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女儿离家出走、叛逆休学,我是怎样帮助她重返学校的
经过了这一系列事件,她和丈夫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家里不再有争吵,和老公的关系越来越好,女儿脸上的笑容多了。
我对她的经历非常感兴趣,很想知道她是怎么做到让女儿复学的。我们约了时间,对高老师进行了采访。
下面,就是高老师和她的女儿晨晨的故事。全文6000多字,有点长,但值得花上十分钟读完。
我想,这个故事一定会带给大家很多启发。
方便起见,我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本文已经高老师授权发布。
——凌想
我曾经是女儿的骄傲
我是一名高中老师,我的女儿晨晨今年14岁了。
就在一年前,我们这个三口之家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震荡——我和老公吵架闹离婚,女儿离家出走,休学,沉溺手机,变得非常叛逆,母女关系降到冰点。
这一切,迫使我放下了以前的自负,开始学习,慢慢改变。
我曾经很要强,追求完美。因为老公在外地上班,只能周末回来。基本上,我都是一个人带孩子。
我每天早晨五点起来,换着花样给女儿做早饭,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晨晨上小学时,尤其是三年级之前,我和晨晨的关系是很好的。
那时,我不太看重成绩,哪怕晨晨考六七十分,我也不觉得有什么。我想,孩子还小,等到了五六年级就会追上来。
每天晚上,我会和晨晨一起看书,讲故事。
晨晨很喜欢邀请同学来家里玩,她非常自豪有这样的妈妈——幽默又开朗,还不管她的学习。
就这样,晨晨从班里20多名,每次都会进步一些,到后来,她一直保持着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最好的一次,考了全县第七名。
整个小学阶段,越往上走,她的状态越轻松。
这让我觉得,我的教育方式是对的,也觉得自己很能干,很会教育孩子。
但是,从六年级开始,情况就发生变化了。
因为要面临小升初的压力,我开始变得焦虑起来,经常因为作业搞到晚上12点。有时她作业做不好,我还会打她。
我俩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了。
晨晨开始变得有些讨厌我。
我想,对于晨晨来说,那时候的妈妈90%是天使,而剩下的10%,就扮演了魔鬼的角色。
等到晨晨上了初一,我就在焦虑的道路上刹不住车了,变得眼里只有成绩。
晨晨初中住校,每个周末回到家,我都催促她:赶紧做题。
刚上初中的晨晨,还不太适应这样紧张的节奏,经常被老师批评,几次表示不想学了。
第一次期中考试,晨晨居然考了30名。
我很生气,就骂晨晨:
“就你这水平,你连高中都考不上。”
“你怎么这么懒?我对你很失望!”
晨晨是个很开朗的姑娘,平时很少哭,那次被我骂得眼睛都红了。
老公在旁边看不下去了,说:“你别说了,我女儿就是考倒数第一,我也养她。在我心里,我女儿就是最好的!”
听到爸爸这么说,晨晨哇地一声哭了。
有一次,我和女儿睡觉,半夜,我觉得胳膊上湿乎乎的,发现女儿抱着我的胳膊在哭。
她说:“妈妈,我的压力太大了。”
但那时的我忽略了晨晨的压力,还是整天和她念叨学习。

初一期末考试,晨晨又考了三十多名。
我就受不了了,一个星期没和晨晨说话。
我骂她:
“你这样的成绩,还不如不念。”
“你还能干点啥?”
“我要你有啥用?”
晨晨就冷冷地看着我,也不说话。
这时候,她和班主任已经是很对立的状态了,几乎天天挨骂,但她一直没和我们说,只是说别的同学是怎么骂班主任的。
听她这么说,我总是站在班主任一边,说:“老师都是为了你们好。”
有一次,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拿教鞭打女儿的屁股,还说得很难听。
从那次起,她就非常讨厌班主任。
现在看来,那段时间,班主任在学校里扮演的是妈妈的角色,我在家里就扮演了班主任的角色——我俩“完美”地无缝衔接。
晨晨的压力可想而知。

过年的时候,我给晨晨报了辅导班补课。
晨晨内心很烦躁,她想学,但心里堵着很多东西,爸妈又不理解她。她几次说:妈妈不如小学时好了。
有几次,我和晨晨爸爸一起打了她。
我是打她耳光,爸爸踢她屁股。
晨晨也不哭,眼睛瞪得大大地看着我们。
她怎么也想不通,爸爸妈妈怎么像变了一个人,居然会打她。
但当时的我们却认为:你不好好学习,还态度不端正,这孩子不打是不行了。
转眼到了2020年,因为疫情,我有两个月封闭在学校里,晨晨在家里上网课。从那时起,晨晨就变了。
她基本不交作业,也不听课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窗帘也不拉开,没日没夜地玩手机。房间里乱七八糟的,连床上都是垃圾。
晨晨以前是没有手机瘾的,现在手里几乎放不下手机,不是玩游戏就是聊天。
我一说她,她就很不耐烦。
那时,晨晨其实还在挣扎,作业也不是全部不写,也写了一些。
我记得很清楚,5月5日的晚上,晨晨又没写作业。
我气急了,掐住晨晨的脖子,冲她喊:“你咋不去死呢?!”
晨晨非常冷静,看着我,说:“妈妈,你有啥话不能好好说?”
现在想来,在这之前,晨晨觉得妈妈虽然有时候歇斯底里,但她总是抱有希望,觉得妈妈能改。虽然有时会生妈妈的气,但并没有失望。
但是,从那天起,晨晨对我完全失望了。
那时候,我和老公的关系也不好,我俩吵架,闹离婚,把家都砸了。
晨晨哭着给外婆打电话:“他们要离婚就离,我谁也不跟,我就跟着你。”

几天之后,5月12日早上,晨晨趁我们不在,偷偷拿了2000块钱,把两个行李箱都装上吃的,离家出走了。
十点多的时候,班主任打来电话,说晨晨没去学校。我们才知道晨晨不见了。
我们急得到处找,最后老公在汽车站找到了女儿。因为没有身份证,晨晨没法坐车。
晨晨一看见爸爸,哇地一声就哭了。
她说要回姥姥家呆一段时间,再回来上学。老公就把她送回了姥姥家。
5月下旬,我和老公也回到晨晨姥姥家。
晨晨在姥姥家,昼夜颠倒地玩手机游戏,不出自己的房间,不洗漱,也不和人交流,见人就骂,连姥姥都骂:
你咋不去死!
我没有爸妈。
滚!你管我呢!
那时,她第一次来月经,还故意把月经血抹到胳膊上。
整个情况糟透了。
那天,我们是晚上到的。
晨晨正在和网友聊天,见了我,就说了一个字:“滚!”
我说:“妈妈给你买了睡衣和蛋糕,你想着换了睡衣。”
从那以后,我每天进她房间三次,就是给她送吃的和衣服,给她做她爱吃的饭。
她不和我说话,我也不多说什么。生活作息,一切随她。
就这样过了十几天,到六月中旬的时候,我再进她房间的时候,她不再说“滚”了。
有时,我故意蹭蹭她的胳膊,她就会躲开。我也不介意。
每天,我们都喊晨晨一起出去散步——不管她去不去。
我们还给她养了三只猫和一只狗。她很喜欢和它们玩。
这样又过了十几天。
慢慢地,晨晨开始和爸爸说话了。有时也会和我说话,但她不叫妈妈,而是直呼大名,或者叫高老师。
到七月初的时候,晨晨的变化更明显了,开始表现出对我的依赖。
我晚上出去散步时,晨晨会打来电话问我在哪儿,会带着猫和狗、带着零食来找我。
我们就一起躺在麦场上,用手机拍月亮。
那时,她还是会骂人:你不要脸!你烦人!你咋不去死呢?
其实,她对外人都很有礼貌,只是对我和她爸爸、姥姥恶语相向。

7月,晨晨的舅舅回来了,特意和晨晨聊了两个小时。
晨晨和舅舅说:“妈妈有很多优点。爸爸妈妈也爱我,但是他们要离婚,我就恨他们。”
“我恨他们,他们不爱我,他们只爱成绩和分数。我小升初考得好,只是运气好,我是没有实力考上的。”
“我不想看到爸爸妈妈那张脸,我看见他们就烦,我不想回这个家。”
舅舅告诉她:“晨晨没有错,晨晨还是舅舅眼里那个活泼、可爱的小晨晨。”
那天,晨晨和舅舅说了很多话。她看起来很开心,和我们一起去遛猫遛狗,但还是不叫爸妈。
那时候,我和老公接受了将近十次的心理咨询,晨晨也和我们一起参加了四五次,表达了很多的愤怒、抱怨。
有人认为晨晨是抑郁,但我觉得,她只是失望到了极点,愤怒到了极点。
她最大的心结有两个:
一是希望父母不要离婚,二是希望父母不要只关注自己的学习。

整个7月,晨晨还是说脏话、打游戏,看起来进展不大。
但有一点好的迹象,就是开始和我们聊天了。
她喜欢看犯罪凶杀案那种小说,看起来很恐怖。我有些心里没底。但咨询师说,孩子的角度和大人不一样。我也就没有制止她。
晨晨看了小说和我聊,说,小说主角是因为实在活不下去才杀人,所以说,我们对人还是要有仁爱之心,不要把人逼急了。
我暗暗吃惊:原来孩子是这样想的啊。
就这样,我放下成见,去倾听孩子。慢慢地,她开始愿意和我聊天了。
手机问题,我们也做了约定。
约定每天玩三个半小时,分三次玩。晨晨基本上还是很自觉的。
“妈妈,对不起”
8月,我们回到自己家。晨晨基本自己安排时间,每天看书、玩游戏、学习。
我们的关系变好一些后,晨晨还有了一个变化——每天晚上都要我给她讲小猪猪的故事。
小猪猪是晨晨还是小娃娃的时候,我用她做主人公,随口编的故事,比如小猪猪去洗澡、小猪猪睡觉觉,都是特别幼稚的内容。
就是这些特别幼稚的低幼小故事,13岁的晨晨要求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给她讲,还要讲五个。
我想,她可能是在寻找小时候妈妈给她讲故事时那种温馨的感觉吧。
既然女儿有需求,我就尽量满足。每天晚上,我都要绞尽脑汁编五个故事。说实话,也挺不容易的。
有一天晚上,晨晨和我从晚上十一点聊到早晨五点,聊了整整一夜。
到最后,我已经很困了。迷迷糊糊中,听见晨晨对我说:
“妈妈,对不起。妈妈,我好爱你。”
从那以后,晨晨特别喜欢和我聊天,什么都和我说。
她看了的书、喜欢的歌、电视节目,她喜欢的贾玲、沈腾,什么都和我说。
李荣浩有一首歌叫《爸爸妈妈》,是孩子感谢父母的歌。晨晨会经常唱,还放给我听。
我现在才意识到,晨晨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歉意。
太多理所应当让人觉得平常
不算太小的房
冬暖夏凉的那间放着我的床
歌颂这种平凡一两句唱不完
恩重如山听起来不自然
回头去看
这是说了谢谢
反而才亏欠的情感
爸爸妈妈给我的不少不多
足够我在这年代奔波
足够我生活
……
——李荣浩《爸爸妈妈》

有一天,晨晨对我说:“妈妈,我以后不说脏话了,我要改变。”
听到晨晨这么说,我好开心啊。
我再一次确信:
晨晨是一个非常阳光、正能量的女孩,我在小学阶段给到她的那些美好的东西,其实一直都在。
她那些负面行为并不代表她的品质是坏的。
我的女儿,是个好孩子。
转眼到了9月,新学期开始了。
晨晨很自然地回到了学校。
晨晨说,她一进教室,立刻被同学们围住,大家帮她调座位,帮她拿书包。晨晨很快又回到了集体中。
新换的班主任,对她也还不错。她和老师们的关系都挺好。
但很快,新的问题又来了。
因为休学了几个月,晨晨发现,她落下了很多功课,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每周还要应付考试,每天要学习到半夜,学得很吃力,效果却差强人意。
这种情况下,晨晨又开始发脾气、骂人,又开始玩手机游戏。
我看在眼里,忍住没有说破。
期中考试,晨晨考了个年级倒数第一。
我在想,怎么帮助晨晨呢?
我专门去学校和老师沟通。老师的建议是,孩子有学习的意愿,可以找一对一的老师专门补补课。
我回去和晨晨说,晨晨想了想,说:那就补吧。
那个冬天,每天早上我们五点多就出门了,路不好走,我们就坐公交车去不同的老师家补课。
补了整整40天,花了几万块钱。
这个过程很辛苦,晨晨有时也会闹别扭,但最终她还是坚持下来了。
补完课,再回去上学,晨晨赶上进度了。
从那时起,晨晨再没有说过一句脏话。
期末考试,晨晨从以前的1600多名进步到了700多名,从年级倒数第一变成了中等生,进步巨大。
现在的晨晨,活泼开朗,阳光幽默,和我无话不说。
当然,我们也会吵架,但吵完就没事了。
晨晨还会撒娇地哄我:“高老师还在生气吗?”
家里的氛围,总是其乐融融,我们都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感觉——
对晨晨来说,那个爱她的妈妈又回来了。
对我来说,那个我视若珍宝的孩子又回来了。
我们相亲相爱的一家三口,又回来了。
晨晨休学、复学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
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全家经历了一个很困难的过程,回头来看,这是一次危机,也是我们开始改变的契机。
我由此开始学习,开始真正地“看见”了女儿,开始变得谦卑。
现在,我和几位妈妈组成了一个公益小团体,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孩子都复学成功,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帮助了好几个休学家庭走出困境。
回顾这几年,我有几个很深的感触。
首先,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
原来,我把女儿看得太重要了,老公在家里的存在感很弱。
现在,我再看老公,能看到他有很多优点,踏实可靠,能包容我。我和老公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好。
父母相爱,家庭气氛好,孩子才会安心。

而且,妈妈要学会托举爸爸。
我以前比较强势,都是我说了算。现在才发现,孩子到了青春期,爸爸的力量一定要出来,比如,我家关于零花钱、手机的约定,都是爸爸负责和晨晨谈。
作为妈妈,我不和晨晨谈这些,我只负责对她情感和生活上的滋养,比如打打闹闹、开开玩笑。
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利用各自的优势来陪伴孩子,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
完整的家庭,不是爸爸妈妈不离婚就是完整的,而是爸爸有爸爸的担当和优势,妈妈有妈妈的担当和优势,妈妈给到情感滋养,爸爸更多是给到力量和规则。
其次,在孩子复学的过程中,会有一段很艰难的时期,父母要经受得住孩子的“考验”。
对我们来说,最难的一段是我们在晨晨姥姥家。
那段时间,晨晨几乎像变了一个人。
她原来有多干净,现在就有多邋遢;她原来有多懂事,现在就有多叛逆。
她不喊爸妈,把“滚”“你怎么不去死”挂在嘴边,还把经血涂到胳膊上,看起来简直糟糕透顶,不可救药。
这些行为,可能会把家长逼到崩溃。
因为当时我在做心理咨询,我看到了这些行为背后的表达:
我就是要肆意妄为,歇斯底里。
你希望我做到的,你所看重的,我现在统统和你反着来。我就是要激起你的愤怒。
我要用这些疯狂的行为一次次验证,妈妈是不是真的爱我。
妈妈,你还爱我吗?你嫌弃我吗?
当我看到了这些,我就更能包容女儿的行为——不管你怎么叛逆,不管你怎么对我,我都是稳稳的,我都会向你敞开怀抱,邀请你,接纳你。
就这样,晨晨一点点开始缓和,开始接受我们,但仍不稳定。
我知道,她看到了爸妈的改变,很开心,但她又不太确定——万一自己变好了,是不是爸爸妈妈又会故态复萌,又回到原来的样子?
她仍然会试探。
而我们,仍然稳稳地接住她的试探——直到那一次彻夜长谈,晨晨终于打开了心防。
她确定,她爱的爸爸妈妈真的回来了。
亲子关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破坏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修复的。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要能接得住孩子的攻击,让孩子确认——无论他有多么糟糕,父母都是爱他的。
这是修复亲子关系的基础。
何况,我始终认为,孩子的行为不等于品质。
在晨晨行为最糟糕的时候,我也一直相信,晨晨是个好孩子,她内心阳光,聪明开朗,是个品质良善的孩子。
做父母的,必须要有这个确信,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还有,经历了这次波折,我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对孩子好。
晨晨小学时,我也对她好。但那种好,是自负的好。
我是看不见女儿的——我认为好的,我就统统给你;我认为不好的,我就会纠正你。
我只看到自己,看到自己所认为的对与错、好与坏,却看不到女儿。
所以女儿会感觉:爸爸妈妈眼里只有学习,没有我。
现在,我对晨晨的好,是晨晨觉得我能理解她、看见她、接纳她。
有一次,晨晨问我:“妈妈,如果我将来是同性恋,我不交男朋友可以吗?”
我说:“可以啊。那我就有两个小棉袄了,我要好好疼我的两个小棉袄。”
晨晨撅撅嘴:“那就算了。”
我说:“只要你喜欢,我都会尊重你。还有一点,老妈相信我女儿的眼光,错不了。”
当我真心接纳她,同时有意识地往积极的方向引导她,让她看到自己的宝贵,我们的关系变得更融洽了,她也更愿意和我倾诉。

最后,我想说——
晨晨,妈妈谢谢你,
你用你的叛逆和离家出走,让妈妈看到自己有多自负。
如果不是你,妈妈不会有这么多改变。
所以,妈妈还要多学习,
妈妈还要让你更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