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逗了,姜子牙拯救苍生万民于水火?<上>
公元前1200年-1050年间,我国的北方正值蛮荒时期,各个游牧部族之间争斗不断,时常发生抢掠事件,陌生的部落碰面,往往一言不合,就会发生流血冲突。
战败部落的女人和牲畜,都会被胜利者瓜分,男人则会沦为奴隶,卖给南边的商人。
注意,这里的商人,是真正的“商人”,因为此时中原大地正处于殷商王朝统治下,相比北方蛮戎的居无定所,逐水草而生,南边农耕文明要稳定富足的多。
这自然引起了北方蛮戎的觊觎。
公元前1150-前1100年间,西北方游牧民族与商朝政权发生了多次军事冲突,这些战争多发生于今陕西,山西北部。
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商武乙时代,周部落本为殷商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后在其首领-季历的带领下,“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商文丁四年,季历又由向东发展,歼灭了程,义渠等北方戎狄部落,最终完成北方的统一。
后来在商武乙末年,年事已高的季历,被召往殷都朝歌接受殷商的册封,成为“周西伯”,这意味着,从此以后,周族成了中原政权殷商在西北地区的名义总代理。
然而,这种不同氏族间的战争却充满着原始血腥的残酷味道。
据考古发掘研究表明:周族处置战俘,手段十分残忍,他们会砸开战俘的头颅,将其随意弃置,甚至在杀死战俘前,用钝器砸断四肢。
还有专家猜测,为了防止战俘逃跑,周族战士甚至会故意挑断战俘的脚筋,剁掉手指,致使其不能行动。
甲骨文“卯”字:指屠宰人牲,清空内脏,将其对半剖开挂起
那些艰难活下来的战俘,会被押送到聚集起来,集中分配给贵族,成为其私人财产。
他们被教会使用农耕器具,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若是有私自逃脱的行为,就会遭受毒打和惩罚。
有些被虐待致残疾的奴隶,还会被作为人牲,作为贵族的陪葬品,活埋或杀死在殉葬坑里。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殉葬制度,在商朝时期非常盛行,上层大贵族之间,仅为了彰显其强大的财富实力,就盲目的攀比殉葬者人数,这往往会导致更多的奴隶死亡。
上世纪80年代,位于洹北侯家庄西北冈的殷代王陵群,曾出土了大量人殉骸骨。其中仅在1001号大墓,考古学家就发现了数十个人殉坑,将这些骸骨统计计算之后,发现足有225人被殉葬。
研究表明,该王陵群曾遭受过多次盗墓破坏,按照推测,如果按照大墓的结构复原起来,那么殉葬奴隶的总数足有三四百人。这还只是其中一个大墓的殉葬人数,如果算上周边小墓的话,单这一个殷商王陵为殉葬而死去的奴隶高达两千人之多。
根据学者对于发掘现场的复原:当陵墓工程临近尾声时,奴隶们就被绑起双手,一队队牵进墓道,面向墓坑,并肩成排跪下,由刽子手从一头按顺序杀到另一头。
在奴隶死后,继续填坑埋土,直到覆盖全部尸体,再拉奴隶过来按同样的方式献祭。
殷商时期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
由此可见,当时周族这一套奴隶输送链条,血腥黑暗程度一点不比两千六百年后“黑三角贸易”弱。
而姜子牙便是这个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从“姜”这个姓氏来看,古“姜”字的象形图案,可以拆为“上羊下女”结构,古意为“带着羊角的女人”,甲骨文中“羌”与“姜”同意,只是男女之分。
据此学界普遍认为“姜”姓即指羌族的女性奴隶,而姜子牙作为周族民族融合的代表,实际上很有可能是西北羌人的后代。
其次在各种史料,文献记载中,曾十分隐晦的提到过姜太公出山前,是一名屠户,甚至是宰牛的屠户,但在商朝那样的落后农耕文明中,耕牛作为重要生产力岂能是随随便便宰杀的呢?
古人只有在隆重祭祀仪式上,才会烹牛宰羊,屠戮奴隶,进献给神明祖先,而作为频繁出现在祭祀活动上的人物,姜太公的真实身份,其实更有可能是主持各种祭祀活动的神职人员。
在出山辅佐周文王之前,姜子牙在都城朝歌做了几十年神官,生活平平淡淡安安稳稳。
时代的转折发生在公元前1080年前后,当时越来越多的奴隶无法接受残酷压迫,组织反抗奴隶主们的统治。
其中相当一大部分人纠集起来,不断的向东向南,向富足丰沃的地域隐匿逃亡,开辟新家,并寻求温和奴隶主的庇护。
这种情况前前后后持续了二十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引起了部分奴隶主的不满,但好在周族还能源源不断提供新的奴隶,所以矛盾也就一直在被压制着,没有进一步爆发。
公元前1060年,为了进一步缓解奴隶供需矛盾,在位商王帝辛颁布了一项新法令,要求逐步限制陪葬奴隶人数,最终废除人殉制度。
废除人殉,不尊祖训,帝辛因此受到舆论批评
这道政令颁布后,引起了许多传统贵族的不满,身为商朝祭祀的姜子牙被砸了铁饭碗,更是叫苦不迭。
要知道,殷商贵族们对于人殉的痴迷,对祭祀活动的依赖,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在殷商文化中,历代先王和祖先都将成为上天的神灵,献祭人牲是为了寻求先祖的庇佑,而护佑能力的大小,与献祭人牲数量的多少,是直接挂钩的。
现在突然要求限制殉葬人数,甚至废除人殉?殷商的大小奴隶主们估计都觉得帝辛的思路不太正常。
不过成千百万的奴隶们可不这么想,他们纷纷逃亡到商王帝辛直辖领地里,甘愿成为帝辛治下的奴隶。
这就引起了其他奴隶主的不满,他们当然不能直接要求商王帝辛废除法令,便强硬地要求进入帝辛的领地内,查找丢失的奴隶。
帝辛又怎么会同意这样的要求?面对那些前来讨说法的贵族,他动用酷刑和私罚去惩治,就连他的叔父比干前来劝谏,也被剜去心脏游街。
对于殷商末年这道奇特的法令,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做过仔细的研究,并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论断:废除人殉这招很有可能是妲己想出来的。
《牧誓》:牧野之战前诸候会于孟津誓师,武王上誓词
原因是在最早列举帝辛-纣王罪状的《尚书·牧誓》中,明确记录了纣王的四大罪状:
1. “惟妇言是用”,只是听从妇人(指纣王妻妲己)的话;
2. “昏弃厥肆祀,弗答”,轻蔑地抛弃了对祖先的祭祀而不闻不问;
3.“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抛弃先王的后裔,不任用同宗的长辈和兄弟(比干);
4.“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对四方八面的罪人逃犯十分崇敬、提拔、信任、任用,让他们当上大夫、卿士,使他们残暴虐待商朝贵族,在商国都城胡作非为。
如果大家仔细研究以上几条罪名,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罪名”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都是十分进步的举措。
第一条“惟妇言是用”,实际上无视了商朝历史上妇人地位受到尊崇的传统,比如妇好作为商朝君王武丁的妻子,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
第二条“昏弃厥肆祀,弗答”,实际上是打击了祭祀巫祝势力集团,削弱了以姜子牙为代表的宗教人员地位。
日本学者冈村秀典和宫本一夫认为祭祀礼仪是支撑商王朝王权的重要礼制,废弃人殉,对于贵族来说是绝不可能的,所以这也是纣王一大罪状。
后两条“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实际上是先进而前卫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措施,因此“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可能由此造成在权力斗争中总是失败的纣王庶长兄微子,箕子等投降周军,出卖情报。
总之,这些“罪状”的内容听上去就像周武王从“道义”出发,掩藏了自身政治利益诉求以及冰冷的权力算计,只为了与各位被抢夺奴隶的诸侯王们达成联盟。
就像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从来都不是因为海伦被诱拐,而是因为特洛伊物产丰富,贸易繁荣。
所以,真实历史中的纣王,更像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而不是厉行暴政者。
巫祝主持下的人殉制度
倒是这个祭祀神官姜子牙,为了维护奴隶主利益,保持自身阶级优越性,不断的鼓吹人殉合理性,甚至还主动投奔西周文王,让他举兵谋反。
可强大的中央王朝殷商,怎么能说没就没呢?
在史书记载中,殷商一共有十二代帝王,从一开始的兄终弟及,到后期的父死子继,一直处于奴隶制鼎盛时代,这个时期古代中国生产力发展非常迅速,社会秩序长期趋于稳定,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体系和军队。
同时,商朝还出现了青铜器锻造这种逆天的的工艺技术,直接提前演练了的铁器生产过程,为大规模农耕社会文明打下了基础。
另外商朝还形成了甲骨文和金文等成系统的文字符号,甚至出现了“商人”这一特殊经贸职业,足以说明当时殷商物产之丰饶,已经有人专门从事商品的交换与流通。
如此繁盛的殷商是怎样倒下的呢?姜子牙又是利用何种手段坑害奴隶的呢?岛组为什么要讲一个与当代时局毫不相干的姜子牙呢?
敬请期待下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