白胎鬲式炉釉面失透,乳浊性质感强,温润如玉。
从工程材料分析学研究角度,对南宋时期龙泉窑厚釉产品釉面元素进行了测定:相对于北宋龙泉窑之产品而言,南宋时期龙泉窑釉面成分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显著的特点是硅的含量有所降低,而铝和金属钛的含量有所提高,因此产生了釉面失透而呈乳浊的温润如玉的特质。在釉面熔剂材料部分氧化钙的含量减少,而氧化钾的含量大幅提升,由于改变了釉面熔剂,这种含钾较高的釉料在高温下不易流动,烧成后釉面光泽柔和。同时,这一时期龙泉窑在上釉工艺上吸收了南宋官窑的素烧工艺,采用多次上釉的方法,使釉面厚度增加、乳浊感增强,因此达到了釉面温润如玉的装饰效果。纵观龙泉窑白胎
青瓷鬲式炉的釉面呈现特点有以下变化:早期以粉青为主,晚期逐渐趋于青绿的梅子青,玻化程度较粉青高。这一现象也充分说明了龙泉窑厚釉产品,在烧制过程中对还原气氛和火候的把握有过一个渐进到成熟的过程。
2.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鬲式炉的成型与装烧工艺。
从大量的龙泉青瓷鬲式炉的残件标本分析可知: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鬲式炉的成型工艺分两个过程进行。炉身均由手工拉坯而成,炉足则由模范压制而成,炉身成型修整之后,再用泥浆粘贴三乳足。故凡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鬲式炉之老件,其底三乳足均可见此粘贴工艺之痕迹特征。也正因为有此特殊工艺故而南宋龙泉青瓷的鬲式炉之三乳足均有一定程度的外撇,其乳足外侧一面有微微向上翘的特征。同时,为了保证使相对较厚实中空的三个锥形乳足烧透而不炸裂,在乳足正面,外足里侧钻刺小孔以利出气。南宋早期鬲式炉乳足出气孔一般穿刺在炉内底正面,而晚期则在乳炉足外内侧面,可见证炉足与炉身的成型之工艺关系;南宋早期粉青釉鬲式炉,炉底正面穿刺孔洞,以保证足烧透而不炸裂之标本。
龙泉窑鬲式炉之腹面与三锥形乳足正面均由三根三角形泥条装饰,俗称出筋。从标本残件之剖面结构分析,此三“出筋”三角形泥条之成型工艺,不是刮削而成,而是采用粘贴工艺制作而成。
龙泉窑青瓷鬲式炉之装烧工艺,与同期其他产品一样采用匣钵垫饼装烧工艺烧制而成。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同时也使产品与垫饼在燃烧高温的窑内收缩率保持一致,垫饼亦采用同质瓷土烧制而成。由于采用垫饼垫烧法,使用时垫饼垫放在龙泉窑鬲式炉三乳足足底,所以三乳足足底之釉必须刮去露胎,因此由于二次氧化的作用,其三乳足足底与青釉结合处均露出朱红色火石红。
(二)南宋龙泉窑黑胎鬲式炉工艺特征
南宋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类黑胎厚釉的创新产品。如图17南宋龙泉窑黑胎鬲式炉。此炉,敞口折沿,束颈鼓腹,出筋从颈部延至三足。内底的形制为平底内凹。形制与白胎青瓷鬲式炉相同,但规格以小器多见。
黑胎类龙泉窑产品,俗称“夹心饼干”,意指胎薄釉厚的典型特征。在南宋时期龙泉窑产品中,黑胎产品数量上占极小的一部分。目前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南宋龙泉窑黑胎厚釉青瓷即为史籍所称的名列汝、哥、官、钧、定之老二的宋代哥窑。目前发现,这类哥窑的典型代表性窑址是位于大窑附近的瓦窑垟。瓦窑垟窑址,因发现于民国时期,所以屡经盗掘,破坏很严重,其堆积文化层破坏殆尽。从目前调查的资料分析,龙泉窑黑胎厚釉青瓷烧造时间不会太长久。这类产品的制作工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胎壁细薄,因此器物以小型器皿为多见。器型类别,除有鬲式炉等炉具外,亦见有生活用具、陈设用瓷等。黑胎类产品的胎釉,制作工艺非常细致,胎壁很薄,几近蛋壳,其釉已超过胎的厚度,釉质透明,玻化程度高。釉色青灰,釉面开片。胎体采用含铁量高的紫金土烧制,所以胎质呈色深褐,发灰,呈紫黑色。质地坚硬,俗称“铁骨”。
五、南宋龙泉青瓷鬲式炉的传承发展与辨伪
创烧于南宋而一直生产烧造至元代,制作历史达两个半世纪有余的龙泉青瓷鬲式炉,显然已成为代表和见证宋元时期龙泉窑青瓷制作最高艺术水平的经典代表款式之一。考察明代,乃至处于衰落式微时期清代以及复兴时期的民国直至当代的龙泉青瓷生产与制作历史,作为龙泉青瓷传统经典代表款式之一的青瓷鬲式炉仍然产生着强烈和巨大的文化影响。这种文化影响反映在其经典传统器型的传承与制作工艺水平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之上:其一,这种平唇折沿,束颈鼓腹,三乳足的标准鬲式香炉器型已成为明、清时期龙泉青瓷香炉生产与制作的主要传统炉式之一;其二,宋元时期由龙泉窑烧造的青瓷鬲式炉,自诞生以来,一直成为文人雅士的珍爱至宝,所以成为后世争相仿烧的主要青瓷炉式之一。
古代陶瓷器某一器型定型之后,其形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其相应的使用功能的变化而变化,其外部的装饰以及相应的纹饰的变化亦是如此。这种变化反映与体现了该器型款式发展与传承的时代性、民族性、功能性与地域性等等相关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的变化。
产生于南宋的龙泉青瓷鬲式炉的经典标准形制随着明清用香制度的发展亦相应地出现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在束颈鼓腹三乳足大型的广口折沿青瓷香炉的增多以及装饰内容所体现的时代审美情趣的变化。明清时期线香、签香使用普及和流行,为适应这种变化龙泉窑烧制了大量的广口折沿的巨型鬲式炉,就目前所能见的传世品,有的口径最大者已达三十至四十多厘米。在装饰风格上也改变了南宋至元以造型和釉色取胜的简约素雅的唯美风格,而是随着时代审美情趣的变化增加了绳耳和炉面斜划方格线内刻云朵纹的装饰纹样。就其使用功能而言,明清时期青瓷鬲式炉粗分有以下两种:明初由龙泉洪武官窑所产的绳耳带足鬲式炉,一般口径均在8—15厘米左右,当为适用于宫廷与贵族士大夫隔热炷香所用的品香炉,可归入文房雅器一类。而广口巨型的鬲式炉,当属为满足家族祠堂祭祀和寺庙、道观供香所用的承香炉。就其制作工艺和存世量而言,前者雅而数量少,后者俗而传世多。
明清时期龙泉窑生产的这两类龙泉青瓷鬲式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国内一些地方博物馆均有收藏。明初绳耳暗刻云朵纹青瓷鬲式炉,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十余具,可见此类炉具当为明初皇家宫廷所用之器。
清代龙泉窑青瓷生产已趋式微,产品质量粗俗。浙江博物馆收藏有一只刻有“康熙丙子秋月吉旦竹口许门吴氏淳娘供奉仙岩三宝佛前香炉一宝祈保自身迪吉寿命延长”铭文的印花三足广口鬲式大炉。该炉造型硕大,形制为平唇沿、束颈,弧腹外底为饼状,腹下部置三柱足,胎体厚重,除内外底不施釉,通体施青釉,釉色透明,开细碎纹片,外壁刻有缠枝花纹,制作规整。
清末民初,龙泉青瓷已成为收藏界极为关注的重要藏品之一,能收藏和拥有一件南宋龙泉青瓷成了衡量一个收藏家的档次级别和财富高度的世界性的标识之物。因此,当时龙泉就已成为日本、德国、美国等收藏大家到东方觅宝的首选目的地之一,所以国内大批古董商云集浙西南龙泉小镇,亦由此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与此同时龙泉当地研制仿古青瓷之风大盛,至民国初,龙泉前清秀才廖献忠仿古制品几可乱真。宝溪乡陈佐汉、张高礼、张高乐、李君义、龚庆芳,八都吴兰亭,木岱口徐子聪等均为当时龙泉仿古瓷制作民间高手。龙泉县长徐渊若在其所著《哥窑与弟窑》中这样评价当时的龙泉仿古瓷颇可混珠,若用药去新光,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则好古者亦易上钩。”宋元时期所生产制作的鬲式炉就是这一时期龙泉民间仿古高手重点仿制的器物之一种。
解放后的1956年,龙泉瓷厂恢复生产。浙江博物馆收藏有一批这一时期所仿制的产品,有双鱼洗、鬲炉、牡丹纹大瓶等器物。1959年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由科研、生产、文物考古等部门组成,在对龙泉窑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同时,龙泉瓷厂的研制工作取得很大成功。
宋、元时期生产制作的龙泉青瓷鬲式炉,今天已成为代表龙泉青瓷鼎盛时期青瓷制作艺术水平的一种高度和代表性的典型经典性器物。因此,其亦成为当代工艺大师仿制与开发的传统青瓷之重要产品。如图24为龙泉青瓷世家李生和青瓷会所仿制的龙泉南宋官窑青釉鬲式炉。该会所的负责人年少时即受父辈影响开始习制青瓷,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专心收集整理龙泉南宋时期龙泉古瓷标本。其从古窑址标本瓷片研习入手,再到古瓷生产胎料、釉料分析研究开发,历经二十余年,今其产品不仅从造型、釉色及其制作工艺均已达到甚至超过龙泉南宋官窑的工艺水平。
宋元时期龙泉青瓷鬲式炉,当今拍卖市场的成交价格已过千万元。随着方兴未艾的文物收藏市场的兴起,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龙泉青瓷鬲式炉是文物作假重点器型之一。国外以日本仿造水平最高,国内以龙泉及福建地区为主。龙泉青瓷鬲式炉的造假作伪,不仅从造型、釉色、纹饰上力求逼真,而且还用特殊作旧技术进行处理,几乎可以乱真,具有很大的杀伤力。特别是高端拍卖市场上作为回流文物面目出现的宋、元时期龙泉青瓷鬲式炉,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民国时期仿制和日本仿烧的作品。
龙泉青瓷鬲式炉的辨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型。龙泉青瓷鬲式炉从仿制工艺水平而言,可分粗仿与精仿两种。粗仿成型工艺用模制灌浆成型,造型呆板缺乏神韵;精用传统手工拉坯,束颈、肩部转折线上仿采但折沿、条生硬;再次,仿品为求模仿制作到位,足端修饰过于小心、仔细,而缺乏自然流畅气韵。在形制上,最具特征的是其三足安置工艺之上。宋元时期龙泉青瓷鬲式炉真品,在制作工艺之上炉身采用手工拉坯成型,而三锥形乳足则采用模范压制而成,再用泥浆粘接在炉底,由于炉底呈球面曲线,故三足烧制成型之后,其足底外侧一般均见有微微外翘的典型特征。
2.胎。观察每个时期龙泉古瓷,其胎质均有细微不同。产生这一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时代所选用的制坯原料的地层分布结构不同,而导致的原料成分不同所致;其次,原料制作工艺不同,古代一般均采用人工或水碓粉碎瓷石,而现代则采用机械钢球粉碎加工,所以古瓷胎质相对于现代龙泉青瓷的胎质在质地粗疏和细腻上有明显差别。
3.釉。当今仿古作伪者为求仿品釉质上与宋元鬲式炉一致,亦采用在瓷土中有选择地加入植物草木灰来配制釉水。尽管其釉质的质感已能仿到九分,但由于制作年代不同,再加经由七八百年来由时间和历史所锻造的内敛神韵和古瓷所特有的包浆古气是仿伪者仿制不了的。
4.装饰。宋元龙泉青瓷鬲式炉装饰主要体现在其炉腹与三乳足正面的出筋之上。真品制作工艺采用泥条粘贴,所以线条收放有度,自然流畅,工艺特征明显;而仿品,只具形似,规矩有余,而缺乏自然灵动的感觉。
5.装烧。装烧工艺在龙泉青瓷各个时期不相同,北宋一般均沿续浙江青瓷传统装烧泥饼垫烧工艺,而南宋以来龙泉窑吸收了南宋官窑的装烧工艺,采用垫饼垫烧。在垫饼上垫烧,由于燃烧过程中的窑温变化,其底部釉伸缩张力不一致,所以容易造成变形。再则,宋元时期龙泉青瓷鬲式炉均由龙窑烧制,因此温度火候极难控制,所以龙泉古瓷大都可见有生烧现象,而现代仿品均采用气炉烧制,温度控制较好,瓷化成度高。
六、南宋龙泉青瓷鬲式炉艺术品质及其文化影响
当代著名的艺术史研究者,英国牛津大学圣凯瑟学院荣誉退休院土迈克尔·苏立文在其研究与介绍中国艺术史的名著《中国艺术史》中这样评价南宋青瓷艺术及龙泉青瓷鬲式炉:
我们今天推崇备至的宋代艺术是由社会和知识精英阶层生产和制造,也是为他们服务的。这些知识分子都有很高的修养,为他们所制造的陶瓷也反映了他们的品位。某些唐代陶瓷可能更强壮,清代陶瓷可能制作更精良,但宋代陶瓷则具形式上的古典纯洁感,釉色上展示了早期陶瓷的活力和晚期陶瓷的精良之间的完美平衡郊坛下窑址出土的瓷器的胎体为黑色,釉层很厚,常常是层层累叠,不透明,呈玻璃状,开不规则纹片,颜色从淡淡的青绿到蓝、深灰,一应俱全,瓷器上流露出一种具有纯净之美的宫廷典雅风格,毫无疑问,它正是南宋宫廷用品,我们不应该将杭州官窑和浙江南部龙泉出产的青瓷精品截然区分开来。杭州官窑除轻薄瓷器外,也生产黑色瓷器,而龙泉窑也发现少量黑色胎体瓷器以及轻巧的灰色胎体瓷器,看起来,龙泉窑中的精品也应该供官用,因此,也可以称为“官窑”,当大致无误。龙泉窑中每种瓷器都堪称精品。有的完全是瓷器形态,但有的应当是模仿古代的铜器形态,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焚香用的三足或四足香炉,这是中国宫廷艺术中开始出现的复古主义潮流的代表,对中国艺术兴趣的品位培养具有日渐强大的影响。
从上述可见,这位一生致力于介绍研究中国艺术的外国学者十分准确地提出了他对南宋龙泉窑青瓷的艺术品质的见解和定位。的确如此,南宋龙泉青瓷鬲式炉是中国瓷器巅峰之作,具有最高审美价值的经典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