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穴及其临床用法

武连仲教授熟于经典、善于总结和创新,创立治神、升清降浊、针刺镇痛等针法,临证配穴精妙。武老在临床实践中总结提出“五水穴”,即“正廉泉、曲泉、复溜、阴陵泉、尺泽”五穴。因此五穴命名上与水相关,功效上在调节水液布散、运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故称为”五水穴”。文章介绍“五水穴”配穴理论及武老“五水穴”临证应用。

“五水穴”指“正廉泉、曲泉、复溜、阴陵泉、尺泽”五穴。因此五穴命名上皆与水相关,功效上在调节水液布散、运化中都起到重要作用,武老将其总结为”五水穴”。依此五穴功用划分,又可将“五水穴”称为“补水三穴、消水二穴”。

补水三穴

“补水三穴”为“正廉泉、曲泉、复溜”三穴。任脉主一身之阴,为人体阴经之汇,主全身水液代谢,取任脉正廉泉穴以补一身之阴。肝、肾为阴经水液之源,肝经取曲泉穴、肾经取复溜穴,以滋阴补水、养血生津。“补水三穴”临床常用于治疗津血不足、髓海空虚、筋脉失养、阴虚火旺等证。

正廉泉,即廉泉穴。武老对廉泉穴有“一穴三刺”独到见解,为区分三廉泉中前廉泉和上廉泉,称廉泉穴为”正廉泉”。正廉泉为任脉穴,《针灸甲乙经》称廉泉穴为“本池”,本,根本也。池,储液之器也。“本池”意指本穴为任脉水湿的收聚之地。此穴又为任脉和阴维脉气血之汇,故取之可填精补髓、滋阴补水、养血生津。临床常用于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舌强不语、阴虚火旺型失眠、髓海空虚所致痴呆等症。武老于临证中亦常使用正廉泉穴配合“五心穴”[治疗因秋季性燥,肝肾亏虚型痉挛性斜颈患者出现的症状反复,收效甚佳。临床操作使用0.25 mm×40 mm不锈钢毫针直刺2~5分,术者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使针体顺时针旋转360°,施以雀啄补法,行针10~20 s,令局部有酸麻胀痛感。雀啄补法要掌握针刺幅度小、频率快、雀啄时针下皮肤处于提拉状态,略高于周边皮肤。

曲泉穴。曲,隐秘也。泉,泉水也。意指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聚集。曲泉穴为足厥阴肝经的合穴,五行属水。肝经五行属木,取曲泉穴有“滋水涵木”,“补母实子”之意。因肝肾同源,针刺曲泉可滋补肝肾、柔筋、健脑补髓。又《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故针刺曲泉穴又可济火清热,达“壮水之主,以治阳光”之效。针刺曲泉穴临床常用于眩晕、健忘、腰膝酸软、发热、中风、痉挛震颤等症。曲泉穴进针后施捻转补法,留针25 min。

复溜穴。《针灸大成》谓:“病人脉微细几于不见者,取此穴刺至骨,待脉回乃可出针,亦复溜之意也。按脉微细,乃肾气衰弱之极也。物极则反,本穴犹地雷之复也,故名之以复。”而曰“复溜”,即复溜穴意取此穴经脉复来。复溜为肾经五腧穴之经穴,五行属金。肾经五行属水,故复溜穴为肾经母穴。针刺复溜可补肾滋阴、填精益髓、养血健脑。临床常用于脑髓不足之眩晕、痴呆等症,亦可用于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下肢挛萎、肌力未复而肌张力偏高状态、特发性震颤等症。复溜穴进针后施提插补法,激发窜、动、抽针感,得气后不留针。

消水二穴

消水二穴指“尺泽、阴陵泉”二穴。《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开鬼门、洁净府”,意指通过发汗、利水以调津液。肺、脾二经在水液代谢中起布散、调节作用,故取肺经尺泽穴,脾经阴陵泉以达畅运之效。

阴陵泉,“阴”,阴阳之阴;“陵”,山陵;“泉”,水泉。脾经合穴,五行属水。脾为阴中之阴,运化水湿,升清降浊。故阴陵泉功效“健脾利水、通利三焦、通经活络”。临床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困难、月经不调等症,武老于临证中亦曾使用阴陵泉穴治疗会阴神经痛。阴陵泉进针后施提插泻法,可激发窜、动、抽针感,得气后留针25 min。

尺泽。尺,度量单位,前臂从腕部到手肘为十二寸,古称一尺。泽,有普及全身之意。尺泽为手太阴肺经合穴,五行属水。尺泽穴为肺经子穴。泻尺泽穴可“降肺气利水、泻火降逆”。肺主行水、宣發肃降、推动并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肺为水之上源”,对水液输布失常的痰饮、水肿等病证,可用宣肺利水和降气利水的方法进行治疗,即“开鬼门”之法。尺泽穴临床除用于治疗中风后上肢阴急阳缓之证外,亦常用于治疗癃闭、咽喉肿痛及本经肺系病症。尺泽穴进针后施提插泻法,可激发窜、动、抽针感,得气后留针25 min。

“五水穴”是武老基于经典所思,临床40余载不断实践、总结出的经验精华,临床疗效确切。“五水穴”是武老对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津血运化思想的总体现,不同于“五心穴”固定配穴,可单独使用五穴中某一腧穴或若干腧穴,但取穴如用药,都应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据证用穴。其次,在手法操作上,熟练做到“轻、巧、快、弹、借”六字,方能在临床实践中达到“五水穴”最佳疗效。

有一种腰痛病,既不是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也不是腰肌劳损,更不是肾虚腰痛,又与扭伤不同,患者在不经意间趔了一下,老百姓叫——趔起腱子,这种病大医院检查不出,无法治疗,患者腰软无力,疼痛时轻时重,有的几年、十几年无法治愈,只要懂得提肌腱,土话叫“提腱子”,三天就好。什么病理?查阅古今医书没有介绍。提肌腱这个民间绝技对治疗腰肌劳损、腰突、肠胃病等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家庭疗法。

现在把“提腱子”这一民间特技发表出来,以造福更多的患者,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让患者脱去上衣爬在床上,两只手平摞起来放在床上,下颏压在手背上,全身放松。医者跪骑在患者两胯骨上面,用双手从腋下向背中间捋,一把挨一把的捋,一直捋到胯骨上面的中间,往返三次;然后用双手大拇指与食指揪起颈椎的皮肉猛提,每提一次,让患者深吸一口气,从颈椎挨着往下提,一直提到两胯骨的背中间为止。提的时候,出现一到两次“嘎巴”响声为最佳效果。一般都是一次见效,每天提一次,三天治愈。

孙建永老师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在治疗中不可吃醋,一吃醋就治疗无效。可能会有一些网友领会不了上面提肌腱的奥妙,怎么办呢,可以参考捏脊的方法,把捏脊的方法掌握了,你就能领会提肌腱的奥妙了,捏脊的方法如下:

一、捏脊简介

捏脊法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推拿疗法,是一件祖宗流传给我们的养生法宝。由于是按一定的方法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所以叫“捏脊”,因为对治疗“积滞”一类病症效果特别好,又称“捏积”。“捏脊”是相对部位来说的,“捏积”是相对功效来说的。由于捏的部位又是华佗夹脊穴所在,所以还叫“华佗捏脊法”。其实,所指的都是同一种方法。捏脊法简单易学、方便易行、安全无碍、效果显著,适用范围广泛,不仅适合小孩,而且适合成人。不仅能够治疗多种疾病,而且更能增强体质、养生防病。特别适合家庭保健,非常值得推广、普及。捏脊法最早见于晋朝著名养生家、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在《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曰:“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其中的“拈取其脊骨皮”即后世之捏脊。此法从明代后期起广泛流传于民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功效

一、能健脾和胃、祛滞消积、促进消化吸收,防治厌食、食积、腹泻、便秘、腹痛、呕吐等各种肠胃疾病。

二、能迅速鼓动、升发全身阳气,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治感冒、咳嗽以及其他流行疾病。是家庭保健的通用法宝。

三、能调和阴阳,增强神经系统调节全身的功能,改善睡眠,健脑益智,防治小儿夜啼、尿床、多汗、烦躁和成人失眠。

四、能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少儿生长发育,防治营养不良、消瘦、贫血和各种虚寒性疾病,改善亚健康状态。

五、能畅通脊背经脉、放松脊背肌肉、调整脊柱平衡,防治颈肩、腰背劳损、酸痛。

捏脊法之二 ——手法与原则

常用手法:

被捏者俯卧在床上或者沙发上,掀起衣服,坦露整个腰背。操作者站在被捏者旁侧,两手沿着被捏者脊柱的两侧,捏起脊背上的皮肉,一边捏捻,一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的长强穴捏到颈项部的大椎穴,重复3-9遍。具体操作手法有两种:

一、拇指前位捏脊法:双手半握空拳,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合并屈曲成弓状,手指的背侧置于脊柱两侧,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肉,向前下方推按,拇指伸直下按。拇指指腹和食指的桡侧缘相对用力将脊背的皮肉捏起,拇指在前,食指在后,两手拇指沿着脊柱中线交替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行移动。两者相互配合,边捏边放,连绵不断地向颈项部推移。

二、拇指后位捏脊法:两手拇指伸直,两指端分别置于脊柱两侧,指面向前,顶住皮肉;两手食指、中指前按,掌心朝下。两手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相对用力将脊背的皮肉捏起。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向前推动,两手食指、中指同时交替向后捻动,两者相互配合,边捏边放,颈连绵不断地向项部推移。

以上这两种手法实质作用大同小异,可以随机选择,灵活运用。

为了提高效果,经常配合采用三步一提的方法,以加大刺激量。即每捏捻3次,便停止前行,用力向上提拉一次。

基本原则:

一、专心用意。对小孩捏脊应满怀慈爱,对大人捏脊应双方配合协调,同时心想:“正常了、舒服了”,或者“身体强壮了,免疫力提高了”。若能全神贯注、加强意念,效果肯定更加理想。

二、熟能生巧。经常给亲朋捏脊,自然就越捏越熟练、越捏越灵活、越捏越有信心了。

三、循序渐进。起初捏脊,捏起的皮肉少一些,用力轻一些,遍数少一些,捏过两三次之后,捏起的皮肉逐渐多一些,用力逐渐重一些,遍数逐渐多一些。

四、持之以恒。有慢性疾病或体质虚弱者,最好养成天天定时捏脊的好习惯,久久行之,效果必然越来越明显。若能坚持一年半载,甚至三五年,整个身体必然得到显著改善。

捏脊法之三——常见问题

一、捏脊的时间。全天任何时候都可以,不必拘泥,最好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最好不要在饱食后进行。

二、捏脊的次数。提示如果为了调治疾病,可以一天1至2次,连续进行,直至痊愈;如果为了强壮身体,必须每天一次,定时进行,形成习惯,长期坚持;如果为了保健防病,两三天捏一次,没定期也可以。

三、捏脊的遍数。每次一般以3至9遍为宜,如果感觉舒服,想再捏捏,那么,再多捏三五遍也无妨。

四、捏脊的力度。要求用力尽量均匀、连贯。对于初次接受捏脊的孩子,动作一定要轻柔,以感到舒服为度,一边捏一边表扬、称赞他很坚强、不怕疼,否则会产生畏惧、害怕心理,不能配合,导致捏脊难以进行,对于初次接受捏脊的大人,要先把相关的道理、效果向他讲清楚,用力以他能忍受为度。起初给别人捏脊,往往手指容易使不上劲,经常捏自然就逐渐有力了。

五、捏脊的体位。被捏者俯卧在床上或者沙发上,身体要平正。婴幼儿可以由大人斜抱在怀中,或者斜靠在在大人的腿膝上。操作者的体位自己感到顺势、顺手就行。

六、捏脊的痛感。同样的力度,有些痛觉不敏感的人,还有经常坚持捏脊的人,捏脊的痛感不太明显。同一个人,患病时捏脊的痛感往往比患病前厉害,对于脊背经络阻塞严重,肌肉僵硬板结的人,会南少林火功推拿的人,可先用火焰掌把整个背部做软,一般5分钟左右就可变软,然后再做,就不会怎么痛了,越捏越轻松、越捏越舒服,如果肌肉僵硬板结的人,不把它做软,捏脊的痛感很厉害,会让人受不了。

七、捏脊的禁忌。脊背部皮肉有破损、炎症、疖肿的都不能做捏脊。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血小板减少症等出血倾向的人要慎用捏脊。

八、捏脊的方向。一般情况下都从下往上捏。上火明显、血压偏高或哮喘咳嗽者可以从上往下捏,或者先往上捏,然后再往下捏。

九、捏脊的配方。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单独捏脊,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以捏脊为主的基础上,针对性的配合一两种其他推拿手法。例如:消化吸收不良者可配合揉腹、掐点足三里;身体虚弱者可配合揉按肾腧、掐点足三里。这样可以提高治病的效果。

十、其他问题。

1、操作者手指甲必须剪短修平,以免刮伤被捏者皮肉。

2、环境应气温适宜,回避风寒,以防着凉。

3、若掌握得法,操作娴熟,在提拉皮肉时,常会发出清晰的“嗒”、“嗒”声。这是筋膜之间的淤积粘结被松开的好现象。

捏脊法之四 ——原理初探

一、从经络穴位看:从尾骶部到颈项部,整个脊背分布着126个穴位,捏脊能够有效地激活、疏通这些穴位,从而快速调节、增强人体生命机能。

1、脊背正中间是督脉,督脉为“阳经之海”,这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能够总督、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分布无不与之密切有关,一指导引归根术提示人体生命力就是阳气的体现。通过捏脊,能够畅通督脉,激活、升发人体的阳气,从而增强生命力。

2、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这是人体循行部位最广的一条经脉,五脏六腑所有的背腧穴(即肺腧、厥阴腧、心腧、肝腧、胆腧、脾腧、胃腧、三焦腧、大肠腧、小肠腧、膀胱腧)都分布在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所谓“腧”,就是“输”,是“转输、输注”之意。这是脏腑精气转输、输注之处。因此,捏脊能够调理五脏六腑的气血,增强五脏六腑的功能。

3、纵贯整个腰背两侧,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在每个脊椎棘突下旁开5分,都有一个华佗夹脊穴,左右共三十四个穴,华佗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上半部可治上肢及胸部疾病,下半部则可治下肢及腹部疾病,除了针灸效果好之外,用手指捏拿也可达到很好的疗效。

二、从生理解剖看,脊柱是支撑人体的骨性主干,脊柱中又有脊髓,这是大脑的延伸,脊柱是脑、脊髓向全身各器官、组织发出神经根的地方和通道,人体的植物神经节、交感干,主要分布于脊柱两侧。大脑通过脊髓和神经来支配、调节全身的活动。捏脊法通过对这些神经节、交感干的刺激,借助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能够整体地、双向地调整内脏器官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其他:

1、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四季脾旺不受邪”。捏脊能使人之脾胃健旺,饮食增加,运化正常,故能提高免疫功能。

2、活血化积。人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内伤七情过激、外感六淫邪气,气血的运行容易出现淤积、堵塞。背部长期的淤积势必造成了皮肉的粘连、板结。通过捏脊,能把淤积在背部的气血通开,把这些粘连消除。

3、通过亲密的肌肤接触,能够增进亲朋关系,使对方躁动不安、痛苦无奈或疲乏孤独的心灵获得安抚、慰藉。

经名:存神炼气铭。唐·孙思邈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参校版本:《云笈七签》,收入该收卷三十三。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 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存神炼气铭》

唐·思邈孙真人述 白话译文:小月月

原文

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

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俱,长生不死。

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源,自然成圣。

气通神境,神通慧命,命住身存,合於真性,日月齐龄,道成究竟。依铭炼气,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静虑,气海若具,自然饱矣。

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时,后通七候,神灵变化,出没自在,峭壁千里,去住无碍。

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曰度世,号曰真人,天地齐年,日月同寿。

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在自由,无阻无碍,五时七候,入胎定观。

夫学道之人,入有五时:  

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绿万境,取舍无常,忌虑度量,犹如野马,常人心也。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入静,心多散逸,难可制伏,摄之勤策,追道之始。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心常静散相半,用心勤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摄心渐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无事,触亦不动,田摄心熟,坚散准定,从此已后,处显而入七候,任运自得,非关作矣。  

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畅,停心人内,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悬境,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  

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移居别郡,拣地而安,邻里知人,勿令旧识。  

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仙人。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蹑烟霞,绿云捧足。  

第四候,炼身成气,气绕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昼夜常明,游诸洞宫,诸仙侍立。  

第五候,炼气为神,名曰神人。变通自在,作用无穷,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灵,色形不定,对机施化,应物现形。  

第七候,身超物外,迥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圣贤集会,弘演至真,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万行休停,名日究竟。今时之人,学道日浅,曾无一候,何得通灵?理守愚情,保持秽质,四时迁运,形妄色衰,体谢归空,称为得道,谬矣!

此胎息定观,是留神驻形之道术,在口诀不书於文,有德至人方遇此法,细详留意,必获无疑。贤达之人,逢斯圣矣!

白话译文

身体是神和气的住宅,神和气如果存在,身体健康有力,神和气如果散失,体就死亡。如果希望身体健康,先要保养神和气。气是神的母亲,神是气的孩子,神和气如果存在,就可以长生不死。

如果希身体是神和气的住宅,神和气如果存在,身体健康有力,神和气如果散失,身望保养神,需要先锻炼元气,气在身体内部,神安住在气海,气海充满,心安祥神安定。如果神气不散失,身体和心灵安静,安静后,身体保存长寿,经常处在“道”,自然就成为圣人。气通往神的境界,神通往智慧,有智慧并且身体健康,与真理合为一体,时间永久,完全地成就了“道”。

依靠这篇“铭”修炼气,如果学习这个方法,先要禁止吃食物,心安住在气海,神专一想着丹田,守住心灵保持安静,气海如果充满,自然就饱了。专心修炼的人,一百天能有小的成就,三年能有大的成就,开始时有五个阶段,然后有七个阶段。精神可以变化,自由随意地出现或消失,悬崖绝壁或千里的距离,可以来去没有障碍。气如果不散失,那么气海充满,神安静在丹田,身体和心灵永远坚固,自然会外表看上去象儿童一样,变成神仙。自由地隐藏或出现,通达神灵并且变化多端,称作“度世”,称作“真人”,与天地日月的寿命相同。这个方法,不需要服气,不需要吞咽津液,不需要辛苦,需要吃就吃,需要不吃就不吃,自在自由,无阻碍,“五时”和“七候”,进入“胎息”境界,并且安定地观想。

学道的人,开始时有“五时”即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心动多而静少,思想攀缘许多场景,取得或舍离没有固定,思虑就象野马,这是普通人的心理状态。

第二阶段:心静少而动多。降伏躁动进入安静,心多数情况下散乱放逸,很难守住,但尽力去守住,这是通向真理的道路开始。

第三阶段:心动和静各自一半,心似乎已守住了安静,没有能够经常安静,安静与散乱各自一半,但尽力去守住,逐渐调节熟练。

第四阶段:心静多而动少,守住心灵逐渐熟练,心如果动就马上守住安静,专心安住在静的境界上,失去了马上就得回来。

第五阶段:心一直纯粹地安静,不做事情或做事情,外界环境改变也不为所动。

由于已经熟练地守住了心灵并已经坚固,从这以后,有“七侯”即七个阶段,这些都是自然得到的,不是刻意追求得到的。

第一阶段:慢性疾病不治而愈,身体轻盈心情舒畅,心安住在身体内,神安静并且气安定,“四大”舒适,“六欲”消失,心安住在“道”,与“道”合为一体,心情喜悦,称作“得道”。

第二阶段:超过了一般人的限度,外表看上去就象儿童一样,身体舒适心灵安祥,通达神灵视力超常,移居到其它地方,选择合适的地方安居,不让他人知道自己原来是谁。

第三阶段:延长寿命达到千年,称作“仙人”,游览名山,自由自在地飞行,青衣童子作侍卫,玉女歌声飘扬,腾空踏上烟霞,绿云抬起身体。

第四阶段:修炼身体成为气,气围绕着身体发光,称作“真人”,随意地存在或消失,身体光明自然照亮,昼夜一直明亮,游历各“洞宫”,许多仙人随从。

第五阶段:修炼气成为神,称作“神人”,变化神通自由自在,能力无穷,力气大得可以使“乾坤”变动,可以移动山和海。

第六阶段:修炼神与物质结合,称作“至人”,神既然已经通灵,物质与形体没有固定,针对人不同的情况进行教导,相应地变现出外形。

第七阶段:身体超越世界,离开平常的生命形式,与“大道”和“玉皇”,共同居住在灵妙的境界,圣贤聚集在一起,宣扬真理,创造并且通达灵性,物理世界无不通达,修行到这种程度,才到了“道”,所有的虚假行为停止,称作“究竟”。

今天的人,学习“道”时间短,最初的第一阶段还没有达到,怎么能够通达灵性呢?只是固守着愚痴的情欲,保持着劣质的物质,四季变迁,身体衰老、容貌色衰,身体凋谢归为黄土,还称自己已经得“道”,错误呀!这种“胎息定观”,是保留住精神和身体的方法,具体实践要点在“口决”中,不写在文章中。品德高尚的人,才能遇到这个方法。仔细研究,必然获得,贤良豁达的人,会获得这篇圣文。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作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