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14的京都大学再获诺贝尔奖,排前3的清华北大又落空,为何?
这个国庆节,大家的朋友圈除了被各种吃喝玩乐刷屏外,还有一大盛事也刷屏了,那就是2018年的诺贝尔奖揭开神秘面纱。作为亚洲唯一的入选名单,日本京都大学的本庶佑与詹姆斯·艾利森共同收获生理学或医学奖。这已经是不是京都大学第一次出现在诺贝尔奖名单上了。
而我们同时也看到,在近期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亚洲大学排名中,京都大学位列亚洲第14位。国内的龙头高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位列第2和第3。
《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高校排名不仅仅是通过获得诺贝尔奖的个数来排名的,而是通过13个指标,涉及教学、科研、国际化、论文被引和产业收入等四大方面,全方位地衡量了亚洲各高校的综合水平。而由此,也说明了清华北大的实力确实是被公认的优秀,至少综合实力方面是绝对不容小觑的。
但却从来没有出过诺贝尔奖得主,让国人无数次失望,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大概有如下三点:
第一,国内大学的基础研究仍然很薄弱,并没有很深的积淀
与国外的科研界相比,国内的科研领域并没有很深的根基,研究时间也相对较短,技术方面也不是特别成熟,有许多的技术和经验都是从国外大学引进中国从而进行研究的,因此并没有拥有太多创造性的或是历史性的研究成果,也就甚少培养出诺奖得主。
第二,国内的学生创造力与刨根究底的钻研精神不是很强
一直以来国内的教育都被批判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使得中国学生较于外国学生来说更加墨守成规,缺少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也就不会对一些看似是常识性的问题进行反问与钻研,但是恰恰科研就是需要在不断地质疑和批判中追根溯源,寻找问题真正的答案,才可能会有创造性的成果,因此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中国学生获得诺奖的可能性。
第三,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学子
从古至今,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就有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至今仕途也依旧被许多学子视为是最有价值最能体现自身能力的出路,因此“学”便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和获取了,而仅仅是成为了“仕”的铺垫和前奏,缺少了那种对知识最本真的兴趣和钻研的动力,自然是不可能发现更具价值的科研成果和方向的,失去了最纯正的本心,知识也就只是知识罢了,而绝不可能通过知识去探索未知去解释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
曾经有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清华北大的学生除了出国,最喜好的就业单位就是体制内和国有企业,这或许就是“学而仕而优”的传统思想影响。
尽管清华北大一直以来依旧是被世界公认的亚洲前三的高水平学府,但是缺少诺奖等国际性奖项得主始终是个缺憾。希望国内顶尖大学能更加向国际顶尖高校看齐,在保持高综合水平的同时改变如今的教育漏洞和劣势,成为更加全面发展的拥有真正实力的世界一流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