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暗骂诸葛亮胆怯,不敢用子午谷奇谋:1300年后大英雄实力作死

诸葛亮与魏延作为蜀汉后期,军事才能数一数二的存在,在兵出子午谷的问题上,有了根本性的分歧。诸葛亮认为:蜀汉国力底子薄,经不起折腾,担不起风险,要稳扎稳打。魏延则认为:诸葛亮太过胆怯,不敢用奇策,使自己的才华无法实施,不然关中之地早归蜀汉了。那么子午谷奇谋究竟可不可行,诸葛亮又为什么不愿意给魏延一个尝试的机会?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
首先,关于子午谷奇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其一,《三国志》说:魏延跟随诸葛亮北伐时,多次提出分兵1万,两路同时出击,并在潼关会师。其二,《魏略》则说:魏延认为镇守长安的夏侯楙,是个酒囊饭袋,给他5000精兵,夏侯楙一定会弃长安而逃亡。
笔者认为,《三国志》的说法更合军事常识,也更贴合实际情况。原因如下:魏延带5000兵马可以攻下长安?夏侯楙再傻,也是将门之后,放着固若金汤的长安城不守,他能在关中找到更安全的地方?所以说夏侯楙,更大的可能是当缩头乌龟,紧闭城门等待援军。至于骂阵,别说你骂我夏侯家祖宗,你就是把老曹家祖宗加上,我也不开门,而曹魏各地援军最多20天便可到达。
再者说,蜀汉北伐和韩信北伐,有着根本性区别:蜀汉面对的是铁板一块的魏国,而不是一群分散的诸侯。刘邦军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后,花了3个月拿下陇西,在6个月时平定了北地,花了整整10个月才拿下整个关中。曹魏的洛阳、河东、河北军马,至多一个月就能赶到关中,急行军更快(司马懿奔袭1200里斩获孟达首级)。所以,就算拿下孤城长安也守不住,只有拿下潼关,将关中的大门锁上,将曹魏主力挡在潼关之外,蜀汉的国力才能支撑蚕食关中。
那么子午谷奇谋的关键——拿下潼关需要哪些前提条件?一、魏延必须快速通过子午谷(曹真就是一场大雨淋在了谷内),出其不意的攻下潼关;其二,关中魏军主将,必须迟疑不定,不能迅速组织反扑(士兵行军一天至少吃1斤粮食,子午谷全靠随身携带那么点,包围在关内半个月内就饿死了);其三,东吴必须准时出兵,并将曹魏中原主力吸引走,不然就算潼关地势险要,1万疲惫之师也守不住各个隘口(但就算东吴如约发兵,又能否吸引走魏军中原主力,也是大问题,他们的进攻能力太差了,逍遥津之战就是例子);其四,诸葛亮的8万主力,必须20天内到达潼关一线,与魏延会师,封锁各个隘口,承受反应过来的关中、中原魏军,两面夹击。
由此可见,子午谷奇谋要想成功:至少需要吴军不要命的猛攻,并且战力爆表,吸引走曹魏中原主力;关中魏军吓得瑟瑟发抖,不敢进行反扑;魏延快速通过子午谷(除了实力还要运气,不然一场大雨就泡汤);诸葛亮如期会师,并且蜀军依仗潼关险要地形,可以挡住关中、中原魏军主力夹击。先不说诸葛亮与魏延的应变能力,单单就是吴军要拼了命的为蜀军做嫁衣,魏军还要傻傻的丢老本,这两大外因就是蜀汉集团无法控制的。
韩信思考的问题,只是怎么出汉中,至于打关中他们有足够的实力,(章邯等三王号令不一,老秦人也恨他们背叛秦国,项羽又征讨齐地,压根没人打压刘邦)。子午谷奇谋就不一样了,蜀汉集团面临的问题不是怎么出汉中,而是军力拿不下关中,这是致命的硬伤,不是一个出兵的时机,也就是奇可以弥补的。关中之地沃野千里,一时的顺利之后,持久战是必然的。这也是诸葛亮,一直反对魏延的原因,除非魏廷失去民心,陷入顾此失彼的起义之中,否则关中重地傻子也不会丢去。在魏国安定的情况下,肥肉肯定拿不到,倒不如试着抢一下边角的骨头(陇西)。
1300年后,明朝末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闯王”高迎祥(李自成是他的继承者),统领6万上下的精锐之师。在子午谷内,遭到明将孙传庭的阻击,面对孙传庭临时招募的不足2万新兵,义军一败涂地。(子午谷两侧都是悬崖峭壁,全靠在栈道行走,士兵最多带20斤粮食。狭窄的地形下,稍微进行阻击,敌人就会活活饿死,返程的路都走不完)。高迎祥被凌迟处死,绝对优势的兵力损失殆尽,一个不“怯弱”的大英雄倒下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