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瓦新品|爱情、个性及其恋爱婚姻的调适(1986年)
“旧瓦新品”系列包括了作者以往发表的和未发表的文章、习作等。品评数十年前写下的旧文不亦乐乎,而且今天读来更富有某种新的意境。在此与读者分享,欢迎反馈。
“爱情、个性及其恋爱婚姻的调适”,作者:孙嘉明,《上海青少年研究》,1986年08期 ISSN:1006-1789
爱情是美的。美好的爱情要经历一个萌芽、开花和结果的过程。男女双方培育爱情的过程,就称之为恋爱。从恋爱到婚姻,要以爱情作为维系男女之间这一关系的基础。有爱情的婚姻和无爱情的婚姻,是两种绝然不同的婚姻方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说过:“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马恩选集》卷4,P78-79) 爱情可以培育,而且一旦培育起来以后又会不断发展。爱情的美就是体現在一种看不见的和谐之中。“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赫拉克利特) 青年人追求爱情,就是在追求这种生活中的美。但是在恋爱和婚姻生活中怎样才能达到和谐和完美,这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什么是爱情? 爱情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性爱。在现阶段所谓爱情则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在性格、品行、体态,志趣等方面相互爱慕的一种心理情绪。爱情首先区别于性欲,动物也有性欲的本能,但爱情才是人所特有的感情,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生活。脱离男女双方在思想、情操、趣味,气质等方面的共鸣、倾慕,仅仅是单纯的性欲,不能称为爱情。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在于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性爱”只表示了人的自然属性一面,而体现人的本质的是它的社会属性。人对异性的追求是通过一定社会方式来进行的。人类社会越发展,人们的两性关系的社会属性也就越丰富,社会属性所起的作用必然会越大。所谓爱情中的社会属性,指的就是男女双方在共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对社会、对人生的共同看法,对理想、事业的共同追求,对未来生活的共同向往以及对社会行为的共同道德观念等等,这才是爱情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
一般来说,男女之间爱情的形成和发展受着三种因素的支配、制约,即:经济的、生理的、心理的因素。这三种因素中,又以经济因素为最基本的,生理因素往往为爱情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心理因素则为爱情的巩固造成了巨大的必然性,这三种因素在爱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中的每个阶段又都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比重。事实上恋爱的确立往往是以双方的生理因素为先导的。恩格斯说过: “不言而喻,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旨趣等等,曾经引起异性间的性交欲望…” 当然恋爱初期,一定的经济条件、物质条件也是影响爱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心理因素则是随着恋爱的发展,由弱到强不断深化,从而在缔结婚姻阶段,生理的、经济的、心理的三种因素达到统一。而在婚姻确立组成家庭以后,这三种因素往往又会发生较明显的变化:生理的和经济的因素在原有的水平线上形成变化不大的发展,而心理因素则在原先的较低位置发展到较高的位置,即男女双方在婚后生活中,对心理因素上的要求更高了,更深切了。如图 I 所示,
可较清楚地看到这三种因素随爱情的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之高度曲线。诚然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恋爱过程中)往往主要是考虑生理因素,而在以后才把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提高到一定高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以预计在婚姻观上的心理因素将日益提高,今后男女的婚姻将比较多地考虑双方的心理因素,以及情趣的一致性,这将是毫无疑义的。可见,爱情的深化、转移或消失正是受这三因素直接影响的结果,但是这里我们并不排除建立真诚爱情的各种不同恋爱方式,如:在长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建立感情的; 经人介绍相互往来建立感情的; 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的。但不管怎样,作为一方对另一方的要求,会不由自主地受这三种因素制约,往往它的结果也不是以其中某一方意志为转移的。而这三种因素中又尤以心理因素更为重要,这是因为除了经济因素和生理因素这两个不易改变的客观因素之外,只有心理因素与人的受教育程度及道德水平和主观努力分不开; 而且在爱情发展的三因素曲线上它是不断上升、提高的,即男女双方从恋爱到婚姻、组成家庭,在心理因素上的要求是不断深化、加强。所谓恋爱和婚姻的调适,就是针对这一心理因素的互动而言的。
爱情中的心理因素,概括地讲,就是指人的个性特点。个性特点又包括了一个人的气质、意志、倾向性、愿望和情绪等。性格是个性的最鲜明的表现,或者说是个性的最重要的心理方面。人的性格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是受人的遗传因素 (先天性) 和环境因素 (后天性) 决定的。性格即是一个人的足以影响其本身行为的个别地、鲜明地表现出来的,在质上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心理学家认为,在一个类似的客观条件下,不同的人的性格对某种刺激往往会做出不同方式的反(应)映。气质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特性为其生理基础的,而神经系统的特性又是受遗传因素制约的。气质类型在某种程度上跟内分泌系统和体液因素联系着的,在各种腺体的,特别是甲状腺、胰腺和生殖腺的机能增强或机能衰退的场合,这种或那种气质的特性表現得特别显著。因此说,遗传在人的气质类型上起着主导作用。几千年前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曾作过这样的分类: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以后的一些生理、心理学家也曾经对人的气质类型作过各种分类,也不外乎这四种基本类型。所以说气质往往是始終不变的,只不过是仿佛被掩盖起来的或退居次要地位而已。”性格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气质改造的过程" (《个性心理学》苏·列维托夫) 可见,人的性格以遗传的气质因素为基础,它基本上是一种客观的、被动的东西,但同时它又受后天的环境因素影响,又成了一种主观的,自觉的东西。图 II 是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示意图,可清晰地看到性格的这种双重性。
人的性格一经形成 (不管它是否完善) 它就不断地施于自己的行为,往往有时会表現出不自觉的气质自然流露,行为又会给人一种反馈,以表现其作用于外界产生的效果如何。不同人的性格反映在婚姻这一两性关系上,大致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恋爱方式及其婚后的生活方式。
男女相爱,建立恋爱关系,培育爱情,无疑是一种情感的接近与融合。情感是出于心理的一种“波”。“情,波也; 心,流也; 性,水也。” (关尹子) 情感的"波"是承受于性格的"水”的,相爱中的男女双方情感波的谐调则引起共鸣,爱情则巩固和发展。反之,两种“情感波”互扼则不可能建立爱情,或会使爱情夭折。美好的爱情是一种和谐完整的形式。爱情的成功、完满是男女双方在"性情”上的和谐所致; 而爱情的破裂、冲突,正是男女结合体之间的不协调。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在恋爱、婚姻中能“协调和谐”的各种男女组合关系呢? 我们不妨可以把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按照不同的性格简单地划分成这样几种类型:即直爽型、温和型、理智型、情绪型。直爽型的主要特征:比较开朗活泼好动,无拘无束,对新事物敏感,主动强性,情绪不稳定; 温和型表现为处事随和,信任人,容易适应环境,在一般青年中这种类型居多; 理智型即思想深刻能控制感情,自信,善于观察,独立性强,但有时也显得拘谨小心,这种类型的人多半生活经历比较丰富或知识面较广; 情绪型则表现为喜好独处,孤芳自赏,好静不好言语,较温順、害羞、被动,有时脾气难以捉摸。除了这四种类型之外,当然还有各种中间层次类型。那么有了这四种类型的划分,又怎样组合成最为理想的、能谐调一致、形成“共鸣"的恋爱婚姻关系模型呢? 根据大量资料,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大致的方案:男青年对自己理想的恋人 (爱人) 的要求,一般偏重于温和型和情绪型,而女青年对自己理想恋人 (爱人) 的要求,则多半是直爽型和理智型。男女双方都属直爽型性格,则容易冲突,互不退让,引起恋爱和婚姻的挫折; 而男女双方都属于情绪型性格,则会导致恋爱、婚姻生活的单调乏味,缺少刺激性,以至于不乐寡欢。如图III所示,则可以看到一个男女个性在恋爱婚姻上的关系模型图。
那么形成这种关系模型的原因在哪里呢? 我们说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是男女青年不同的生理条件因素; 第二是长期来在人们思想上形成的习惯势力。“在女性,心灵还受体质柔弱的影响,因之就产生这种柔順,这种温情和这种凭感情甚于凭理智的多愁善感。……在男性,他们的脑髓和神经生得比较坚固,是有一切固体的坚实性,因此他们的心灵和他们的面容一样,也比较强壮。” (拉梅特里) 可见生理条件对心灵和性格的影响。传统习惯势力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女子的才识高于男子则反而不易赢得男子所爱。当然在现今时代,各种传统观念也在改变,许多直爽型和理智型的女青年,也为越来越多的男青年所追求,但不能否认持有这种性格类型的女青年容易在爱情道路上受挫。所谓造就具有男子气质的男青年,和造就具有女子气质的女青年的任务,无疑将成为青年心玾学家、教育学家所必须担当的重要责任之一。
为了求得幸福美满的婚姻,求得个性上的调适,我们每个男女青年,都应当首先尽量考虑能适合自己性格的对象,并且要有一个较为合适的恋爱期,以充分了解对方。同时,又不能过于挑剔、苟求对方完全顺着自己,应在恋爱中不断纠正自己在性格上的缺陷,避免性格上的“矛盾"。正如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谈到的:“人人都有缺点,谈恋爱的男女双方都是如此。问题不在于找一个完全无缺点的对象,而是要找一个双方缺点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 (此点很重要。有些缺点双方都能容忍,有些则不能容忍,日子一久即造成裂痕),最好双方尽量自然,不要做作,各人都拿出真面目来,优缺点一齐让对方看到。唯有极坦白,才能暴露自己,而暴露自己的缺点总是越早越好,越晚越糟,为了求恋爱成功而尽量隐藏自己缺点的人,其实是愚蠢的。.....俩人的性格脾气是否能投其所好是很重要的因素,刚柔、软硬、缓急的差别要能互相适应、调剂,还有许多表现在举动,态度、言笑、声音……之间说不出也数不清的小习惯,在男女之间也很有作用,要弄清这些就得冷眼旁观慢慢地咂摸"。
就一定意义上而言,恋爱、婚姻中的“冲突”是难免的。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人的行为在许多情况下是受无意识控制的。人的一切随意活动,就其生理本质来说都是由皮质反射构成的,所谓皮质反射即条件反射。人的心理中有无数心理自卫机制在起作用,这些心理自卫机制不让他人看见自己坏的方面以及性格、习惯、需要、动机中的不良方面。而恋爱、婚姻中的"调适"只有建立在男女双方心理特征的协调基础之上,即彼此完全理解对方的性格、气质、智慧、习惯和需要的基础上,同时也建立在彼此尊重、相爱、友谊以及观点和信念的一致基础之上。还要通过培养青年人利他主义的品质、宽容的性格、民主的精神、善于牺牲个人利益的途径,来提高青年人的心理适应性。(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更多”(read more) 可阅读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