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声烛影”中,赵光义是否真的杀害了他的亲哥哥赵匡胤?
关于宋太宗赵光义是否真的杀了他的亲哥哥宋太祖赵匡胤,自古以来就争吵不休,有人肯定,有人否定,各执一词,且引经据典,推敲分析,争来争去也没有一定的结果。这些历史的疑案就如河洛之谜、夏朝是否真的存在过、西域古国神秘消失、玄武门之变、明建文帝的失踪与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顺治出家、雍正之死等等令人费解,形成谜团,千百年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要说赵匡胤突然暴毙后,为何不讲皇位传给他的儿子德昭,而是由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了呢?这事还得从“金匮之盟”这个典故说起。
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临终前,与太祖、赵普立下盟誓,说前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是幼子为帝,主少国疑,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太祖百年后将皇位传给他的弟弟赵光义,光义后传弟光美,光美后传太祖的儿子德昭,这样可保大宋江山永固,并将盟书藏于金匮之中,史称“金匮之盟”。
由此看来,从正史上来说,赵光义继承皇位算是有诏可循,属于正统认可的,但此事的疑点有很多,让人不能不怀疑其中的真假性。
疑点一:《宋史纪事本末》乃是明朝的冯琦原、陈邦瞻等人编纂的,此时距离赵匡胤驾崩已过去六、七百年时间,且并未有人见过“金匮之盟”的盟书,历史考证的真伪性存在怀疑。
疑点二:赵匡胤去世时年五十岁,身体硬朗,也无大病,而是突然暴毙,《宋史·太祖本纪》中只是简单的记载了“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而宋仁宗时的《续湘山野录》和明人的《宋史纪事本末》均记载了“斧声烛影”的故事,语气隐约,文辞闪烁,让人怀疑赵匡胤的死乃是赵光义所为。
“斧声烛影”先是出自年代较近的宋仁宗时文莹编纂的《续湘山野录》,其中记载:“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另有明人编纂的《宋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
疑点三:赵匡胤死时,其次子德昭已经成人,年二十六岁,可以继承大统,并非年幼,为何却是他的叔叔赵光义继承了皇位,值得推敲。其时,赵光义已被封为晋王,兼开封府尹,位列宰相之上,权倾朝野。
疑点四:赵光义即位后,本该在百年后传位他的弟弟赵光美,而赵光美在38岁就忧悸成疾而死,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德昭、德芳也分别于29岁、23岁英年早逝,赵光义后来也传位给了他的三子寿王赵恒,即后来的宋真宗。这就叫人怀疑赵光义以私心为重了,为了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后代,打压杀害了其他皇位的继承者。
以上疑点等等,皆存在值得推敲的漏洞,成为历史之谜。尤其是“斧声烛影”的情形,并未有人亲眼目睹当时的情节,只知道赵匡胤曾和赵光义一起饮酒,但见烛光映照之下,有斧戳地之声,赵光义出来后不久,赵匡胤就暴毙了。史载赵匡胤暴毙后,宋皇后让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来,但王继恩却叫来了晋王赵光义,宋皇后见此,也只能顺水推舟称赵光义为“官家”,就这样,赵光义登上了皇位。
以上可以看出,赵光义虽不是杀害其兄赵匡胤的直接凶手,但赵匡胤的死与他也脱不了干系。古代皇位本身就是最大权力的象征,陈胜在秦末起义中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多少人为争夺王位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多少人曾演绎出一幕幕为夺帝位而亲人杀戮、兄弟相残的故事。这在历史上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不管历史的真相如何,“逝者如斯夫”,过去的已不可能再重来,历史是不断前进的,而我们惟愿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知识和能量,指引着我们继续开创美好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