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孝庄去世后,为何停尸37年未被安葬,“太后下嫁”是否确有其事?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病危,康熙坚持去昼夜侍奉,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涕泪交颐祈求上天,将自己的寿命折减,来增延祖母的寿数。

然而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二十五日,孝庄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七十五岁的高寿安然离开了人世。

孝庄死后,有一件让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的事情,

那就是她的临终遗言和后事安排。

孝庄病重时说:“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孝庄的灵柩,自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开始,便安放在了顺治皇帝孝陵旁的“暂安奉殿”,

只是没想到这一放,竟长达37年之久,

直到雍正三年才就地建起昭西陵,孝庄遗体才正式得以下葬,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向孝顺的康熙至死都未将祖母的遗体安葬?

更奇怪的是,孝庄不但未与丈夫皇太极合葬,昭西陵甚至建在了“风水墙”之外,死后待遇看起来还不如自己的贴身丫鬟苏墨尔.........

于是,清朝历史上就这样又多了一桩“谜案”,

不少人认为,这恰恰说明孝庄曾经“下嫁”于多尔衮,无颜去沈阳“见”前夫皇太极。

那么,孝庄去世后,为何停尸37年未被安葬,“太后下嫁”是否确有其事?

温柔多情,却带着使命的女人

孝庄文皇后,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贝勒宰桑的小女儿,她在13岁那年嫁给了34岁的皇太极,成为皇太极“五宫”中的西宫福晋。

这桩婚姻之所以缔结,与庄妃的亲姑妈、皇太极的大妃博尔济吉特·哲哲有密切的关系。

哲哲嫁给皇太极后,多年未有所出,

这让蒙古王公们很担忧,他们殷切地盼望哲哲能早日生出一位带着蒙古血统的王子,来巩固满蒙关系,

但他们足足等了十二年之久,眼见着哲哲还没生下一儿半女,于是就又送来一位博尔济吉特氏的格格,接替哲哲来完成这个使命,

因此,十三岁的布木布泰在哥哥吴克善的护送下,来到了沈阳城。

布木布泰很得宠,多年不孕的哲哲似乎也因为侄女的到来沾了喜气,

姑侄俩的肚子一个接一个开始有了动静,频频为皇太极诞育孩子。

然而,遗憾的是,她们生的都是女儿.......

蒙古科尔沁再也无法忍耐,索性又送来一位格格——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

虽然不清楚科尔沁部为什么送来一名年过26岁的大龄格格,

但显然,海兰珠比布木布泰更解风情,她一入宫便深得皇太极宠爱,

尚未生育便已跻身在妹妹布木布泰的地位之上,仅次于姑妈哲哲,若不是有这一层关系,恐怕正宫的位置也得是海兰珠的。

海兰珠不仅宠冠后宫,肚子还很争气,一举得男,为皇太极生下了第八子,

欣喜的是,布木布泰也在半年后,为皇太极生下了第九子福临。

要说这对姐妹的关系如何,全然不像野史里描述的那般为争宠而闹翻了,

实际上从哲哲、布木布泰以及海兰珠、布木布泰生育情况来看,

姑侄三人很团结,

且一直牢牢把控着生育机会,目的就一个——生出一个有着蒙古血统的男孩,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就会明白,

后来孝庄为什么反对顺治想把皇位传给成年兄弟的主张,坚持要让年仅7岁的孙子康熙继位了——蒙古血统。

那么,现在再看她与皇太极、以及她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就清晰多了。

按照蒙古王公的想法,带着蒙古血统的王子如果能继承后金大统,是再好不过了,

事情原本也是按照理想的方向发展的,爱屋及乌,皇太极对海兰珠生下的儿子寄予了厚望。

然而这孩子福薄,还没到周岁就夭折了。

海兰珠因承受不住丧子之痛,几年后也撒手人寰了。

可想而知,重大的使命又交到了布木布泰手中,但显然,她未来的道路要比海兰珠艰难许多,

福临并不是丈夫最喜爱的儿子,继承大统遥遥无望,

岂料,造化弄人,清王朝的权力之争却为布木布泰带来了机遇。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极猝然离世。

由于他在去世前并未册立继承人,也没留下任何遗言,毫无疑问,他死后将引发了清王朝的又一次帝位之争。

当时,竞争皇位最激烈的人选,就是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

原则上来说,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屡建军功,由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两黄旗、正蓝旗都支持豪格,

但是,两白旗的多尔衮一派不同意,

比起豪格,多尔衮更是战绩辉煌,无人能比。

双方因为谁来继位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舌战,甚至摆出要与对方决一死战的架势。

原本,多尔衮的确是想争夺这个皇位的,但他看到情势不利于自己,想到可能会引发的王朝内斗,便有些犹豫。

最后灵机一动,想出了个两全之策:让先帝的九子福临继位为帝,他和济尔哈朗辅政。

这一提议很快也得到两黄旗的认可,他们就未曾坚持一定要立豪格,而是主张立“先帝之子”,

福临也的确是最适合的人选,豪格虽然是长子,但生母不在五宫福晋之列,

更何况,福临之母布木布泰背后是蒙古科尔沁部。

其实多尔衮也正是考虑到这一层关系,才提出由福临继位,这样两黄旗也能接受,而自己也可以悄无声息地将形势往利于自己的一方引导。

谁会想到,最终会出现一个这样的结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六岁不到的福临成了大清皇帝。

从此,也使他的母亲布木布泰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这场帝位之争的背后,是否有哲哲姑侄的推动我们不得而知,

可这一结果正是蒙古王公们想要的——一个有着蒙古血统的大清皇帝。

但是,没人在意幼小的福临有着怎样的想法,

很多年后,他与生母孝庄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又闹出“出家当和尚”的闹剧,

究竟是不想当这个皇帝,还是因为孝庄做了让他难以接受的事呢?

也确实,多尔衮为什么一直庇护着势单力薄的孤儿寡母,

若说之前只是个权宜之计扶立了福临,但是此后他有很多次机会能够夺取皇位,

但是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往往有人认为与“太后下嫁”有关,那么,是否确有其事呢?

“太后下嫁”的传说

这是个流传了三百多年的故事,据说孝庄太后曾“下嫁”于多尔衮。

最早曝出这个“猛料”的是南明弘光政权的兵部尚书张煌言,

他在《建州宫词》一诗中写道: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掖庭又闻册阏氏,妙选孀娃足母仪。椒殿梦回去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就这么一首诋毁对手的诗,成了此后三百多年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一部分人认为,这纯属造谣:张煌言写诗时身在南方,又是清王朝的敌人,他的诗文有多少可信度呢?更何况为何这样的大事清史不见记载,即使国内销毁了,那朝鲜的李朝实录为何也不见记载?

另一部分人认为,此事的确发生过:张煌言在清宫安排了细作,所以知道这样的秘事,况且多尔衮死后顺治帝掘坟泄恨,实在是过激了,且他与孝庄母子关系不和,若不是因为此事,还能因为什么?更何况,顺治帝的圣旨屡次用“皇父”二字称呼多尔衮,这不正说明多尔衮的继父身份吗,还有孝庄太后死后,竟被葬在风水墙之外,怎么说都像是她做了什么错事。

实际上,孝庄不可能“下嫁”多尔衮,当时清王朝的太后,不仅仅只有孝庄太后一人,

哲哲还在世,她岂会同意这样混乱的婚姻关系?

更何况,孝庄母子并非无依无靠,清初政局不稳,蒙古科尔沁部依然是清王朝重点拉拢的对象,

即使多尔衮权势滔天,他手里也只有两旗人马,还有残余的南明势力虎视眈眈,并不是他想登基就登基的,不需要孝庄做什么,多尔衮也不会轻举妄动的,哪怕的豪格已死。

而且,“皇父”这个称号与“继父”相差太远了,清朝皇帝对父亲称呼为“皇考”、“皇阿玛”,何来“皇父”一说,

这里的“父”与古时“尚父”、“仲父”意思差不多,可能类似现代西方的“教父”,

总之,这不能说明“太后下嫁”。

此外,或许能够解释得通,为什么顺治帝憎恶多尔衮,毕竟康熙帝也遭遇了权臣鳌拜,

但孝庄母子的关系,又为什么这么恶劣呢?

其实这跟多尔衮没什么关系,而是孝庄太后本来的身份——蒙古格格,她当年嫁给皇太极是带着使命的,

福临登基后,多尔衮出于政治因素,也为他挑选了一位博尔济吉特氏女子为后,

挑的不是别人,正是孝庄太后的亲侄女。

这一点也迎合了孝庄的心思,身上带着蒙古血统的皇帝再娶一个蒙古血统的皇后,生出的皇子蒙古血统就更纯正了。

顺治帝也在成长,他读了不少的汉学典籍,受影响极深。

他难以忍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但更难以忍受母亲来摆布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十分叛逆,

顺治帝对博尔济吉特氏十分抗拒,他不想陷入这场“血统”诡计中,

这位蒙古皇后不仅备受顺治帝冷落,独守两三年的空房后,终究难逃被废黜的命运,被凄凉地打入了冷宫.......

随后,孝庄太后又为儿子挑选了一位继后,同样还是博尔济吉特氏,岂料顺治帝对这位新皇后一样横挑鼻子竖挑眼,依然受到冷遇,

不仅如此,顺治后宫中所有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妃子同皇后的命运一样,不仅未受宠爱,且终身“无所出”。

虽说蒙古女子在清朝后宫中一枝独秀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康熙朝,不再有蒙古皇后,

此后雍正、乾隆、嘉庆朝基本上就没有蒙古女子入宫,

但实际上从顺治朝开始,她们便只空有皇后之名,未有皇后之实。

这种情况下,孝庄母子关系又怎么会不出现裂痕?

因此,这也不能说明孝庄曾下嫁多尔衮。

那么,孝庄去世后,为何停尸37年未被安葬,是否与此有关?

孝庄去世后,为何停尸37年未被安葬?

孝庄临终遗言说“当于孝陵近地安厝”,但康熙帝为何迟迟不愿将她下葬?

实际上,

按照清朝的传统,孝庄死后应该和丈夫皇太极合葬,但是皇太极是安葬在盛京(今沈阳),而孝庄却是在北京去世,

由于年头比较长了,孝庄不想再打扰丈夫长眠,

因此要求康熙将自己葬在儿子顺治帝的孝陵附近。

而康熙帝正是因为对祖母的感情很深厚,所以才未草率安葬孝庄,

并不是陵墓位置不好挑选,37年啊,怎么可能挑选不出吉地,

也并非一些人们认为的,清东陵里顺治帝的陵墓最尊贵,孝庄太后葬哪很为难,

其实,这都是康熙帝舍不得祖母过早“入土”,

所以固执地将她安置在“暂安奉殿”,

甚至还将慈宁宫东侧五间殿拆卸,按原样在清东陵外围易地重建,作为太后的长眠之所。

直到康熙去世后,雍正帝才做主将孝庄太后的“暂安奉殿”修建成陵墓,取名为“昭西陵”,最终将孝庄太后隆重下葬。

岂知,这也成为了一桩“谜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