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明//骗妈入住敬老院(二)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稷山 杨立明
经我们姐弟四人一起“串通”并鼓励,妈于收到“政府通知”两日后顺利入住稷山正身医院康复养老中心。
那天是冬月初二,二哥二嫂接妈去了他县城的家,带着姐早就包裹好的妈藏在箱底没舍得穿的衣物。被褥是姐新准备的,家里的一切保持原貌。
当日晚,妈住二哥家。我与妈视频通话,问候的同时想通过表情进一步探查妈的内心。
“三三,你就别操心了,妈去了住着看,好了就多住他几个月,不好了我随时回你二哥、大哥家住就是了。国家既然免费,不去白不去......”
妈靠在沙发上满面开心地笑着,双眼闪着亮光,语气中带几分自豪,满脸的皱纹也因笑容挤得更深。看来妈是真相信了,短期应不会变卦,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人常说老年人大多“贪财、怕死、没瞌睡”,妈虽然从不怕死、睡觉也还多,但终究还是没逃过一个“财”字。
回想我第一时间向妈报告国家“免费养老”政策时,妈之所以说“免费也不去,不沾国家便宜”,估计一是不大相信,二是没有得到大哥、二哥的首肯,去了怕给儿子、儿媳们“丢人”吧。正如诸多孤寡老人找老伴,内心即便渴望,可有几个敢主动向儿女提出?
次晨饭后,姐姐、二哥等一起送妈去了敬老院。之后给我发来房间视频及照片。
房间在二楼,双人标间,有电梯。木床、木桌、折叠椅、铁皮衣柜、床头柜一应俱全,与独立卫生间合计有二三十平,宽敞明亮整洁。同室为一86岁大娘,矮胖身材,面色红润,待人热情、健谈。
晚上,我给妈打电话,问刚去了是否适应。妈说住着很舒服的,跟同室大娘也很能说得来,说说笑笑的一点都不闷。三顿饭按时送来,菜也都能吃完,肚子也没难受。唯一不足就是闲的没事干。
妈平时吃菜很少,做一顿往往吃几顿甚至几天。每当我们督促妈多吃菜加强营养不要总吃剩菜避免生病时,妈总以“吃菜多了肚子服不住、拉稀”等理由搪塞,看来这个谎言被她自己戳穿了。妈吃菜少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独自生活每顿饭都是瞎凑合、懒得做;一是“财迷”舍不得吃,做多了倒掉又怕浪费。
之后数日,或二哥、或姐、或侄女们,隔三差五就会买些水果、零食去医院探望,顺便拍个生活照发家里微信群分享。妈或在屋内与舍友聊天,或在小院与老伙伴们一起晒太阳,或半靠床头看书、读圣经,很是享受。期间也曾盘问过侄女们“国家免费政策”的真假,但架不住全家人“一个鼻孔出气”,终究还是选择了相信。
我们的“阴谋”是这样的:第一步:“诱敌上钩”,让妈住进敬老院;第二步:“免费”坚持数月,让妈逐渐适应;第三步:尝到“甜头”,让妈“乐不思蜀”。目前看来,“阴谋”基本得逞。
冬月十五(星期二)是妈的八十周岁生日,由二哥做东。为让家人来得更齐整,特提前到周日过。至午,侄子少鹏将妈接到饭店与全家大小二十余人一起吃了生日寿宴。饭毕我与二哥征求妈的意见,是否回家坐会儿或住上一晚再去敬老院。妈说她那边很暖和也很清静,吃喝也都现成,能见到的也都见了,不必再接送、麻烦。
仅十余日,妈已把敬老院当成了新家!我心中不由窃喜。
在大哥家吃过晚饭,我独自回到那个反复进出了五十年、每个角落闭着眼都知道放些什么的老院,我村里的家。
一进门靠墙摆放着高高的几排蜂窝煤,饭厦里堆满了柴火,去后院的小门洞里放着妈的坐便椅,小门的木栓用一根粗木棍顶着,看着很安全。北房内一切照旧,沙发、桌椅、电器、厨具及炕上的被褥等,姐都收拾的很齐整。只是没有了妈,没有了暖炕,没有了那股熟悉的烟火味。
夜深了,村子里早已听不到狗叫,天花板上也不再有老鼠的跑动。我盖着厚厚的棉被躺在床上,感受着屋里里没有妈的那种从未有过的静寂,感受着爸走后十多年来妈一个人在家的孤独。持续运转的空调的嗡嗡声虽难以驱走从窗户和门缝挤进屋内的股股凉气,我心里依然很温暖。毕竟,妈很开心。
(杨立明 2021年1月16日)
后
稷
文
苑
杨立明,男,1970年生,稷山阳史村人。医学硕士,重症医学专业主任医师。从医二十余年,工作之余喜欢舞文弄墨,孤芳自赏。发表各类医学论文近三十篇。
——发刊制作:葛丽娟
协助制作:焦云竹 薛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