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整个伤寒论对阳阳的提法,始终是实热...
张仲景整个伤寒论对阳阳的提法,始终是实热,虚寒,而没说过虚热和实寒。太阳病,阳明病为实热病,对应的药为三黄的寒性类药(稍轻的始时为烦温热对应的药为广大的凉性药,这个相当于时方的虚热也就是阴虚);当治疗用寒凉太过,病传里后,实热病就变成了凉或寒病,大家想下,此时这个病相较于实热病是不是就成了虚寒病,也就是由阳病转成了阴病。阴病是阳病治疗不利由实病而转成了虚病(实际上病更重3进入了慢性期)可见伤寒论的阴阳观就是以阳为参照,随病体阳气的减弱而判断该病患是实热还是虚寒。待续//@scutcoastline:
相关推荐
-
脾胃虚寒升降失常怎么办?医圣张仲景有良方,仅仅4味中药【一点资讯】
有很多事情,经过很多波折,发现会有和原来预期很不一样的变化,都很感性.医学领域也有这样的东西,比如很多古代的药方,最初创立的时候就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而设计的.但很多年后,后来的医师改变了原来的用法,使 ...
-
医圣张仲景与“方书之祖”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中医第一部临床治疗学巨著,被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 ...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是当时世界是医学水平最高的医学专著.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的<医典>,比它要晚70O多年.该书的作者张仲景,名机,是汉代的名医 ...
-
《集验方》伤寒、温病瘥后禁忌
凡热病新瘥,及大病之后,食猪肉及肠血肥鱼油腻等,必大下痢,医不能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饼饵粢黍饴脯 炙枣栗诸果,及坚实难消之物,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必更结热,适以药下之,则胃中虚冷,大利难禁,不下必死 ...
-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1854年再钞本共266页之41-60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1854年再钞本共266页之41-60
-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1854年再钞本共266页之21-40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1854年再钞本共266页之21-40
-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1854年再钞本共266页之1-20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1854年再钞本共266页之1-20
-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第186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就是太阳伤寒转属阳明,到三天的时候,如果转属阳明了,其脉必大. 阳明脉大,内热盛嘛. 咱们回头想一想,我们讲白虎汤的时候,"脉洪大者"绝不是桂枝汤 ...
-
《伤寒悬解》阳明篇——阳明经病
伤寒悬解卷六 阳明经上篇五十章 胃 阳明实证 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阳明者,胃之经,胃者,阳明之腑.阳明病,有经有腑,经主传输而腑主受盛.病在太阳之经,若胃阳非旺,则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六日经尽汗解 ...
-
《伤寒悬解》阳明篇——阳明病来路
阳明七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 1 伤寒,脉浮而缓,太阳表闭之浮,太阴 ...
-
心梗 两千年前,张仲景留下一张“回阳方”!专治阳气欲绝,普渡人间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 ...
-
两千年前,张仲景留下一张“回阳方”!专治阳气欲绝,普渡人间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 ...
-
《伤寒悬解》阳明总纲——阳明经病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一章 阳明十二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发汗宜桂枝汤. 1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阳明腑病二十七章 阳明病,自经传腑,腑病宜下,其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汗而后下.经证已解,恶寒不作,而潮热汗出,全是腑证,当相其缓急而用下法也. 1 此处黄师又一次提示,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 ...
-
《伤寒悬解》阳明胃腑——承气汤证
阳明二十九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此但初头硬,后必溏,攻之必胀 ...
-
《伤寒悬解》阳明篇——三阳合病
阳明四十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1 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见下利,此太阳表病不解,木贼克土,胃腑不容而下利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