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8岁时觉得自己书法很牛,40年后却给自己一个差评!

赵孟頫

赵孟頫,元代著名书法家,出生于公元1254年,在书法上他主张复古,学习晋唐书法,是元代书法界的领军人物,在书法史上的影响力也很大。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的楷书是目前最普及、最流行的一种楷书。赵孟頫的伟大并不是因为他个人风格强,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

当然也有人对赵孟頫颇有微词,明代的董其昌就说,“赵字因熟而俗,吾字因生而秀”,“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唯鲁公(颜真卿)、杨少师(杨凝式)得之,赵吴兴(赵孟頫)弗能解也。今人眼目,为吴兴所遮障”。

董其昌《法卫夫人楷书册》局部

赵孟頫楷书《杭州福神观记》卷

还有一位说赵孟頫不好的是明清之际的傅山。他对赵孟頫作为宋代宗室出仕元朝有点不满,“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痛恶其书浅俗如无骨”,话说得很重了,有点心疼赵孟頫。

那么赵孟頫的字真的俗吗?

某种程度上说,赵孟頫的书法,确实把很多险怪奇崛的部分处理掉了,显得平正舒缓,不是大开大合、旁逸斜出那种。很多书法,是能看出个性的。比如王羲之的《丧乱帖》,看看标题,再看看看字的布局,就能看出他那天心情很差,运笔极快。

王羲之《丧乱帖》

比如张旭的《肚痛帖》,看这龙飞凤舞的样子,再联系帖的内容就是说自己肚子疼,都能想象一写完搁笔,作者就向厕所狂奔而去。

张旭《肚痛帖》
再比如颜真卿的《争座位帖》,这个帖的主要内容就是批评别人,看那些字,就仿佛一个人正说得淋漓痛快,顾不上细节了。
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但是,看赵孟頫的书法,哪怕是他的私人书信,也似乎看不出那天他的心情如何,看不出他的态度想法,就是那么人淡如菊。

赵孟頫《致中峰和尚札》

赵孟頫的书法就是这样,没有太多的小技巧与刻意地张扬,总是一副含蓄蕴藉的样子。他的朋友说他“神情简远,若神仙中人”。这句评价确实到位,就像他的书法风格,神仙中人,还能像平凡人一样一惊一乍?
赵孟頫的书法虽然少有那种让人窒息的操作,但每一个字,从结构到笔法,他都处理得近乎完美,无可挑剔。
像他写的《赤壁赋》,远远看上去,小字连篇、气脉通贯,哪怕不懂书法,也可以感觉到视觉神经被温柔以待,确实是享受。虽然苏轼的原帖也留下来了,但赵孟頫的字在书法圈的模仿者恐怕还多一些。

苏轼《赤壁赋》局部

赵孟頫《赤壁赋》局部

我们回到赵孟頫身上,他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书法作品呢?

赵孟頫有一幅书法作品《行书杜甫秋兴八首》,现在藏于上海博物馆。写这幅作品的时候,赵孟頫并没有写上具体的书写年代。40年以后,赵孟頫重新看到这幅作品,并且又给这幅作品题了跋,具体内容如下:

“此诗是吾四十年前所书,今人观之未必以为吾书也。子昂重题。至治二年(1322)正月十七日。”
大概的意思是这幅作品是我40年前写的,今天再看,差点没认出来,还以为不是我写的呢,说明此时的赵孟頫书艺大增,感叹以前写的不够好。
那么他写这幅作品的时候多大呢?我们来推算一下,题款的时候是1322年,那么40年前就是1282年,赵孟頫出生于1254年,这个时候他才28岁。28岁时,他的书法已经写得炉火纯青了,自己还不满意,40年后还给自己一个差评,让我们现在练习书法的人情何以堪。

我们从整体上来看看这幅作品:

赵孟頫《行书杜甫秋兴八首》

最后我们来个总结吧,历史上有不少人批评赵孟頫,不欣赏他。
不过从整个中国文化传承的角度上来看,赵孟頫是解决了中国文化传承危机的关键人物。其历史地位不可小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