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命好与命坏,天分高和低,都能从家庭教育中都能找到真相
今天继续就本公众号最近推出的文章《康复者自述:长达23年的强迫症,竟一朝自愈》发表一些感想和建议。
文章回看:
文章作者丁念莹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从小接受高压式的家庭教育,养成了追求完美、谨小慎微的强迫型人格特征。中学时,她先后罹患余光强迫症和图像记忆强迫症。
在那个年代,社会大众普遍缺乏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严重的病耻感令念莹一直不敢向任何人求助。她默默承受着病症的煎熬,性格悄然发生改变,对后续就业、婚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念莹本以为这两种疾病要跟着自己进棺材了,没想到,在女儿出生数年后,她的图像记忆强迫症不翼而飞;过了几年参加工作时,又发现余光强迫症也消失了!
昨天,我们从精神心理的角度,对她的患病过程和神奇的自愈进行了分析。原来,是念莹大学毕业后的际遇无意中符合了强迫症的康复规律。她的病理性条件反射被打破,并重新建立了积极的、正性的情绪条件反射!
所以,念莹无疑是幸运的,她的自愈过程给人带来希望。但广大患者、父母不能只看到表面,盲目地期待这份运气也降临在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身上;而应看到别人得以康复背后的科学规律。
然后患者通过自身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父母努力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积极引导孩子。这样,患者才有可能成为成功康复的“幸运儿”。
(关于强迫症康复规律的分析:20多年精神障碍一朝自愈,比起运气,更重要的是掌握背后的科学康复规律!)
而以下这篇文章,我还想谈一谈丁念莹自身的原生家庭,以及其女儿目前所处的原生家庭。目的也是希望大家不要只看到表面的事实,还要看到更深层面背后的真相,理解良性的原生家庭、有智慧的父母对孩子心身健康的重要性,并掌握助孩子成才的科学教育规律!
念莹在分享中提及,其父母的结合既合适,又不合适。合适的是他们都很有学识和志向,在才华上互相吸引。而不合适的是,他们在为人处事,以及对夫妻关系的理解上处处存在冲突,这是导致他们长期不和睦的最主要原因。
从大众的角度来看,念莹对其父母的理解是准确的。而从精神心理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其父母除了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三观冲突之外,其实还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偏执型人格特征的冲突。
因特殊的时代背景,念莹的妈妈出生时家境已经败落,从小生活在贫困中,后来虽然努力学习,但因为成分不好,失去了高考的资格,还屡被抄家,遭人鄙夷、欺凌,历经辛酸,未曾取得心中期待的成就。
遭遇了这些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和打击后,其母亲内心敏感、多疑,待人接物格外用心谨慎,处处退让隐忍,有典型的偏执型人格特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能说出来让人惊讶,那就是,虽然念莹父亲的性格如母亲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实他也有偏执型人格特征,只是表现有所不同。
其父亲成长时期的经历其实与其母亲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都受尽了别人的白眼,吃尽了苦头,父亲都长期不在身边,孤儿寡母遭到了很多来自于外界的心理创伤。其父亲的内心深处也是敏感、多疑而自卑的。
幸好,其父亲懂得将部分的压力转化为动力,拼命学习,时代允许,最后高考成功。在文革前能考上名牌大学的人,几乎个个都是天之骄子,可谓凤毛麟角。后来,父亲还被委以重任,成了当地中专的第一任校长。
这些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令其父亲的心态发生了一些改变。一方面,他的内心深处仍有自卑;另一方面也因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有点自负,瞧不起别人。
这两者一结合,导致其出现了另一种偏执型人格改变的特征:敏感多疑,易怒固执,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建议,甚至对此不屑或鄙视,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
所以其实一个人最终的性格是什么样,不一定是“3岁看老,7岁看大”,还与青少年、甚至青年时期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如果念莹的母亲当初考上了清华学府,在某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和社会地位,很可能她的谨慎性格也会发生不小改变。
而且,像其父亲这种人格特征,在我们接诊的青少年患者的父亲里很常见。他们个人能力很强,积极上进,所以在事业上小有成就,又或者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学术领域有不俗的建树。
但在对待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们非常自以为是,共情能力差,没有觉察不同时代下的教育方式已发生改变,仍对自己成长中的经验和观念深信不疑。
他们缺乏对孩子的积极认可和鼓励,反而经常打击、贬低,甚至棍棒教育,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不断对孩子造成伤害。当别人善意提出建议时,他们最常见的回复是:“我就是这么长大的,能有什么问题?”
念莹现在人到中年,丰富人生阅历和感悟令她能理解父亲过去的做法,还勾起了对父亲美好的回忆。但对青少年患者来说,他们对这样的父亲非常厌恶、排斥,甚至恨之入骨,情绪激动时甚至扬言要捅死父亲!
所以,希望广大家长,尤其是事业有所成就的父亲,一定要加强自我觉察:
我们是否因为某些经历,形成了偏执型的人格特征,甚至是偏执型人格改变?是否有自以为是、难以听进家人建议的心态?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
再回到念莹父母身上。他们的三观存在矛盾,但在婚后并没有意识去积极磨合,而是弄得两败俱伤,母亲还反复对念莹数落父亲的不是,诉说婚姻的不幸。
虽然我们都能理解其母亲的委屈和痛苦,但她这种做法对念莹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起码导致了这两个结果:
第一,年轻时的念莹不认可父亲直来直去的性格,遇到社交中处处逢源的丈夫时,容易被其表面的某些特质深深吸引,而忽视了其三观是否与自己一致,其是否深爱自己。(当然,念莹提及,其丈夫的幽默风趣是念莹过去曾经也有的性格,她渴望成为丈夫这样的人,这也是她被吸引的另一因素)
从这个角度来看,念莹和丈夫的三观不一致且未能磨合,他们的事实婚姻破裂可以说是必然的,小三只是一个导火索。
第二,念莹对婚姻和丈夫都不敢抱有太高期待,对待夫妻关系有一定的错误认知,缺乏智慧,在无意中未能回应丈夫的情感需求,加剧了夫妻关系的破裂。
在临床中,有的孩子对此的反应更加剧烈。曾有一名患者母亲因丈夫出轨,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向孩子哭诉不幸,说他的父亲如何如何不好,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后来孩子罹患严重精神心理障碍,他曾愤怒地向母亲大吼:“我是你的儿子,不是你的情人!你应该找别人说去,这些事情与我无关!”
还有,对于女儿来说,如果父亲本来就对她造成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母亲再火上浇油,不断在女儿面前指责、辱骂父亲的话,很可能会令女儿对父亲的排斥泛化到对所有男性的排斥。这样的结果是,女儿后续可能会出现性取向的困惑,甚至成为继发同性恋者。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念莹现在对她女儿的引导是非常有智慧的。她经历了丈夫出轨,小三迫害,所受的委屈未必比其母亲小。但她未像其母亲当年那样向女儿诉说不幸。
相反,她曾希望努力修补丈夫和女儿的关系,在女儿面前指出丈夫的优点,希望女儿理性对待,这一点是非常可取的!当然,因其丈夫“不争气”,其女儿还是受到了不少负面影响,后文会再次提及。
所以,希望广大患者父母也要加强自我反省,尽量避免因夫妻之间的争吵和矛盾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的心理创伤,更不要肆无忌惮地在孩子面前贬低对方,把夫妻矛盾的负性情绪宣泄在孩子身上。这对孩子真是百害而无一利。
与此同时,父母必须反思两人是否存在三观冲突,尤其是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冲突。如果有,最好积极磨合,形成这个家庭新的、一致的三观。如果难以磨合,和平分开,减少对孩子的伤害,也不失为一个理性选择。
再来谈谈念莹及其丈夫对女儿的教育方式。
念莹因自己特殊的成长经历,她希望为孩子营造相对轻松、快乐的成长环境,养成积极乐观的性格,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特长,且不要让自己的爱令孩子感到压抑。
她这个理念应该说是比较正确的。可惜,她没能一直坚持。因丈夫固执己见,他们让孩子中途加入了激烈的学业竞争,拼命鸡娃。
孩子“半路出家”,自然有很多短板。哪怕踩着线进了神仙学校,但拼尽全力,学得天昏地暗、心身俱疲,也只是个中等生,缺乏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段经历对其女儿来说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孩子的性格不太自信。
后来,因为小三咄咄逼人,念莹为了保护孩子把她送出国外,学业压力减少了,孩子的心身状态自然好多了。不然,如果她的女儿当时继续留在国内参与这种激烈竞争,真的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学习障碍,并继发抑郁症。
还有,上面提及不少事业有成的父亲,有偏执型的人格特征,甚至是偏执型的人格改变。其实念莹的丈夫很可能也有这个特点。
他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事业成功,内心自负,对待孩子有一种“我这么优秀,我的孩子也不能比别人差”的错误认知,对妻子的建议置若罔闻,固执己见。
他本来就忽视了对女儿的心理陪伴,后来为数不多的“陪伴”却是拼命“鸡娃”,施加学业上的压力。就算曾有意修复与女儿的关系,也不愿意花费心思,主要靠发大额红包表达自己对女儿的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猜测,念莹女儿虽然理智上明白父亲供养自己生活和读书,应对此感恩;但其内心对父亲的印象是很差的,甚至有较强烈的厌恶和排斥。这不光是因为父亲“鸡娃”时可能对她造成过伤害,还因为她对母亲深厚的感情。
念莹一直陪伴女儿成长,女儿是非常认可母亲的。可父亲背叛了母亲,还任由小三对母亲穷追猛打,最后母女不得不出国。而在她们出国时可能曾遇到诸多不便,对国内的环境和朋友也有不舍。
这都可令女儿产生较强烈的负性情绪和消极认知:“出国这么麻烦,为什么还要出国?是因为小三的逼迫。而小三的背后是谁?是父亲的背叛和纵容。”所以她对父亲的感觉可能是非常愤怒的。
当然,也不排除在她成长经历中,还有男性同学、老师对她造成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比如欺凌、排挤、辱骂和不公平对待等等。
这些心理创伤如果不断叠加,就可能泛化为女儿对所有男性的不认可,性取向可能有所变化。再加上国外同性恋的文化较浓厚,社会接受度更高,现在,念莹的女儿就有这方面的心理困惑,她不想结婚,可能对自己的性取向不太确定,甚至可能有成为同性恋者的初步想法。
从这个角度上看,部分同性恋其实是后天形成的,其背后其实是来自于身边异性带来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念莹对于女儿的回复也是很有智慧的。她表明了自己的开明态度,报以理解,无论女儿最后做出什么决定,这都有助于缓解她的心理压力,降低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
前几天的文章推出后,我发现有一些读者在留言中谈及了念莹的中学同学小芸。
念莹说,小芸成绩与自己不相上下,那自然也是一名学霸。但与念莹相反的是,小芸性格开朗,而且其父母从不管她学习,反而天天搓麻将,但小芸的成绩就是好。
有的读者就认为,很多时候读书也靠天赋,有的父母拼命鸡娃,但孩子就不是学习的料,怎么往死里学都是“学渣”。而像小芸这样,父母根本不管,还沉迷玩乐,她就是老天赏饭吃,是天生读书的料,别人根本羡慕不来。
对于这种看法我是非常不认同的,这只看到了事实的表面。
小芸具体的家庭情况我们不了解,也无法搞明白她的学习能力和优秀性格从何而来。但很巧,我中学时也有一名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同学,他的原生家庭或能揭示这个问题的真相。
很多读者知道,我是农村出身,兄妹五人,家境贫苦。我很小就知道必须拼命学习才能改变命运。所以,我是学校里的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也因此换来了学霸的地位。
不过老师和同学都知道,我的优秀成绩主要是靠铆足了劲,而且性格内向、胆怯,是个名副其实的书呆子。虽然同学认可我的成绩,但其实内心并不太愿意跟我打交道。
当时班上还有另一名同学小贵,他个子比我高,长得比我帅,成绩虽然没我那么好,但也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他似乎学得比较轻松,没有我那么苦大仇深,而且开朗自信,人缘很好,经常呼朋唤友一起打篮球。
当时我不了解小贵的家庭背景,觉得他可能命好,家境好,没什么好担忧的,人也聪明。当时我心里也很羡慕他的状态。可长大后,在同学聚会时我逐渐了解了小贵的原生家庭,我非常震惊。
小贵的母亲原是那个年代罕见的高材生,长相与能力都很出众,毕业后在当地国企工作,很快就脱颖而出。
但后来,因为其单位人事斗争,其母亲被恶意针对,还被冤枉与上司有不正当关系。在那个年代,这种风言风语是非常巨大的打击和屈辱,她受尽了冷言冷语和歧视,还很快被贬到基层,在好几年里长期驻外,与家人两地分离。
后来,因单位换了领导,小贵的母亲终于被调回,但此时的她已经像换了个人似的,没有了以往的光彩照人,而是终日郁郁寡欢。她提出提前退休,躲在家里不愿见人。从精神科的角度来看,他的母亲当时可能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随后继发了中度至重度的抑郁症。
幸好,小贵有一位性格开朗的父亲。其父亲只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很多人原认为他配不上小贵的母亲。但正是他的乐观豁达,悉心的照顾和体贴陪伴,小贵母亲的精神渐渐好了起来,后来生下了小贵和他的妹妹。
后来同学告诉我,其实是小贵的母亲喜欢打麻将打发时间,消解过去的痛苦;而其父亲不爱打麻将,去麻将馆只是为了陪伴妻子。
回想起来,我确实见过小贵父亲几次,每次都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令人心情轻松。我当时还以为这是因为他们家境好,所以没啥烦恼。没想到,小贵的家庭也有那么痛苦的经历。
而且,虽然同一父母所出,小贵和他的妹妹也有较大不同。小贵成绩很好,后来考到了大城市的公务员。但他妹妹的成绩一直平平,但性格比他更开朗,社交能力极好。她毕业后先去做销售,客户和老板都很喜欢她,后来自己创业,现在已经如鱼得水。
在老家的同学圈里,他们都说小贵遗传了妈妈的学习能力,而妹妹遗传了爸爸的外向和社交能力。
而我现在觉得,他们俩取得的成绩不是天分,不是幸运,更不是命,而是良好的原生家庭氛围。尤其是小贵的父亲,他就像太阳一样照亮了整个家庭,驱散了小贵母亲带来的阴影。
他对妻子极尽疼爱,疗愈了妻子的心理创伤,令妻子走出了过去的阴影。这样一个细腻体贴的“宠妻狂魔”,对待孩子时往往也是通情达理,和蔼亲切,很有共情力的。这是小贵及其妹妹能心身健康地成长,养成良好性格的最大因素。
那为什么小贵的成绩好,妹妹成绩很一般?我想,应该是小贵小时候家境还比较困难,毕竟只靠父亲一份工资养家糊口,其实日子也过得紧巴巴。所以小贵非常懂事、努力,也希望通过学习改善家庭的境况。
当小贵妹妹出生时,其父亲已经当上了技术骨干,收入大有提升,经济压力小了很多。而且,以小贵父亲的性格,对小女儿肯定宠爱有加,对学业的要求更加宽松。
所以其妹妹性格更加开朗、自信,也不像哥哥那样投入太多精力在学习中,自然成绩平平。但她反而得益于良好的社交能力,在经商中小有成就。
他们这个家庭,母亲曾罹患精神心理障碍,好转后性格也比较阴郁寡言,需要别人的照顾;父亲是最基层的工人,还要养活兄妹俩。在现实中,其实充满了困境和障碍。但全靠其父亲承担了理想的家长角色,不但阻止了家庭陷入阴霾,还逐渐走向光明。
我之所以详细地介绍这个真实事例,是想说明大家不要只是看到表象,以为学习能力就靠天分。如果是这样,那最后得出的规律就是像小贵的父母那样,不用管孩子学习,去搓麻将就行了,孩子能不能学好都是命中注定。
这种观念是非常无知、可笑的!
别人家的孩子性格好,学习好,人生际遇顺利,并不是人家天生的“命”,而更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背后有一个有智慧的父亲或者母亲,夫妻关系和睦,家庭关系良好,这是保护孩子心身健康成长的最大因素。
像念莹的父母,母亲知书识礼,父亲是高材生,念莹的天分也极高,为何最后罹患强迫症,高考失败?不是她命该如此,而是其父母不懂得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不懂得处理好夫妻关系,更不懂得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当然,这里不是指责念莹的父母,他们在教育上的无知愚昧有很大的时代因素,他们也是各自原生家庭负面因素的受害者。
所以,希望家长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真相、看本质、看规律,不要人云亦云!
一定要加强觉察自身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积极提升改变,将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孩子这一代开始拦腰截断!
一定要争当有智慧的家长,为孩子的一生保驾护航,引领他们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实在忍不住再强调一下,近两年所谓的“全脑记忆”“量子记忆”很火,很多父母就是只看到这些“记忆法”所谓的表面效果,纷纷给孩子报名,希望在短时间内换来优秀的成绩。
如果这些家长不及时觉察自己的无知和盲从,再不看到科学教育的规律,某一天,他们一些愚昧的做法会对孩子造成叠加性的心理创伤,成为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最后,我想在此表达对念莹的期待。
念莹在分享中称自己是失败者、是loser,我并不认同。念莹与我同为70后,现代人营养充足,更注重健康保养,健康医学也更昌明,我和念莹的人生可能只是走到一半,未来还未可知。
念莹虽然被强迫症折磨了23年,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同龄人,但她的文笔打动人心,再加上有独特的患病和成长经历,她对人生的感悟非常深刻。若以此作为素材来创作,相信其文章能够打动不少人。
这几天,大量读者在后台表达了对她的欣赏,有不少人称感动至落泪,获得积极的启发。说她的分享疗愈了部分读者的心理创伤也不为过。
所以,请念莹不要悲观、消极,不要轻易定义了自己的一生。您的语言能力强,悟性极高,又有与疾病斗争取得成功的亲身经历,自有过人的优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个比方,若您能往心理学方面跨学科学习,从事心理卫生工作,您对精神心理患者的积极影响一定不会比所谓的心理学硕士、博士差。这样,既能帮助到很多水深火热中患者,收获成就感和价值感,还能换取经济回报。
希望念莹、所有的患者、康复者都能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患病、康复经历,将其转化自己未来人生道路上的一笔财富,真正实现“渡过磨难,晴日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