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的时间已经快要结束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已经开始张罗年底的自我犒劳,亦或是为新年的欢聚准备了呢?不管怎么说,对于像我们三易生活这样的科技媒体来说,现在自然是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年终总结时刻。因此,虽然2019年12月的新品发布节奏尚未结束,接下来我们还会有好几款5G新品的评测即将献上,但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决定按时开启年终的总结专题,与大家一起来回顾过往这一年里那些值得关注的产品、技术,以及市场动向。话不多说,今天就是我们年终专题的第一篇内容。不过不同于往年上来就给大家回顾技术进步并展望未来的做法,今年我们会从一些更为“古早味”的市场参与者入手,与大家一起来盘点下那些至今仍未消失的消费电子产品“古董”们。
众所周知,随着智能手机和轻薄电脑这些年的走红,以及能提供轻便和抗震特性的大容量存储空间的闪存技术快速发展,其不仅已经形成了从最低端的QLC到最高端的NVM(非易失性记忆体)的完整阵容,更是在PC市场中彻底剿灭了软盘,压制了光盘,就连“容价比”已经很高的机械硬盘,也都被打得节节败退,眼看就到了生死关头。但是有一种存储介质,它比闪存、甚至比机械硬盘诞生得还要更早,但却至今依然混得风生水起,甚至就在2019年还迎来了一波复苏,这就是磁带。说到磁带,相信本文的大多数读者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印象,都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随身听、复读机里所使用的音频磁带。这其实没什么毛病,因为音频磁带其实能存储的并不只有音频信息,它实际上本来就可以用于存储电脑所需的二进制文件。早在1982年,美国最流行的个人电脑Commodore 64,就是用外接磁带驱动器来安装程序的。有意思的是,由于磁带不像硬盘、闪存那样可以精准地定位文件的位置,因此从磁带上读取数据时,每次都需要读完“一整盘”,然后才能在内存中操作数据。很显然,超长的“读盘时间”意味着磁带的即时读写性能几乎在所有的现代存储介质中垫底。那么它的优势又体现在怎么地方呢?简单来说,就是容量超超超大、寿命超超超长,而且价格还便宜得惊人!有多便宜呢?举两个例子,容量高达9TB的冷备份专用磁带目前在海外市场的售价仅需57.77美元,也就是400元人民币出头,而由IBM出品技术更先进的12TB磁带国内版本报价也仅为1800元左右。而且这些磁带本身都自带数据压缩技术,比如9TB的磁带实际的“可用空间”就高达22.5TB,而12TB磁带更是可以容纳30TB的海量数据。除此之外,所有的这些现代化的磁带还都被设计了极长的使用寿命,它们能够保证至少使用30年都不会损坏,这相当于买一盘磁带,就能应对好几代电脑的备份所需了。话说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有的朋友心动了呢?先别急着下手购买。要知道,首先这些超大容量、超长寿命、超低价格的存储磁带是需要搭配专用的读写设备的,磁带虽然便宜,可磁带机就不一定便宜了;其次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那样,磁带是几乎没有“寻道时间”的概念,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想把备份的数据读取出来,它的速度大概只有常规硬盘的十分之一左右,比SSD更是慢了不知道多少倍——看来,容量、价格、寿命以及性能,到底还是不能真正完美呢。
说到磁带,可能大多数消费者都还是会觉得有种“历史感”,但说到液晶,大部分人却并不会觉得过时。但实际上,液晶的诞生只不过比磁带晚了5年而已。这个早在1968年就出现的显示技术,直到2019年才终于算是显露出了一点“退隐”的意思。相比于被公认为次时代的OLED显示技术,液晶的缺点其实相当之多。比如说它的对比度很低,即便是全黑的画面也会因为有背光的存在而发白;比如说液晶的响应时间会受温度影响,在冬天的室外环境下可能会导致显示出现明显的拖影;又比如说液晶的整体能耗比OLED高得多,这显然会影响随身小型设备的续航;除此之外,液晶模组还比OLED要厚重不少,这不仅意味着它会无端增加设备的体型和重量,而且也导致配备液晶屏幕的手机至今不能使用屏下指纹等等。除了性能低下之外,在利润率最高的顶级工业和专业显示设备上,液晶还有一个最致命的缺点就是其过高的成本,请注意我们说的并不是普通电视机和智能手机上的液晶面板成本,而是指的在“能做到和最强最贵的OLED效果一样好”这个前提下,当前已知的顶级液晶面板已经贵到了根本卖不动的程度。正因为如此,手中握有全球最高端液晶技术(双层α-IPS)的松下才不得不承认,做顶级液晶还不如给电动车生产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电池组挣钱,进而预计在2020年关停旗下的液晶工厂,改建成电池工厂。表面上看,这是技术屈服于市场的悲剧。但对比隔壁发展得如火如荼的OLED技术便不难发现,当液晶技术需要发展到几十万元一块面板(而且只有32英寸)才能对抗OLED的显示效果时,这本身其实就已经宣示着液晶技术走到了末路。当然,与磁带因为便宜和寿命超长所以在企业级市场依然活得有滋有味一样,极低端的液晶面板因为确实便宜,短期内也不会彻底从消费市场中消失。莫说是5G时代,即便到了6G手机的未来,可能我们已然会在一些入门级产品上看到这个已经有了五十多年历史的显示技术吧!
磁带诞生于1963年,液晶诞生于1968年,但它们与诞生于1937年的动圈式耳机相比,都只能说还是个“弟弟”。事实上,自德国拜雅在82年前发布首款动圈换能器产品DT48之后,人类才有了“耳机”这一概念。而与已经只能偏安一隅的磁带和液晶屏相比,动圈式耳机如今虽然已经不再是耳机技术的独一份,但也丝毫没有显露出技术上的疲态。为什么动圈式耳机技术如此长寿且生机勃勃?不得不说,这一“电子古董”的成功时至今日都非常具备参考意义。首先相比于生态较为封闭、被少数企业把持的平衡电枢(俗称动铁)和静电单元发声技术,动圈简单的原理意味着它能吸引更多的厂商参与开发生态并提供技术改进。譬如说,JVC的微动圈技术解决了动圈耳机体积做不小的难题,索尼的生物振膜和液晶振膜技术直接让动圈耳机的解析力提升了两个等级,铁三角的推挽式结构和松下的同轴单元技术让动圈耳机也能做到“多分频”,而近年来拜雅自己的特斯拉磁路技术,更是将动圈换能器的基本性能再创新高。相比之下,动铁耳机唯楼氏马首是瞻,静电耳机至今没有解决必须高电压工作的难题——这些都是相对封闭的生态所带来的恶果。其次,我们前面讲到磁带的苟活是因为它的性能太过于“偏科”,液晶的没落源自其在高端市场上的技术乏力。但相比之下,动圈耳机82年来的发展,早已使得它深入人心且在高中低端上产品分布广泛。从街边20元一个的地摊货色,到录音室里价值不菲的发烧旗舰,动圈技术最大的优势便体现在它能够满足几乎所有消费者的需求。这既意味着它能够有足够低的价格来保证生存,更意味着它依然有着不断进步的最先端技术以延续行业生命力。
说实在的,作为一家长期给大家介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科技媒体,即便是我们三易生活的小编在撰写今天这篇文章时,也被所搜集到的这些“古董”资料给好好震惊了一下。但相比于磁带的顽强求生与液晶的没落,最令我们有所感触的,还是“古老”的耳机技术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所展现出的生存智慧。当然客观的来说,就像当今大红大紫的个人电脑、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也注定会有消亡之时一样,在高速发展的科技产业中,没有任何一种技术和产品是长久不灭的。试想一下,或许未来的消费者也会拾起我们今天认为最新潮的拍照手机,无线耳机或是“高性能”的电脑,然后饶有兴趣的发出他们那个时代的感叹词。但问题就出现了,相比于磁带、液晶和动圈式耳机,我们现在这个世代,又有什么是值得后人去铭记和继续使用的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长久领先的5G体验,才是骁龙865的实力所在。
国内与海外市场的差异,会是Uber加码“微出行”的原因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