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有
每日一字——有
【又右有肉】那少年,从小就是肉食动物。吃顿饭桌上要是没个肉菜,简直暗无天日。当然,这种情况比较罕见。家中不管谁做饭,怎么也得弄点鸡鸭鱼肉摆上来,一碟就行。
今晚那一碟,是寻常的土豆炖排骨。少年上来,从捉起筷子那一刻,就开始专心对付大块的排骨。爸爸随口说了一句:“怕长胖,你肉吃得有点多耶。”那筷子顿时停在半空:“好吧……我从此以后改吃素!”爸连忙劝道:“营养均衡,肉还是要吃的。再说了,有肉吃才能算是好日子啊。”
古书上把五谷丰收的年份,叫“大有之年”。大有,大大地有嘛,好像不难理解。有什么呢?有肉!金文的“有”字,很清楚的一幅画:一只手,拎着一大块肉。吃饱饭不算什么,有肉吃才是真的有啊。古人有时候很可爱。
不过,殷墟书契中的甲骨文,“有”字却还只有一只手:一只右手,没有肉。伸出一只手,表示持有,也还简明。这个古字,也就是后来的“又”。“右”“有”,都是从“又”孶生分化而来的。从“又”的字,多与手有关,如“取”、“受”、“驭”等。好朋友的“友”,甲金篆字,就是并列的两只右手,表示二人同心可共患难也。汉字隶变之后,“有”、“友”、“右”的手臂扯直,一横一撇,看不出来手的形状了。
甲骨文中,表示持有、拥有的还有另一个字(甲①),据说象牛头之形,表示财富的占有。“又”,可能是这个字的假借。这个牛头字,后来不用了,都写成“又”。
《说文》解“有”字,说它“从月,又声”,一下就掉到坑里去了。为了将“有”和月亮拉上关系,许慎给出了一个足以把人绕晕十遍的解释:“有,不宜有也。”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太难懂。
少年的筷子,在土豆旁边犹疑了许久,终于在还剩最后一口饭的时候,向排骨的方向伸去。同时还自言自语:“没有下饭的菜了。我吃半块。”可惜,将一块排骨分成两半,任务显然过于艰巨。排骨和筷子在盘子里来回纠缠、争斗,久久难分胜负。爸爸见状劝道:“何苦呢,都夹过去吃了吧!”稍稍又奋斗了两回合之后,少年轻轻叹了一口气,说:“好吧。”
不如这样吧。关于“有”字本义,我们还是听许慎的。有,就是不应该有。本不该有的,就是有。肉,反正不吃也是吃了, 管它该不该吃,吃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