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因不能外出,孩子的抑郁症、双相障碍加重,又得不到及时治疗,家长该怎么办?

目前,很多企业仍要求员工继续在家办公,大中小学校也一再延长寒假。至此,全国大部分人民已在家自我隔离大半个月了,从猪年宅到鼠年,真是史无前例的“跨年宅”。

如果一般家庭只是感到沉闷,那家中有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尤其是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家庭,面临的则很可能是亲子矛盾大爆发和极度的焦虑状态:

亲子关系本来就不太好,现在大眼瞪小眼,更容易滋生矛盾;

一吵架孩子就大打出手,甚至要死要活,家长躲都没地儿躲;

孩子情绪激动,关在自己的房间里,不与父母交流,甚至自残;

特殊时期精神科不开诊,开了也不敢上医院,可药物快吃完了……

这些问题都很紧要,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起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病情恶化,甚至急性发作,所以家长和陪护亲属们一定要重视。

但是,如果处理好了,这段艰难时光反而能成为加快患者康复的契机,坏事变好事。

基于多年的精神心理障碍临床诊疗经验,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多学科诊疗(MDT)的临床实践,我们分享以下建议。

父母往往是焦虑源,须进行自我调整

烦恼一:担心被传染。很多人以为这次疫情令大众人心惶惶,那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人心理更加脆弱、敏感,是否更加容易惊慌失措?

其实不然!尤其是青少年患者,他们可能比父母还淡定。

父母这一代人大多对2003年的SARS(非典)一役印象深刻,深知传染病的严重性,甚至留下了心理创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与“非典”很相似,但波及程度又远超“非典”,很可能激活父母们的相关心理创伤。他们不但担心自己和家人会被传染,看到新闻里无助的患者又倍感悲戚,从而引发焦虑和恐慌。

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对“非典”的印象很模糊,儿童期的孩子更加没有记忆,这次疫情可能是他们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真正有意识、有具体记忆的传染病爆发事件。

他们当然也会有所担心,但焦虑程度一般较轻(有与过度清洁或疑病症相关的强迫症患者例外,下文会讲)。

所以,父母一定要对这次疫情有客观、理性的认识,重视而不恐慌,可阅读我此前写过的文章(回看请点击:别慌!战胜新冠肺炎,一定要收藏这份独家6步心理药方!),自我调节心态和情绪。

烦恼二:长期闭门不出。不敢出门,不能上班,不能逛菜市场,收入降低,无法活动舒展……这对于平时出门上班、遛弯儿惯了的大人来说,这确实很难适应。久而久之,难免心生烦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一般患有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孩子,他们中有很多人伴有学习障碍和社交恐惧,甚至不少孩子休学已久。他们平时就不愿出门,爱宅在家。说得通俗些,他们早就“宅”习惯了。

在平时,他们这种生活方式确实不健康,无奈被病情所迫。但在如今这个特殊情况,这反而成了非常好的生活方式,大多青少年精神心理患者都能适应得很好。

烦恼三:矛盾变多了。平日休学在家的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大多都爱通过玩手机、打游戏来打发时间,作息黑白颠倒。父母也心知肚明,但他们白天在上班,眼不见心不烦。

可现在一家人都家里蹲,孩子的任何动静父母都看在眼里。看到孩子整天手机不离手,沉迷网络游戏,跟他们说话也不爱搭理。父母本来就心烦压抑,再被孩子的行为一激,随时都会像火药桶一样的爆发。

孩子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疾病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本来就有问题,现在摩擦不断增加,矛盾被激发、被放大,这对患者来说真的非常不利。万一患者濒临崩溃,很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肢体冲突,甚至走极端,酿成悲剧。

那么该怎么办呢?在文章后第三部分分析“如何坏事变好事”中,我会分享一些思路和做法。

万一断药,未必出现停药症状

上面提到,大部分青少年和儿童期的孩子不会对这次疫情感到恐慌。但也有例外,就是那些患有强迫症的青少年或儿童患者。尤其是有“洁癖”症状的,反复洗手、清洁、消毒;或者原来就有疑病症状的患者。

所以,这段时间他们可能会更加焦虑,行为症状会加重,不但自己洗手、换衣服和消毒的次数增加,也会不断督促家人这么做,比国家要求的还要严格。

即使在父母看来,有些行为实在没有必要,但也请你们理解,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应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并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在疫情时期,再怎样注意个人卫生也不为过,还能缓解孩子的焦虑和病情,何乐而不为?

还有到精神科就诊和开药的问题。特殊时期,大部分医疗资源都集中于抗疫防疫,很多医院的精神科减少诊疗时间,甚至停诊,尤其是在疫情较严重的地区。就算开诊了,去不去医院看病,会不会被交叉感染,这也是一大难题。

所以,建议父母不一定要求孩子亲自去医院。可以由父母代为描述病史、开药,并尽量与医生协商开久一点的药物,比如3个月,减少去医院的频率。

如果实在不敢去医院,或者精神科不开诊,可以寻求正规渠道的网络问诊,如“好大夫”平台等,在线咨询精神科医生,得到指导。

万一真的面临断药,该怎么办?其实不用太恐惧。断药并不一定导致病情复发和加重;就算复发了,也不代表“三次复发就要终身服药”。这种观点仅代表药物治疗为主的传统精神病学的观点,有很大局限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精神科里,理论上停药和减药都必须根据精神科医生的指导,在临床上我也是这样叮嘱患者和家属。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患者和家长因认知不足,擅自断药、减药,这样的风险是很高,但确实有不少患者没出现什么明显异常,反而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

有的患者就算出现了停药反应,症状加重,但后期通过增加服药,或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等方式,病情也可缓解。

所以,尽可能维持药物,若实在没有办法,也不必恐惧。否则,所谓的“停药反应”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恐慌,反而加重情绪障碍,自己吓自己。如果父母保持淡定和理性,就算孩子出现了停药反应,也能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在一定程度减轻不良反应。

如何坏事变好事?

病毒会传染,情绪也会传染。通过上面的叙述,相信父母们已经明白大人的情绪至关重要。只有你们不慌,才不容易影响孩子。而且,应该利用这段宝贵的假期,抓紧时间,想尽办法加快孩子的康复。

第一,充分利用假期学习科学精神心理知识,看到疾病本质。

无论孩子患的是什么精神心理障碍,父母一定要对相关疾病有理性、客观、全面、科学的认识,这是第一位的。

很多父母平时忙碌,没有时间和意识去认真学习,只依靠大夫的片言只语,很难形成深刻的理解。现在正好有时间系统学习,做好笔记,不断反思。这对孩子的病情有很大帮助。

在我们机构治疗效果很好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虚心学习,看过很多精神心理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尤其是我们微信公众号上的系列文章和视频,也因此免于恐惧,更懂得与孩子交流,做一名优秀的陪护家属。

在这方面我们写过很多文章,推出了很多视频。除了我们之外,大家还可以去了解“渡过”公众号,还有北大六院、回龙观医院等权威医院的文章。

虽然不同机构的理解和治疗方法不完全一致,但多听听不同的声音是好事。只有看得多、听得多、想得多,才能识别出哪些方法和机构更适合自己的孩子。

有了这番了解之后,父母才能免于恐惧,不要被一些所谓的权威说法吓到。比如双相障碍,有些专家说“终身不愈”“终身服药”,这种说法真的不够全面,没必要恐慌。(我们此前写过相关文章,回看可点击)。

父母内心比较淡定了,就可以去收集全国不同医疗机构、医生和治疗方法的相关信息。

不同医生的经验不同,不同机构的水平不一,不同方法的侧重点不同。最好从整体上做一个梳理和筛选,那大致的求治和康复思路就有了。

如果还是不清晰,那就先做好下面这点。

第二,父母自我反省,改善亲子和家庭关系。

这一点我们已经反复强调了很多次,但再怎么啰嗦也不为过。

亲子关系缓解后,孩子和父母的沟通变得更顺畅,父母才有机会去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过程,对孩子是怎么患病的有更清晰的了解。比如,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对哪些过往的经历耿耿于怀?有什么扭曲的认知?并一起商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触及创伤。

临床实践中一再发现,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改善,其对病情的康复作用并不亚于精神科药物。

如果家长能做到这一点,基本上就对适合孩子的康复路线图比较清晰了,焦虑大幅度降低。到了这一步,孩子的病情很可能会出现向好的拐点或转折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学会正确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在孩子康复之前,父母一定不要把现在的孩子与心目中的孩子作对比,这是非常愚昧的;而要将现在的孩子与其他们最糟糕时的情况相比,多半就能找到他们有所改进和提升的地方。

只要发现一点进步,及时给与具体化的肯定。并不是说一次、两次的肯定和鼓励,孩子就发生巨大变化,这不现实。父母要给与持续的肯定,孩子发现父母真的改变了,懂得欣赏自己了,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父母要学会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

上面说了,同一屋檐下久了,双方难免有摩擦和冲突。父母要先稳定好自己的情绪,然后积极给孩子回应:

第一步,要有同理心。与孩子共情,从他们的角度说出他们的感受,缓解他们的负性情绪,让他们愿意跟你交流;

第二步,倾听。如果感觉孩子稍平静些了,可引导他们说出来,“你能跟我说说,为什么你那么生气吗?”

孩子如果愿意说,不论他说什么,先不要纠对错,而是一定要理解,可以说“原来我这样做会让你很难受”“我之前没想到你是这样想的”,等等;

第三步,积极引导。等孩子的情绪平稳了,他们的想法也表达得差不多了,父母可以开始积极引导。

这不是让你们可以开始指责和否定,或者直接给意见了,这样很容易又激起孩子的敌对。而是诚恳地、平等地与孩子交流,用一些正确和理性的观念去影响孩子。

建议可先从反省自己开始,放低一点姿态,多问问孩子的意见,在双方的交流中实现引导。对于一些观点孩子暂时不愿接受的,不要强迫,留下让他们思考的空间,后续遇到合适机会再探讨。

第四,父母要用心,多去了解孩子喜欢的东西。

不少青少年患者喜欢看动漫、打游戏、看流行小说,很多父母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将这些消遣一律看作不良习惯,轻则说教,重则粗暴阻止。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做法并不正确:你们跟孩子没有共同语言,对这些东西没有了解,凭什么让他们听你的?而且,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这是一种逃避,所以很焦虑。但是,如果没有网络世界和游戏让孩子逃避一下,那么孩子可能早就走极端了。

所以,希望父母改变一下陈旧的认知,正好趁这段长假,建议父母也可玩一玩“王者荣耀”,看一看动漫,了解一些孩子喜欢的事物,甚至可以跟孩子一起组队升级,追番剧,刷抖音,增加共同语言,活跃家庭气氛。

不过,如果一起打游戏,最好不要成为孩子的“猪队友”,否则可能令孩子把怨气发在父母身上,增加矛盾。

孩子觉得父母真的在努力和改变,在试图理解自己,才会更加愿意打开心扉。

所以,这场疫情是不是一次灾难?是。

家庭关系本就僵化的夫妻、亲子一起宅着,是不是很压抑,很容易吵架?也是。

但既然这个事情我们无法改变,还不如发自内心地去接受,积极对待。如果能利用这段时间自我反省,吸取教训,迅速提升,那么上至国家和社会,下至家庭和个人,都能真正地将坏事变好事! 若能如此,这个特殊的春节以及抗疫斗争,就可能成为家庭的转折点!成为一段有意义的回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