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来临之后,谁将因此第一个被炒鱿鱼
在主机游戏《底特律:变人》中介绍了这样一个背景:2038年的美国底特律生产出大量仿生人,虽然本意只是让他们协助劳动和技术作业,但是随着仿生人功能的不断升级,终于取代了众多人类工作者,造成失业率上升,由此,人类与仿生人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
而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发展神速的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挑战着现有社会体系。于昨日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网易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磊就“威胁”道,“如果你所在的行业领域不重视互联网的话,就有可能会被取代,尤其这两年人工智能的发展,语言翻译这个问题,应该两到三年内就会很快被计算机的翻译系统取代掉,而两到三年无人驾驶汽车也会很快取代很多人”。
现场的同声翻译和负责接送这些大佬的司机还没来得及发飙,就在隔壁,搜狗公司CEO王小川、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扬、搜狗公司智能语音事业部总经理王砚峰和著名主持人邱浩,联合发布了搜狗与新华社合作开发的全球第一个“AI合成主播”。一时之间,主播、翻译、司机都成了人工智能潮流下的“高危职业”,但到底哪一种更容易被取代呢?
取代主播? 还差点感情
今日亮相乌镇的“AI合成主播”,据介绍用上了人脸关键点检测、人脸特征提取、人脸重构、唇语识别、情感迁移等多项前沿技术,能通过提取真人主播新闻播报视频中的声音、唇形、表情动作等特征,并通过多模态信息进行联合建模训练,生成与真人无异的AI分身模型。据悉,这项技术“首次做到逼真的模拟人类说话时的声音、嘴唇动作和表情,并且将三者自然匹配”。
要说起“像人一样”的AI,就不得不提到世界第一个Virtual YouTuber“绊爱”,以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前者以3D模型姿态活跃与屏幕上,已经能做到同步内容给出相应的表情和语气,但是因为反应总是过度夸张,所以常常被网友调侃“人工智障”。后者是存在于现实中的类人机器人,也是各种西方热门电视节目中的常客,时常语出惊人,但每次展示表情时总是不够自然,常被评价“诡异”。
提到表情和声音的自然,有意思的是,在钟情养成的日本,索尼音乐娱乐在今年10月正式推出了可以为AI角色构建性格与人格实现自由对话的系统,其目的是让人工智能变得更有感情更有欲望,使得其在情感方面更加接近于人类。据官方介绍,这套AI情感养成系统将模拟人类的欲望、感情、记忆、分析等行为,将感情、经验作为记忆进行累计、分析、利用,建设AI自己的个性和人格,实现栩栩如生的高自由度对话。但目前这一系统还为正式公开,因此具体表现到底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再让我们回到“AI合成主播”上来,TA或许能在未来代替广播员的位置用来宣读新闻稿件,但也可能仅止步于此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AI合成主播”中不仅有中文版本,更有肩负“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使命的英文版本——总感觉译员们今后的生计更艰难了。
取代译员? 还差点意思
其实早在今年九月,翻译员群体就因为科大讯飞事件爆发过一次不满。有网友“Bell Wang”在知乎上爆料称,科大讯飞有“用人类翻译的内容冒充AI同传”的嫌疑,引爆众多网友的激烈讨论。事后科大讯飞方面回应称,当时“科大讯飞应主办方要求仅提供语音识别技术,直接转写译员翻译结果并在会场大屏呈现,同时合成语音供线上直播用户理解”,也就是说,在重要且复杂的环境中,科大讯飞还是颇有自知之明地没有让AI单独上。
小说《盗墓笔记》中就有一段文字,说的是一群人看到一行英文不明所以,叫来队里唯一的大学生来,但他也不认识这些单词,于是周边几个人怂恿他,把每个字母翻译翻译,说不定就能猜出个大概来呢?虽然小说中有不少夸张的成分,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认为,只要把单词认识了翻译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嘛。
而事实是,即便已经收录了千万本词典,人工智能翻译软件在实际应用中依然难以实现理想的状态。这一方面是因为站在传播学的角度来说,翻译本身就是一件极易产生“噪音”,干扰传播信息准确传达的因素。而在“科大讯飞”事件中,爆料者“Bell Wang”就指出,当被翻译者出现较为严重的口音问题(感人的日式英语发音)时,翻译软件就会频频出错。
另一方面,语言这种规范基本靠“约定俗成”的产物,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经历长时间和大体量地培训,而这种培训应当是立足在生活中的,可是AI翻译软件的培训则多在实验室,借助“口语化的书面文字”不断学习。所以当人工智能遇上一词多义、一语双关、一句俚语时,往往会闹出十分“感人”的笑话。
考虑到以上种种因素,当下的AI翻译软件与人类译员之间的关系,或许正如“Bell Wang”所说,“也许有一天AI真的能做到理解自然语言,也许有一天我们这个职业会失业,但绝不是现在”。
取代司机? 还差点经验
再来说说自动驾驶技术取代司机这档事。马斯克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非常自信地表示,特斯拉将在2019年实现全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而在北京海淀公园内,已经上线了配备百度自动驾驶技术的无人巴士,可供市民游览观光时乘坐。这几年,无数的车企、互联网科技企业,都在自动驾驶汽车上争先恐后地下注,包括中美等国政府也先后开放测试道路,以供相关技术实践。
要说司机界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当职业赛车手了,早在2015年,奥迪RS7自动驾驶汽车就已经完成封闭赛道的挑战,2.5英里的塞到用时仅花2分1秒01,这一成绩甚至比职业赛车手单圈时间还要快。照此看来,人工智能的驾驶技术早在几年前就应该已经远远超越了大多数人类司机。
然而现实是,当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坐上搭载了自家技术的无人车时,依然还得在驾驶位上安排一位真人司机。而在海外已经上路了的无人车,也都曾经陆续发生了大大小小的车祸。其中在“全球第一起自动驾驶致人死亡”的事故中,Uber无人车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撞上一位横穿马路的行人,引发了“自动驾驶真的安全吗”这样的探讨。
Uber无人车的事故其实暴露了整个人工智能的缺陷,编程构成的系统意味着运营时的循规蹈矩,即便再智能的AI,也不会想着打破既有的规则。这点运用在交通工具上虽然听起来是件好事,但在实际操作中,假设我们遇上了其他人别车、抢道、横穿马路等等情况,以目前各大车企、互联网科技企业宣告的成果来看,人工智能尚无法如常人一般迅速给出判断。这也就意味着,虽然技术上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具体到全面落地走进我们的生活,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以及企业和政府做出更多的努力。
所以综合以上的种种技术发展与实际情况来看,最有可能被替代的或许就是那些“负责念稿子”的人,至于说译员也好司机也罢,想要真正淘汰这些岗位上活生生的人,还需要程序员、工程师,以及未来的创造者们,继续努力才行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听说钉钉要出车载版本了,你们想用吗?
What?开车都要回钉钉消息!
如今最流行的手机拍照技术,五年前却被骂作败笔
如今备受好评的像素合成功能,其实早在五年前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