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已老、孙洁无力,二次上市难掩未来困局
2003年12月9日,彼时正年轻的携程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首个交易日实现股价涨幅88.6%。通过发行股票,携程筹集到了7560万美元资金。
18年后,成立于1999年,已经22岁的携程再次上市,但这次的资本市场似乎并没有过多的反应。坐拥中国巨大的旅游出行市场,却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的携程,下一步要如何去走?
二次上市,股价却一路走低
1999年5月,携程在上海成立,2003年12月,携程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在2003年非典冲击下,依然能够坚挺上市,让携程一度成为资本圈里的佳话。
但在这两年同样在疫情的冲击下,携程的再次上市似乎并没有像2003年一样引起资本圈的青睐。
2003年12月9日,携程首日交易收盘涨88.56%至33.94美元。彼时携程在纳斯达克市场初始发行价为18美元,开盘价为24.01美元;截至收盘,该只股票成交量达5,602,472股;其股价较发行价上涨15.94美元,涨幅88.56%;较开盘价上涨9.93美元,涨幅41.36%,至33.94美元。获得此成绩不可谓不喜人。
但2021年4月初,在港交所上市的携程最终定价由原先预估最高333港元/股缩水20%,至268港元/股。首日,携程孖展认购总额30.43亿港元,仅超购3.13倍;第二日,认购总额39.08亿港元,仅超购4.3倍。换言之,第二日仅8.65亿港元,认购额不到首日的30%。
从第一次上市打破记录,到第二次上市几乎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携程这22年的奋斗却获得了在资本市场中相对更低的位置。拥有着全国旅游平台的金字招牌,但却无法有效转化成实际价值,这让携程的市场地位也尴尬无比。
而投资市场明明知道其拥有巨大的市场,但仍然保持着绝对的理智,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携程这家公司的投资价值,真的有待商榷。
值得一提的是,携程二次上市后,美股股价不升反降,而且一度连续四个交易日下跌,截止最终收盘,股价35.67美元,相比4月6日的40.18美元,累计下跌11%。
与海外的竞争对手相比,作为国内最大的OTA企业的携程,也显示出其未被资本市场看中的真相。
截至2021年4月16日美股收盘,Booking股价2476.9美元,市值为1014.58亿美元;Expedia股价173.91美元,市值为250.19亿美元,均远超携程。
不仅在国内没有获得投资市场的支持,在海外市场也一直被打压和压制。这些数据也反映出携程雄心勃勃的突破海外市场的计划,并没有取得有效成绩。
孙洁曾经说过一句话:“在海外,携程的目标是以3倍于同行的速度在挺近。”然而,在事实面前,这也成为携程的一计响亮的打脸巴掌。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携程在资本市场上均未被重视,也从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如今的携程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其公司价值并不被看好。那么,如今已经22岁的携程,国内老牌互联网企业的携程,OTA大佬的携程究竟怎么了?
全年亏损,核心业务腹背受敌
1999年成立的携程,先后经历过几次重大事件。
2003年10月,携程机票预订网络覆盖国内35个城市。同年12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创下纳市3年来开盘当日涨幅最高记录。
2011年,携程成为全国GMV最高的在线旅行平台,并持续至今。
接下来的2013年、2014年、2015年成为携程与艺龙、去哪儿网群雄逐鹿的时代,携程艰难地维持了霸主地位,最终在2015年与去哪儿网合并,合并后携程将拥有45%的去哪儿股份。此次携程与去哪儿合并的形式为百度出售去哪儿股份,控股携程,百度将拥有携程25%的股份。
到2019年11月14日,携程(COM.US)三季度净利润增长172% 营业利润率达6年来最高。
可以说2019年之前的携程的确在国内有着当之无愧的霸主地位,但其在享受霸主地位时,也并未有任何创新和突破。并且,在面对竞争对手强有力的竞争时,携程也一度被抢走利润,最终只能依靠求助投资公司来达到并购目的。
或许正是这种保守的经营方式,让携程在接下来的疫情中全面亏损。招股书显示,携程2020年营收为183.16亿元,相比2019年的357亿元,同比大降49%,和2018年同期相比减少41%;净亏损33亿元,相比于2019年70亿净利润,同比下滑146%。
于疫情控制并不显著的国际同行对比,Booking为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3亿元),Expedia则为5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9亿元),都与携程拉开了不小的距离。
不得不承认的是,旅游行业仍然受到了疫情的一些影响,但将时间线拉长,2015年至2020年,携程年度营收增速分别为48%、72%、36%、15%、15%和-49%,企业增势本身已见疲态。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已经发展了20余年的企业却未曾有大的创新性变革,从而带来自身发展的突破,而在遇到疫情这种不可抗力时,携程本身就已逐渐僵硬的躯体,更是如同雪上加霜。
更重要的是,携程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团渐渐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从携程的往年财报中均能看出,住宿预订业务和交通票务是携程主力收入来源。2014年至2019年,两项业务为携程贡献8成左右的营收。
然其增速已明显放缓。2015年至2019年,携程住宿预订业务收入分别为46.17亿元、73.21亿元、95.31亿元、115.8亿元和135.1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4%、59%、30%、22%和17%。交通票务收入44.54亿元、88.27亿元、122.21亿元、129.47亿元和139.52亿元,同比增速51%、98%、38%、6%和8%。2020年更大滑48.7%至71.46亿元。
但其竞品美团同类业务,虽然也有下滑趋势,但是幅度相对较小。美团年报显示,2020年其到店及酒旅业务全年收入213亿元,同比去年下降4.6%,全年净利82亿元,同比下降2.6%。第四季度,营收71亿元,收入同比增加12.2%;经营溢利由2019年第四季度的人民币23亿元增至人民币28亿元,经营利润率由36.7%升至39.5%。整体营收已超过携程,净利更有强势表现。
走到如今,拥有全国最大的GMV流量和净利润目标携程走了22年,险些被以外卖起家的美团弯道超车,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但是美团赶超携程所花的时间,只是在短短的不到2年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携程策略、机制等各方面反应缓慢的问题。
从市场角度来看,一直以来,携程的品牌印象及其自身定位都将主要用户集中在中高端群体,这在一二线城市或许占据一定优势。但相比之下,根植于本地服务生活平台的美团,其覆盖的除一二线城市外,更有下沉市场。而且,在三四线城市乃至小县城都能实现很高的使用率。
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美团的外卖业务、本地优惠业务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酒店业务的使用频率。早在2019年8月,美团CFO陈少晖就肯定了基础业务对酒旅的引流效应:“现在90%的订房消费者都是外卖业务和到店餐饮业务导流来的。”
尤其这两年美团推出的“超级团购”政策,主要面向国际及国内中高端酒店集团进行招商,要求参与酒店折扣低于门市价6折、未使用随时退、过期随时退等,直接剑指携程的业务腹地。
而在美团的各种政策下,20多年来一直倾向于闭门造车的携程开始寻求外部合作。我太不难预测,携程已经感受到了压力。
投诉多,扣利润!携程或遭信任危机
疫情以来,携程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无外乎于在2020年6月,其董事局主席、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探店直播带货。在携程迎来创业至今最大的一次危机中,仍然是梁建章站出来挽救危局,人们似乎已忘记携程CEO孙洁。
从时间上来判断,几乎是2016年孙洁接手以来,携程的增速开始变缓。而在其主持大局以来,也爆发了多次大型投诉事件,数次将携程送上舆论风口。
2017年10月10日,明星韩雪在微博称,作为携程的资深用户,自己曾经多次发现并手动取消隐藏在订票信息下的[预选保险框],但仍旧百密一疏被套路。她表示,曾经不止一次因为酒店订单被转卖,海外地接严重违法违规等问题,向携程投诉,而并非诉诸公众平台。但除了等来一句抱歉,别无其他。
此事曾在微博引起轩然大波,众多携程用户一呼百应,吐槽携程有“杀熟”机制。
2018年,孙洁更因机票退票事件亲自鞠躬道歉。一用户在携程预订了一个价值48422元的突尼斯8日二人私人行,但在取消订单时得知,每张机票价格为6415元,携程却要收取每张9262元的退票费。
此事最终以携程CEO孙洁及华南区总经理、深圳总经理三人鞠躬道歉结束风波。
直至今天,携程的退款难已经成为跟随携程的标签。
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携程退款,共10268条投诉内容,大多数反馈携程退票不退款或是退款手续费过高等问题。
今年4月22日,一用户在携程购买国航机票后投诉:“在携程买了国航的机票,今天查看突然降半价,客服承诺全额退款突然降半价的机票,携程客服去核实又说不给退了。”
4月26日,一用户发布称:“我儿子两张机票订单合计人民币21376元,因航班取消,先后在3月23日,24日申请退票,预计退款到帐日期4月13日,但是至今未收到退款,期间多次催促,携程以航司为退为由,拒不退款,订单合同是购票人与携程所订,与航司并无关系,并且已给予等待期,多次要求跟进,但是携程严重违反约定且工作失职,把责任推给航司,把风险转嫁给消费者,要求携程立刻退款并道歉!“
在黑猫投诉官网上,关于携程的投诉量高达18000余条,更为关键的是其已经成为常态化,基本2-3天就会出现新的投诉内容。
种种迹象显现出,携程或许过于重视利润,以至于忽视了部分用户的消费体验。孙洁的财务背景似乎也让其在利润方面过于执着,知名博主冯大辉曾经评价过孙洁,“财务背景,擅长抠利润,也难怪这家公司从上到下对薅用户羊毛这事儿非常乐衷。”
结语
已经发展了22年的携程,在经历疫情重创后,逐渐显露出其发展的疲态和僵硬,其为用户创造的价值和在资本市场上的活力也在被更多人质疑。从百度等各个大股东“用脚投票”,到全年亏损,现金流紧张,再到美团的突击,消费者使用过程中多次投诉导致的不信任,携程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其在应对上也显得有些分身乏术。在目前为止也并未有任何有效措施。
其二次上市,一定程度上也并没有挽救颓势,反而进一步验证了如今携程的价值并不被在资本市场看好。除了等待旅游行业大势变好,携程究竟是否拥有解决企业根本问题的能力?
如果一味的仰仗其OTA大佬的流量坐吃山空,仍然无法解决用户基础信任问题,也对外部竞争束手无策的话,已经22岁的携程,还能走多远呢?
完
同步更新以下平台
雪球 丨 搜狗号 丨 人民号 丨 新浪看点
学习强国 丨 同花顺财经 丨 凤凰号 丨 艾瑞网
蚂蚁财富 丨 中金在线 丨 云掌财经 丨 企鹅号
界面新闻 丨 澎湃 丨 品途网 丨 蓝鲸财经
富途牛牛 丨 老虎证券 丨 Twitter 丨 大风号
潮起网 丨二牛网 丨 大鱼号 丨 易车网 丨 钛媒体
百家号 丨 今日头条 丨 搜狐号 丨 网易号 丨 财富号
新浪博客 丨 价值中国 丨 CnBeta 丨 腾讯博客 丨 虎嗅网
天涯论坛 丨 新浪微博 丨 脉脉 丨 封面新闻 丨 天极网
商业新知 丨 一点资讯 丨 通信人家园 丨 哔哩哔哩 丨 知乎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