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个个都是供人打扮的小姑娘,因为即便是一个人即便是功绩再高的情况下,都会有人尽可能地找到其不光彩的一面,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他于1069年参与了熙宁变法,次年便是坐上了宰相之位,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到此等职位,王安石在官场上能力魄力以及魅力,可见远非常人能比。

然而,王安石一生最为出名的一件事,就是上面提到的“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顾名思义就能知道,王安石在这场变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历史学家们也称作是自“商鞅变法”后最具影响力的变法。

这就不得不说到,“熙宁变法”前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北宋因为朝廷各种错误性的决策,出现了“三冗危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事情恐怕是朝廷第一次出现,几乎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数字还没学明白的小学生,就跑去做中学习题了。

并不是说当时的宋神宗赵顼是一位昏君,他真就只是没有金刚钻,硬是要去揽瓷器活。 在这种背景之下,王安石便是出现了。

三冗之中的“冗员”,有点类似于如今企业的无休止扩招,在不考虑人员素质的情况下,“一职多官”的情况比比皆是,直白一点来说,就是人数上去了,但有能力的官员却是屈指可数。

更为严重的是,环境一直都是改变人的存在,一个人在乱糟糟的环境下,很难保证一个人的心性是否会发生负面性的变化。

另外的两项“冗兵”“冗费”就更无须多言了,士兵数量多而不精,因为官员跟士兵的无限增多,朝廷之中无意义的开支,可以说是很大程度超出了宋神宗地预见。

这三个大问题,对于再富强的王朝来说,都是岌岌可危的存在。

就在这时,王安石便是出现了。

王安石在赵顼眼里,几乎是一个叔叔级的人物,加上王安石本来就个人魅力出众,赵顼自然是将王安石当成了救世主一般的存在。

当时王安石的看法是:如今的问题,并不是开支过多,而是因为生产过少,因此当下之急就是发动农民大力进行生产,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王安石的观点对吗?并不是不对,只不过他没料到的是,他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还是农民,因此农民们的农作任务以及生产任务便是非常大程度提高了。

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站在百姓的角度,每天的劳动任务大幅度增多了,他会如何看待朝廷呢?这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更为致命的一点是,朝廷收入确实是上来了,那么百姓收入就一言难尽了,在这种情况之下,王安石不被骂才怪。

王安石也并不是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但他想到的却是一个类似“拆东墙补西墙” 的办法:让农民强制向朝廷贷款,同时朝廷还把利息提高了,这对于朝廷来说,依旧是一笔收入。

但这件事的结果是:借贷的农民非常多,但利息又高,这对于农民来说,自然是经济上的一场恶性循环。

加大农民的劳作任务,后来在借贷上又动了手脚,王安石怎么不可能不被骂“奸臣”呢?更何况,百姓们又是一群“看结果” 的人,你做错了事,即便你是良臣,也照样有人会骂你“奸臣”。

而且王安石当时在朝廷中的处境并不乐观,他这一“变法措施”还受到了朝廷中一系列“保守大臣”的反对,最终王安石变法,也以失败而告终。

当时王安石的出发点并不是不好,只不过在这种环境与处境之下,本就很难做出一个两全之策,但王安石没料到的是,朝廷跟百姓两边,他双双没有讨好。

当然,朝廷之中人心不一致,其中保守派中还包括大名鼎鼎的司马光以及苏东坡,王安石在这种处境之下,根本没有胜算。

因此,王安石变法这件事便是成为了一件让人难以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的事情,甚至还被评价为是导致北宋灭亡的根源。

但不能否定的是,王安石当时确实也是想解决问题,毕竟从王安石的作品来看,他绝对不是一个没有格局的人,正如:一个对于文字的抒发,足以看出他的人生观和大局观。

可见,王安石的结局,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