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弄堂里的游戏

弄堂游戏

曾是上海石库门里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时过境迁

今天它虽然离我们远去

但是却为几代上海人留下

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这些弄堂游戏体现了

浓浓的上海市井生活

生动地反映

“上海风情”的重彩场景

李守白 重彩画《幽巷》2007年

李守白 重彩画《过街楼下四角大战》2020年

滚铁圈

流行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手捏顶头是'U'字形的铁丝

推着铁环不断向前跑

有的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

滚动时叮当作响

艺术家李守白创作过不少
关于童年游戏的画作
夸张幽默的人物造型
令人印象深刻

《滚铁圈》呈现了

一位调皮可爱的男生

正大汗淋漓地追跑着铁圈

身后仿佛传来一声

小赤佬,帮吾回来

快点去咖面汏浴

李守白 重彩画《滚铁圈》2008年

在【元气满满的哥哥】节目中

“哥哥们”上演游戏竞技

杨洋滚铁环一学就会

网友评论说

像极了脚踩风火轮的小哪吒

打弹珠

打弹珠是男孩们最常玩的游戏之一

几乎每个男孩的口袋里

都装着几颗花花绿绿的玻璃弹

侬伐要小看这些弹子

里面可是藏有很多“花头”

比如外表透明中间有三彩花纹的

称之为“三花弹”

而中间是五彩花纹的

就是“五花弹”

这些都是弹子里的上品

当时价格也贵

一般不舍得轻易拿出来玩

其次是单色的弹子

再往下是白色的弹子

这种都是“大路货”

品质最差的就是乳白色的弹子

上海小囡称这种为“野乌弹”

塌鼻涕额小赤佬

眼乌珠爆出

撅起屁股

一门心思打弹珠

勤劳的蚂蚁都来凑热闹

幽默风趣惹人爱

李守白 重彩画《打弹子》2008年

跳橡皮筋

据说一开始起源于明末清初

当时是一种民间杂技

后来渐渐被人们推广

在清朝皇室

跳皮筋是后宫妃子们的

主要的娱乐项目之一

对于上海而言

橡皮筋游戏流行于

20世纪50至80年代

那时沪上多是一些石库门房子

小小的弄堂便成为

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海洋

皮筋大约长三米

弹性十足

两边的小朋友牵直皮筋固定后

其他人轮流跳

按规定动作

完成者为胜

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

就换另一人跳

跳皮筋的童谣也不少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跳橡皮筋之歌

小皮球,小小来

落地开花二十一

二五六,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

又比如

马兰花,马兰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

勤劳的人儿在说话

请你马上就开花

每首童谣都配专门的花式跳法

如今回忆起来

实在扎劲

后来跳皮筋的花样越来越复杂

特别是集体跳的形式和图案

从跳直线发展到

跳两三根皮筋

组成的形式有

三角形、四方形、五角形

多边形、八字形、波浪形等

侬看现在的小孩

因为过早接触电子产品

近视率比较高

以前的孩子作业比较少

弄堂里厢邻里关系也很融洽

放学后就相约玩起弄堂游戏

踢毽子

毽子要踢得好

脚法很重要

然而毽子本身的制作也有讲究

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那时的孩子们动手制作能力比较强

他们会用鸡毛制作毽子

记得逢年过节

家里一般都要杀鸡的

小孩子们就眼巴巴地等在旁边

等大人杀完鸡之后去拔鸡毛

鸡毛也有讲究

最好挑选公鸡屁股处的羽毛

因为这里的羽毛比较长

毛色漂亮,质感比较硬

有的孩子家里不杀鸡

又想要一只漂亮的毽子

他们会机灵的跑到小菜场

卖活杀鸡的摊位

嘴巴甜一点

态度好一点

阿姨爷叔看到个小囡嘎可爱

总会给些鸡毛的

丢沙包

丢沙包由来已久

最早将溯源于远古时代

人类的祖先就会用

石头等硬物击打猎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进步

作为游戏当然不能用石块等利器

于是人们使用沙包代替

中国最早的球类运动是手球类

而丢沙包可能就是

这种早期球类运动

丢沙包的技巧在于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练就腾挪躲闪的功夫

现在需要什么玩具

网上买方便又快捷

不过儿时很多玩具

都是长辈亲手制作的

外观十分纯朴

记得我小时候

外婆也为我做过沙包

布料也是外婆家那些

零零碎碎的花布

一针一线充满了爱意

将花布裁成一块块豆腐干大小

里面装点大米或者豆类

拍起来沙沙作响

可以玩丢沙包

踢沙包、顶沙包的游戏

弄堂游戏欢乐多

其实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游戏

比如打陀螺 斗鸡 拍香烟纸

造房子 写王字 老鹰捉小鸡等

为了保留这些传统游戏

部分弄堂游戏被列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将其融入现代生活

让现在的小朋友感受

当年弄堂里小朋友的趣味生活

也让20世纪50至80年代的大朋友们

回味小时候的经典游戏

让市民们在健身娱乐的同时

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谱写出弄堂深处有温度的故事

(0)

相关推荐

  • 趣味生活 | 我的古早游戏

    我最近研究了一下这个公众号的粉丝群体特征,发现超过一半的粉丝年龄都集中在26岁到45岁之间,也就是出生于75年至95年之间,越往两头的粉丝占比则越来越少,在地域分布上也显示出超过一半的人分布于二三四五 ...

  • 跳房子、玻璃珠、抓拐……小时候玩的游戏用英语怎么说?

    跳房子.玻璃珠.抓拐--小时候玩的游戏用英语怎么说?儿童节就要到啦!普遍认为14岁以下才能过节,但谁还不是个宝宝了.国际儿童节的设立是为了保障儿童权益,不过这是大人的事儿. 小朋友只管玩儿.许多读者年 ...

  • 城市记忆:寿光温泉·梦里依稀

    ​寿光温泉,作为一邑名胜却毁于那个时代.如今,温泉的旧模样,只能从文字的记载和长者的叙述中想象它的清幽雅致了-- 关于温泉及温泉的位置,民国<寿光县志>是这样记载的:"温泉在县城 ...

  • 三明城市记忆里的上海建设者 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卢素平  通讯员  邱求金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 在三明,当你穿过绿树掩映的沪明路,不经意间听到一口吴侬软语,瞧见建设初期的老照片--不难发现,有关上海支援& ...

  • 【记录片】上海故事-弄堂里的童年游戏(上)

    【记录片】上海故事-弄堂里的童年游戏(上)

  • 【记录片】上海故事-弄堂里的童年游戏(下)

    【记录片】上海故事-弄堂里的童年游戏(下)

  • 杨澜:上海弄堂里的童年 冲不淡的上海记忆

    3岁的杨澜杨澜虽然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却没有过分溺爱她.在杨澜14岁时,妈妈的身体不太好,懂事的她常常帮家里干活. 一天,放学以后,杨澜去商店里买菜.远远的,杨澜就看见一列长长的队伍,他们在排队买什么 ...

  • 留住城市记忆!来听听东城老建筑里的新故事

    首都地标性建筑北京国际饭店 ↓↓↓ 近现代历史建筑群中央戏剧学院 ↓↓↓ 历史遗存白衣庵 ↓↓↓ 深藏在胡同里的传统四合院 ↓↓↓ --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日前发布 北京市第二批入选的 315栋(座 ...

  • 城市记忆‖寿光的“五里墩”

    ​古时的驿道上,有五里一墩,十里一铺之说.驿道,又叫"官道"."邮路".是连接州.县之间的重要通道,由"中央政府"投资兴建,相当于现在的&q ...

  • 找寻老街里的老字号,珍贵旧影中的城市记忆!

    "上街里",是老青岛人曾经的时尚与难忘的记忆.近期通过多种方式回顾了许多曾经的老商铺.老字号.那些在老青岛心中抹不去的点点滴滴,那些陪伴老青岛几代人,耳熟能详.时常光顾的老店.那里 ...

  • 消失的南海路大坝,旧影里的城市记忆

    南海路上,青岛航海俱乐部的码头栈桥,老青岛熟悉的那座大坝,已经消失多年了,现在能看到的一段尾巴大约也是作为一种纪念吧. 这座位于一浴东面.东海饭店以西的石坝,宽5.6米,长100多米,一直延伸到大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