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堤病害特征判断和处治方案

一、基本情况

1、该段路堤高8m,采用泥岩填料进行填筑而成。线路通车多年来,一直存在靠近路堤边坡侧的右幅路堤中部开裂、沉降问题。并先后经历了三次注浆处理,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近期裂缝变形逐渐加快,形成了一条长80m的张拉裂缝,缝宽8cm左右,裂缝两侧错台高约5cm。但路堤边坡坡面、坡脚无裂缝发育。

图1 路基面裂缝走向特征

图2 路基面裂缝张开情况特征

图3 路基面裂缝下错特征

基于此,技术人员判断为路堤沉降变形病害,故拟在裂缝两侧设置10排注浆孔进行压力注浆加固。

图4 拟采用的压力注浆病害处治方案

二、病害原因分析

该段路基形成了一条裂缝长80m的张拉裂缝,缝宽8cm左右,裂缝两侧错台高约5cm,且裂缝变形逐渐加快,且先后经历了三次路基沉降注浆处理而没有有效解决问题。这就说明以几个问题:

1、从只有一条长大裂缝特征分析,该病害与沉降裂缝特征不符。因为沉降裂缝存在如此长大的裂缝情况下,应有多条次级裂缝产生。

2、三次路基沉降注浆处理而没有有效解决问题,这说明一是原注浆施工质量欠佳,二是病害判断有误所致。但从原施工情况来看,原注浆施工质量尚可。

3、经询问和查看,该段长大裂缝两端形成了弯曲状的弧状裂缝,但由于目前没发展至路堤坡面,故被技术人员忽视。

这恰恰说明了坡体的病害正在向稳定性问题转变。只是由于填方体系泥岩填筑,路基面部位的张拉裂缝和坡体变形被“松散”填料所吸收,故面与坡脚目前没有出现裂缝。这是坡体处于蠕变状态的典型特征。即坡体后缘逐渐拉裂贯通,且周界逐向滑坡侧界过渡,但坡体主滑段和抗滑段尚没有形成阶段。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工程干预,坡体随着稳定状态的逐渐发展,会造成滑体裂缝向两侧、向下逐渐发展并贯通,即由蠕变向挤压,再向失稳过渡。

因此,拟采用的注浆处治工程方案不能有效解决路堤病害,需进行调整。

三、处治方案

基于以上病害分析,故不建议采用在路基面上设置10排注浆孔进行压力注浆控制路堤沉降的方案,而宜结合坡体的稳定性和沉降两方面进行病害处治。

1、建议结合路基面所在的长大裂缝,利用圆弧搜索法进行潜在滑面确定。

2、建议在路堤坡面上设置多排钢锚管框架,从而对路堤稳定性进行有效提高,且可通过钢锚管的注浆有效进行路堤注浆,控制路堤填料崩解形成的沉降问题。即该工艺兼顾了路堤的稳定性与沉降两个问题。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该工艺在路堤坡面施作时,有效避免了路基面施工对高速公路交通的干扰。

3、对高速公路内侧的边坡和村道边沟进行修复,建议地表水下渗对路堤稳定性和沉降形成影响。

图5 优化调整后的路基病害处治方案

该优化调整方案工程对病害处治的针对性强,是一个相对较优的方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