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大波那墓葬

大波那墓葬

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时代墓葬。位于云南省祥云县大波那村。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当公元前 4世纪前后。1961 年发现,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清理。墓为土坑竖穴,有木椁。木椁呈长方形,用长约 5 米的巨木叠架而成,内长 3.75 米,宽 1.1 米,高1.85 米。椁外用排列密集的木桩加固,并敷有一层厚约 5 厘米的白膏泥。椁内放置铜棺及随葬品。铜棺长 2 米,宽 0.62 米,侧壁高 0.45 米,顶高 0.64 米,脚高 0.11 米。顶作人字形屋脊状,棺身为长方体,由 7 块铜板组成,用插销扣合,可以拆卸。顶部及四壁铸出人字形带纹、云雷纹及虎、豹、猪、鹿、马、鹰、水禽等图像,颇为精细。随葬品有青铜器、锡器、陶器等。青铜工具有长方形和桃形的锄、锛、靴形斧及纺织工具,兵器有矛、剑、钺等,生活用具有尊、杯、勺、豆、釜、匕、箸、杖等,乐器有鼓(见铜鼓)、葫芦笙、钟等,此外还有干栏式屋宇(见干栏式建筑)、牛、马、羊、猪、犬、鸡等各种模型。陶器多残碎,完整器仅知釜一种。锡制品为手镯。除铜棺和钟、杯较为精致外,其他器物的造型和纹饰都显得粗糙,从各类铜器的化学分析看,合金比例尚不够稳定,表明治炼技术尚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但屋宇、家畜模型及农具的出现,说明当时已属定居的农业社会。

(孙太初)

文字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扩展:

云南祥云县大波那墓地

发布时间:2015-01-09    来源:中国考古网

  大波那墓地位于云南祥云县刘厂镇大波那村东,于1961年发现,并于1964、1977、2008年进行过三次抢救性清理,出土了棺、鼓、编钟等极为重要的铜器,墓葬规格在云南战国至西汉时期属大型墓葬,应为洱海区域内一个等级较高的墓地。2014年7~11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祥云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其进行主动发掘。此次发掘采用大量数字化技术,为后期墓地的研究保护、展示利用奠定基础。
  大波那墓地分为相距1.2公里的东、西两区。西区在1964年清理时曾出土铜棺,此次发掘面积约150平方米。发掘区的文化堆积可分为5层,第1、2层为近现代层,第3层为明、清层,第4、5层为早期文化层,大部分遗迹在第5层下开口。西区普遍分布有早期文化堆积,并且发现有房屋、柱洞、灰坑、灰沟等遗迹。部分柱洞排列整齐,推测原房屋应为干栏式建筑,这与干栏式房屋造型的铜棺及出土的房屋模型相吻合。西区出土遗物除较多陶片外,还有砺石、石斧、石垫、铜镞、红砂石范残片等。

西区遗址

  东区分为南、北两个墓地。本次发掘区为北部墓地,发掘面积800余平方米,清理墓葬25座。长度大于6米、宽度大于2.5米的大型墓葬有6座,其余为中小型墓葬。墓葬开口层位基本相同。

东区墓葬

  发掘出土遗物共计280余件(套),分为铜、铁、锡、陶、石、木器等。铜器可分为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其中生活用具数量最多,工具主要为锄类;兵器包括剑、矛、斧、钺、镦、镞等;生产工具有削和卷经杆、梭口刀;装饰品有镯、环、杖头饰等。锡器一套四件,略残,外饰精细纹饰。铁器数量较少,仅见几件残器。木器中有一件弓及一件铜斧的木柄保存较好。

M12

M12出土铜杖首

M12出土铜锄

M12出土铜钺

M4出土木柄铜斧

  陶器是本次发掘出土最多的器物。根据陶质、陶色可分为夹砂灰褐、红褐、灰黑、黑灰陶。陶器上的纹饰较少,有少量的细密线纹和划纹,少数罐底饰有叶脉纹。陶器均为手制,烧制火候低,大部分陶器质地疏松,无法修复。陶罐的种类较多,根据器形可分为双耳、单耳、无耳罐,其中双耳和单耳罐数量较少,无耳的侈口内折沿深腹罐数量较多。此外还有陶杯、匜、盘和纺轮等。

M24出土陶罐

  此次发掘发现的6座长度大于6米、宽度大于2.5米的大型墓葬,均为高规格墓葬。此次发掘发现的木质棺椁墓中多人二次合葬,这在云南是首次发现。西区居住遗址的发现是本次发掘的一个重要收获。在该区发现的干栏式建筑房址证明居住在此地的人与铜棺的主人应为同一族人。出土的两件铜钺上有与铜棺上的鹰纹相似的纹饰,证明两个墓地联系紧密。根据遗迹、遗物等初步推断,遗址与墓葬的年代大致为战国至西汉时期。

M20棺内人骨和随葬器物

  大波那墓地是目前发现的滇西地区为数不多的高规格墓地,其中出土的很多遗物与周边石棺墓出土的遗物相似,葬式也多为多人二次合葬,只是葬具存在差异。此地为“昆明”的主要活动区域,本次发掘为研究云南洱海区域青铜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