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降脂的时候,医生说的“打肚子针”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在检查血脂时,检验报告上一般会包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四项指标。其中,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低密度脂蛋白(LDL-C)指标的控制极为重要。根据《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高风险的患者LDL-C目标为<1.8mmol/L或较基线下降>50%;非糖尿病的ASCVD高危患者LDL-C目标为<2.6mmol/L。

降血脂的药物治疗—PCSK9抑制剂

当改善生活方式不能使血脂达标时应考虑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用于ASCVD一级预防证据最为充分,是降胆固醇治疗的基础,但单独使用不能控制LDL-C达标时,其剂量增加1倍LDL-C降低效果只能增加6%,且有潜在的不良反应,故此时应换用或联合使用非他汀类药物。这时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要不要“肚子上打针”,这个针是什么药物呢?
这种药物即是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PCSK9)抑制剂,目前已上市的产品有阿利西尤单抗与依洛尤单抗。PCSK9是由PCSK9基因编码的丝氨酸蛋白酶,主要由肝脏产生,它与肝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结合能升高血浆LDL-C水平。PCSK9抗体能干扰PCSK9与LDL-R的结合,从而降低血浆LDL-C水平。
这两种PCSK9抑制剂是完全人源化的药物,可与PCSK9特异性结合,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LDL-C,最多可降低70%,在他汀类治疗之上最多可再降低60%;降低脂蛋白a水平达18%-36%,降低甘油三酯水平达12%-31%,轻度增加HDL-C达5%-9%;可降低粥瘤体积百分比。临床上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高达50%,如降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

何时使用PCSK9抑制剂?

凡临床上诊断为ASCVD(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患者均属心血管危险极高危人群,在非ASCVD 人群中,需根据胆固醇水平和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及其数目多少,进行危险评估,将其分为高危、中危或低危。平均风险患者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1.8mmol/L时考虑加用依折麦布,或者患者无法耐受他汀类药物启用依折麦布,而对于经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治疗LDL-C水平仍高于1.8mmol/L的患者,考虑加用PCSK9抑制剂。如果患者能够应用PCSK9抑制剂治疗,可再评估他汀类+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三药方案和他汀类药物+PCSK9抑制剂的两药方案的治疗价值。

PCSK9抑制剂的优势与劣势

PCSK9抑制剂使用频率为1-2次/月,即可收到较好效果,维持时间长,但因其为皮下给药注射,使用的便利性和依从性不及口服药物他汀类和依折麦布,且费用较高,故其不为降脂的首选药物。但多项研究已证实该种药物可降低全因死亡率、心梗发生率,大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水平,对高脂血症的独立治疗有益,联合使用他汀和PCSK9抑制剂可减少高脂血症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脂质含量、降低杂合家族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在降脂治疗中,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药物选用。
(文/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药学部 王霁宁)

■ 上海仁会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