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为何分封诸王?他怎样才能避免八王之乱?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分封诸王,实现宗王政治?

首先应该注意一点,在整个两晋南北朝到隋的几百年时间里,所有的王朝都是搞宗王政治,给宗室实权的。  

如果说宗王政治,给宗室权力是错误的,那几百年间出现的各个王朝为什么总是一次次的重蹈覆辙?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类似的,因此他们做出了类似的选择,哪怕明知道这种选择有太多弊端,还是得义无反顾的去做,因为其他选择的问题更大。

司马炎分封诸王给宗室实权,有太多的必须如此:

首先西晋皇族宗室掌握巨大权力,那是晋宣帝、晋景帝、晋文帝几十年经营天下的既成事实。晋武帝的叔祖司马孚,还有几个叔父都掌握着巨大的权力,没有这种强大力量支持,司马家凭什么凌驾于诸多士族豪门之上取而代之建立西晋呢?

而在这种曹魏皇权已经衰弱,西晋皇室各个房支势力巨大的情况下,如果晋武帝不给司马家分封诸王给宗室实权,他们为什么要支持司马炎取代曹魏呢?难道大家支持司马炎取代曹魏的目地就是放弃自己手中的巨大的势力权力被司马炎当猪养?

往前来看,曹魏代汉时,曹操为了巩固帝位,把地方军权基本交给曹真曹仁曹休等等旁系手里,自己清洗了曹植,在这种情况下上位的魏文帝曹丕,固然对自己兄弟如曹植曹彰下手狠辣,但是有生之年,曹魏主要权力者一样是曹真曹休等诸夏侯诸曹啊。

而从曹魏灭亡的经验总结来说,诸夏侯诸曹氏代表的皇族的衰弱和被清洗,是其灭亡的决定性因素。在那种士族豪门如日中天的情况下,晋武帝司马炎无力削弱打击各路豪门,在这种情况下削弱自家皇族势力,不是找死吗?虚弱的皇族靠什么驾驭各路强势豪门呢?

宗王政治的弊端,就是普通人都看的明明白白,难道有人以为,晋武帝司马炎这种从出生就是以从政作为职业培养的政治家连这也看不见?

就算司马炎看不见,之后两晋南北朝到隋朝几百年诸多皇帝都看不见这个问题?问题他们都不得不大搞宗王政治,而他们建立的王朝和帝国都在骨肉相残中走向灭亡,这本身就说明,宗王政治有太多的不得已。

我们回看历史,总会觉得当事人很愚蠢;但是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看到当事人面对的复杂环境,把当时的形势想的太简单了。

最简单的事实就是:晋武帝司马炎大搞宗王政治,加强皇族实力,但是司马炎一死,西晋中央立刻先后被强大的豪门杨氏和贾氏先后把持。

我们可以说,司马炎明知道宗室对皇权是威胁,还给宗室大权是自取其乱,问题是:在司马炎大力经营强大宗王势力存在的情况下,司马炎死后不久,杨氏贾氏这种豪门掌握了大权,都敢利令智昏,做出种种专权跋扈乃至危害司马家皇权的行为。

如果西晋皇室如曹魏皇室一样衰弱不堪,那杨氏贾氏还会对司马家客气吗?大举接管朝廷权力,甚至大举清洗司马家皇室,谁敢反对呢?

当然,从理论上说,最好是把士族豪门统统削弱和清洗了,总之,那种以出身血统就能当大官,父子兄弟遍布朝野内外的豪门根本就不应该存在。当然,最好把皇室当猪养,免得他们威胁皇权,但是,做到的吗?

汉高祖刘邦开国时也是类似的情况,如果没有强大的宗王势力存在,强大的吕氏外戚凭什么尊重刘氏的地位呢?那些和刘邦一起打天下,深知刘邦底细的勋贵们,凭什么尊重刘氏乖乖臣服呢?

难道有人真以为,那些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豪杰们都认为刘邦是“天命神授“”,大家都心甘情愿的当刘邦的臣子还要继续当刘邦儿孙的臣子?明太祖朱元璋也是类似的情况,自然不敢不封建同姓了。

宋武帝刘裕刚死,他留下的重臣就把他儿子给废了,问题是当时他其他几个儿子分镇南朝重镇,手下都有一批班底,所以那几个重臣才被迫拥立宋文帝,如果刘裕几个儿子都孤立无权,那几个重臣废了刘裕儿子后,南朝的江山还能姓刘吗?

司马炎集权失败,根本不在司马家诸王体制,司马家诸王体制是针对帝国集权的异己势力扩张皇权的必须而已,世家大族空前膨胀,皇帝如果没有强大皇族在身后,根本站不住脚。

司马炎的问题是,各种势力本来应该互相制衡互相制约,但是:

第一,司马炎晚年,外戚在中央,皇族在地方都失衡。

第二,本来应该互相制约的政治势力,无视基本事实,争先抢着要打破平衡,然后一个个自取灭亡。

第三,平衡需要明智的人来有默契的进行,而当时西晋当家人,却一个比一个作死往前冲,不作死的反而被逆向淘汰。

如果从后来者的角度,给司马炎出主意补救:

1、司马炎分封地方,设置八个都督军区,七个是司马家人太过分了。老一辈司马家人除了司马亮外早该退了,新一代里,三个新皇帝的亲弟弟都当都督,太多了。

2、让司马族人参与禁军,形成制约,历史上杨氏一家独大,贾氏扶植不够,确实有所缺陷,如果同时贾氏有所扶植,也许和司马亮一起,可以对杨氏制约。

3、托孤大臣选择不当,用杨氏,却不用明白人,而用愚蠢废物,结果废物杨骏格外作死,他那个本是明白人的弟弟,只能陪着一起死。一步错步步错。

如果只是这段历史来说,让司马攸、司马亮、杨氏、贾氏一起顾命,效果似乎更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