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我与诸君侃拜年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坔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这是清代孔尚任的诗句。是啊,除夕换桃符,春节拜新年,从昨日正月初一开始一直到元宵佳节,按我们家乡的习俗都是要拜新年的,都是拜新年的好日子。不过,有心拜年,十五不晚,不出正月,就还是年。新年伊始,是新的希望,自然是要祝福也应该祝福的。正月里祝福就是拜年,就是拜希望;拜年祝福,其实也是希望。于是,大家都祝福,都互祝、互拜;拜大年,祝健康、祝快乐、祝吉祥、祝好运连连、兴旺发达,其乐融融。这,便是过年!
过年拜新年,大家互相讨个吉祥,这更是国人的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是国人一年里最重要的社交礼仪。明朝陆容的《菽园杂记》记载:“京师元旦日,上至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的确,无论人与人之间有多大的恩怨,在拜年的欢笑中,都可以暂时搁置;无论有多少隔阂,在拜年的酒水中,都会烟消云散。由此可见,拜年,在我们国人的心中是十分看重的。一般正月初一早上,先在家中拜长辈,再家庭成员互拜,然后左邻右舍、街坊作串门式的拜访,多为抱拳言"恭禧"。传统的拜年抱拳手势自古男女有别。标准的男子作揖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这和中国自古“男左女右”的传统一脉相承。如果手势做错了,意思就有很大的差别。到了正月初二,女婿就要去拜岳父母的年了,走亲访友拜年的大幕也就进一步拉开了。
记得小时候过年,我跟在父亲后面到庄上的各家各户串门式拜年回来后,便搬张小凳坐到母亲跟前,听她唱家乡小调《两个女婿来拜年》。那歌词有几句是这样的:有钱的女婿圆桌上坐啊,白白的馒头端上来呀,杨柳叶子青呀嗨,出劲吃呀绷家喂,有得添呀松家喂,哎呀哎嗨哟有得添哟;没钱的女婿小桌上坐啊,黑黑的馒头端上来呀,杨柳叶子青呀嗨,慢慢吃呀绷家喂,没得添呀松家喂,哎呀哎嗨哟没得添哟......这歌词说的是一个势利的丈母娘嫌贫爱富。那时候,我父母给我定了一个娃娃亲,到了正月初二,父亲就让我去拜“岳父母“的年,我拎不动拜年的茶食(三包桃酥,三包金枣),父亲就拎着送我到“岳父母”家的后门口,然后让我叫门进去。人家都笑我是小毛脚女婿。我在“岳父母”家很在意“丈母娘”对我的态度,看她是不是嫌贫爱富。等到我高中毕业,我觉得那女孩并不是我理想中的那一位,于是我去拜年,便偷偷将那家乡人叫“口谕”的定亲帖子塞进了茶食包,这娃娃亲就此便让我给解除了,我挨了父亲的打,并从此好几年再没了可去的岳父母家拜年。
今年过大年,也就是昨天我呆在家里,整个一上午几乎就是忙着给来拜年的成年男子递香烟,给妇女儿童递糖果;然后到中午吃饭时就是和除夕夜一样放鞭炮,算是辞旧迎新,仅此而已。我觉得我也应该去庄上串门走走,应该作个回访式拜年,于是便拉着从省城回老家过年的孙子和外孙女一道去体验一下这古来已有的乡俗。跑了几户人家,孙子便不愿再走了。他说,这样的拜年真没意思,像是去讨人家糖果似的,让人别扭,而且自己对这些拜年的对象全不认识。上初中的外孙女则劝他道,正因为不认识,所以就有必要认识,我们的根在这儿,老祖宗在这儿,我们应借此拜年向这里的父老乡亲打个招呼,这便是我们拜年的意义。我肯定了外孙女的观点,认为她讲得好,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孙子的说法,我告诉孙子不想接受人家的糖果,可以不要,但谢绝要有礼貌,要让乡亲们觉得毕竟是大城市的孩子,就是文明有礼懂规矩。这样,孙子终于坚持跟我和外孙女一道对全庄河北的各家几乎都进行了礼节性的拜访,并从中领会到了串门拜年的真正意义。
清代有诗云:未语遇人先半笑,新年唯道百般宜。这句诗说的其实就是拜年的情景。如果我们仅将拜年看成是道一声新年好,那便缺失了过年的仪式感,便失去了对我们民族的民俗文化拥有的最后一点把握。所以,我们过年无论是走亲访友或是左邻右舍串门式的拜年,或是与时俱进的用手机微信、视频拜年,都是对传统民俗的一种传承;我们的这种拜年就是维系我们民族根系的美好愿景!
有你需要的内容
洗澡
李老师邀你聊语文
归来/打油诗四首
长情贯微,与君碰心;杏园秋雨,期盼几许!作者杏园秋雨(原名,李长贯),挂鞭归去来兮杏园翁,好吟喜文,著有长篇小说《杏雨烛泪》,常以涂鸦知会,欢迎关注、鼓励与赐稿(来稿可附百字内简介和生活小照一张)! QQ邮箱:3987465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