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类高考地理主观题答题秘籍
1意义类
一、设问形式
所谓地理意义,是指某事物所产生的地理方面的影响。意义实质上是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意义、积极影响、作用三者划等号。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以开放性为特征的地理意义类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其命题的基本形式是针对某一地理事物来设问,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在**方面的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的意义”等。
二、思维建模
在解答有关意义类的试题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而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
模板典例
地理要素 思维方向
地球自转意义
昼夜交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地球的形状
水循环意义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水资源更新、地球各圈层联系及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
对输出区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对输入区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社会进步等方面
我国地势特征意义
利于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陆,形成降水;使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江河在地势阶梯交界处产生巨大的水能。
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
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分水岭;半湿润区与湿润区分界线;
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分界线;冬季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北方旱作农业与南方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铁路建设的意义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有利于发挥铁路经济辐射的作用;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并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脱贫步伐,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大坝建设的意义 防洪、发电、供水、灌溉、旅游、航运、养殖等。
农业模式意义 生态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
2评价类
一、设问形式
评价类试题的设问中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关键词,常见问题有评价大型工程(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带来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优劣,评价工农业、城市区位。
二、思维建模
评价类试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对此类设问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去分析。
2、给出限定条件,比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分析这类设问时,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优势或者不足,然后对比分析要评价事物的优势或者不足。而“从**方面进行评价”注意评价时限定了条件,只能从某一方面进行分析。
模板典例
地理要素 思维方向
水利工程(水库)利弊评价
有利影响:防洪、发电、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的大小;调节库区气候能力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等生态效益表现
不利影响:
上游地区(库区)蓄水会淹没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对库区原有生态环境和疾病的影响等。
对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土壤自然肥力、海岸侵蚀状况、河口三角洲面积、生态破坏和渔业资源的影响等。河流航运条件 自然条件:地势落差和径流量大小、水位深浅、河道宽窄、结冰期长短等 人文条件:河流流经地区的经济水平、人口和城市密度、水运网络配套设施完善的程度等城市化影响
正面影响:对人口合理流动、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生产效率、科技文化发展、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与对外开放程度、城市与乡村交流及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等方面。
负面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地面下沉和环境污染等;
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等
农业生产条件 气候条件(光热水)、地形、土壤、水文、劳动力、交通、市场、科技等。
工业生产条件 能源资源条件、劳动力、交通、政策、市场、科技等
工业布局 经济效益(资源能源、交通、地价等)、生态效益(距离城市远近、与盛行风的相对位置关系、河流上下游位置等)
3判断类
一、设问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包括地理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属于什么。常见的判断类设问形式有:判断……的分布是否合理;指出……的类型等。例如,有的设问是“此时A城镇的风向是 ”,“四个地区中规模最大的是 ”,“图中所示的是 海区”等,分别属于对地理事物特点、形式和分布的判断。
二、思维建模
判断类试题主要有两类:
1、判断是什么、属于什么。
这类问题往往是自然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判定,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第一,基本的规律和原理,如判断图中高压控制地方的天气状况;第二,图中的信息(点、线、面、图例和文字等),如依据经纬度位置、海陆轮廓及相对位置关系等信息确定河流、山脉的名称、第三,基本的方法,如根据影响风的形成因素判断风向等。
2、判断怎么样、是否合理
这类试题往往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评价,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也是依据三个方面,即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社会效益方面,可以从衣食住行等影响人们的生活方面考虑,即是否有利于人们出行,能否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等;第二,经济效益方面,看是否符合这类生产活动的特性,是否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是否有利于增加利润等;第三,环境效益方面,这类生产活动对环境有什么污染,其和住宅区、河流、盛行风向的位置关系是否能避免这种污染等。
模板典例
地理要素 判断依据
河流流向 地形地势(河流由高处流向低处)、海陆状况(河流由陆地流向海洋)、河流流量的变化(湖泊或水库上游河流流量变化大)等
季节 光照图判读(如太阳直射点位置)、气候方面(如气压中心的变化)、河海方面(如河流汛期)、生物方面(如草木枯荣、开花结果)、农业方面(如作物播种、生长、成熟)、其他方面(如雪线升降、登山佳期、极地考察)
地形类型 等高线分布特征、板块位置、河流水系特征等
气候类型 气温和降水的数据、图表资料、某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指示作用和典型动物的指示作用
城市功能区 地租高低、与市中心的相对位置、交通状况、产业结构
工业区位是否合理 影响工业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指向)、环境因素(污染类工业区位是否合理)、工业区和生活区距离是否适当、工业区和生活区是否设置卫生防护带、占用农田情况等。
农业区位是否合理
低价和单位面积产值、农业生产特征(需水量、对运输需求的迫切性)、地形起伏状况等
国家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轮廓、典型地形、典型河流、邻国、临海洋等
4描述类
一、设问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
二、思维建模
要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必须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该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具体答题思路是:首先要对题目涉及区域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明确区域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特征分析;在描述时要注意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并且做到简洁、准确地描述。
模板典例
地理要素 描述角度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地势、土壤、气候、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
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山脊、山谷或河谷)、平原(冲积扇、三角洲)、丘陵、盆地;地形具体特点及地形区的分布状况;地势——海拔高低、地形倾斜方向、走势、地势起伏状况、
区域极值(地势最高值、最低值)
地表环境特征 气候——水(湿、干)热(热、冷)特征、植被、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荒地、未利用土地)、河流发育程度等。
气候特征 气温(气温高低、日较差、年较差大小)、光照、降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分配特点、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大小)、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
水文特征 年径流总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水能蕴藏量
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水系形态、河床与河道特征、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省区及地形区。
工业生产特征 地域分布; 发达程度; 主要部门及主要工业生产结构; 技术水平。
等值线特征 等值线数值高低、数值递变方向;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闭合等值线和极值。分布特征 资源分布、自然灾害分布、工农业分布、某自然要素的分布等。
5过程类
一、设问形式
过程即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地理新课程强调“过程”目标。高考中过程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描述……的过程”,“描述……的变化过程”,“简述……的成因”等。另一方面,高考的每道大题的问题之间几乎都体现了探究地理事物的过程,这类设问形式灵活性较大。
二、思维建模
要在头脑中准确的回现整个地理事物形成或变化的环节、阶段、过程、建立逻辑联系,并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述出来。一般变化可分为两类:空间上的变化和时间上的变化。具体的答题思路为:首先认清地理事物,判断起点到终点经过哪些重要核心环节,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次序逐一描述出来。
一道大题中各个小题之间过程性,应注意题目探究的核心问题(往往是最后一小题),前几题多为探究的过程(探究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或步骤),所以最后一题作答时多注意与上几题或题目信息的联系。
模板典例
地理要素 思维方向
地质地貌 内外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地壳物质循环
热力环流 先判断地面状况的性质,结合特点的时间判断其冷热状况,
再从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水循环 把握蒸发→降水→水汽输送→下渗、径流等过程
天气系统过境过程 把握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台风等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差异。
如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风力增大,往往出现雨雪天气。
洋流 受盛行风、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大洋尺度的环流。
河口三角洲的生消 受流水沉积、含沙量、海水顶托、海水侵蚀等因素的影响,
人类的修建水库、砍伐上游植被等活动也影响着河口三角洲的生消。
沙尘暴 从风力侵蚀到风力搬运。
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过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出生率:高→降低→低
死亡率:高→降低→低
城市化及进程 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城市数量增加,区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转变。
交通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古代:河流地位的变化影响沿河聚落的兴衰。
现代:铁路、港口、公路等的兴建也改变着聚落的空间格局。
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6分析类
一、设问形式
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学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命题形式上,常常以区域图作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二、思维建模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1、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2、明确分析的原因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
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模板典例
地理要素 比较要素
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天气和气候、地势高低与坡向等
等温线走向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和地面状况等
降水 海陆位置、天气气候、天气系统、地形、洋流、植被和水文、人类活动
盐场形成 地理位置、海岸地形及特征、天气和气候特征等
水力资源 河流流量、地形落差
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 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坡度大、土质疏松等
地貌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或内外力共同影响
农业单产、品质 水热条件、光照条件、土壤、灌溉、科技水平
7措施类
一、设问形式
措施类试题的设问中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问题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
二、思维建模
在解答措施类试题时,要把握两点:
1、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解题时有两个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模板典例
问题表现 措施
外流湖缩小 中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湖;合理利用水资源
旱灾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在干旱多发地区,选种耐旱的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水土流失 压缩种植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能源问题 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如能源的调配、开发新能源;节约利用、提高生产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等。
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发达国家要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重工业区衰落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整治环境;发展科技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城市工业的外迁(最小风频上风向、河流下游);
建设绿地;控制交通污染;河流整治等
缺水问题 节水意识,提高农业灌溉技术,工业中水循环利用;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合理利用地下水等。
8比较类
一、设问形式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高考题中比较类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不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
二、思维建模
比较类问题的四步审题是关键:
第一步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
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都找,或者要求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
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及特征,此步骤可避免跑题;
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是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此步骤可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
另外要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根据分值定要点,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一般来说,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
比较类设问一般有两类:
1、名词比较类。
其基本思维模式是:首先搞清名词的含义,包括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内容进行分析、对比。
2、区域特征比较类
其基本思维模式是:先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对分析内容有选择性地列举比较。这类试题重在分析,次在比较。所以,区域的综合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的综合分析主要从自然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
模板典例
地理要素 比较要素
地表环境特征 气候(气候类型、湿、热、冷、干)、地形、植被状况、土地利用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
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状况,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和主要地形区等。
等值线特征 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
区域特征 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空间分布特征 资源能源的分布差异、自然灾害的分布差异、环境问题的分布差异、工农业的分布差异等
9区位类
一、设问形式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该事物的位置;二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高考中区位考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分析……的条件”“分析甲、乙两地区……区位优势的共同点”“比较……的区位条件”“评价……的区位条件”等。
二、思维建模
要准确分析地理事物的区位条件必须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该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具体答题思路是:首先要对题目涉及区域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明确区域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特征分析;在描述时要注意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并且做到简洁、准确地描述。
在解答区域类试题时,要把握两点:
1、要清楚某类地理事物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如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等等,再结合某地的具体情况分别归类分析。
2、解题时有两个注意:一是区位因素一般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一般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植被、土壤、资源等方面来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原料等方面来分析;二是影响某事物的区位因素有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答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要求,按规定作答。
模板典例
地理要素 思维方向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①气候:气候类型、光照、热量、降水、降水及配合情况
②地形:平原、山地、丘陵等所占比重,海拔高度、坡度等。
③土壤:土壤类型、肥沃程度、盐碱性、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等;
④水源:河湖密度、水量、季节变化、旱涝等。
⑤生物资源:种类、分布、数量
(2)社会经济条件
①市场:市场距离、市场需求量、消费习惯和水平;
②交通:海陆空运输条件对商品农业影响;
③政策:价格的调节、政策性补贴、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④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
⑤农业技术: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机械水平;
⑥工业基础
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
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4)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如考虑风向、河流上下游等。
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地形;②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③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
(2)社会经济因素:
①自然资源; ②交通; ③政治、军事、宗教; ④科技和旅游
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 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自然因素:①地形;②地质;③气候;④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社会经济因素:①合理布局交通网;②经济;③资金;④人口分布;
⑤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⑥政治、社会。
(3)科技
港口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①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河港:沿河,水深、流缓、河宽——提供淡水和空间。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浪的港湾;
②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2)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①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是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口)】
②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③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口。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交通最优);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市场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