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觉活用大柴胡汤治验二则
□ 徐越 安徽省潜山县中医院
余新觉是安徽省潜山县老中医,从医50余年,崇尚仲景、东垣、景岳及郑钦安学说,对于各种疑难杂症,颇有一定治疗经验。
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但以少阳为主。《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在临证时灵活运用,每能取得良好效果。
医案一;牙龈炎
程某,男,51岁,2016年5月6日初诊。诉喜食膏粱厚味,牙龈肿痛3天,在五官科诊断为牙龈炎,予消炎药后,痛稍减,伴头痛,烦躁,身热,夜难入寐,舌淡红苔薄腻脉滑。诊断为牙龈炎。予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g,生大黄6g,枳实10g,黄芩10g,清半夏10g,白芍10g,天花粉15g,桔梗10g,芦根30g,生甘草10g,2剂。服1剂后第二天痛止。
按:患者饮食多肥甘油腻,痰热遂生,牙龈肿痛,头痛,身热烦躁,脉弦细滑为肝胃之火循经上越之征,滑脉主痰,故用大柴胡汤加减治之,方中柴胡、黄芩清泄肝火,白芍、枳实疏肝降逆,大黄泄阳明之热,半夏化痰,桔梗、甘草(桔梗汤)、花粉、芦根,化痰排脓,药证相符,故一剂痛止,二剂病愈。
医案二;脑梗死
廖某,男,57岁,2016年2月24日初诊。诉于2016年2月10日,因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伴神志不清,在某医院诊断为“脑梗死。高血压(极高危)。高脂血症。”住院12天后症状改善,出院后在他人搀扶下勉强跛行,右手握物困难,大便已4天未解,精神不正常,言语謇涩。形体肥胖,腹大,面色晦暗。舌偏红暗苔黄腻,脉滑。
诊断:中风。
方药:柴胡10g,生大黄10g,枳实10g,黄芩5g,姜半夏15g,白芍10g,炙甘草10g,干姜8g,石菖蒲10g,赤芍15g,桂枝10g,茯苓15g,桃仁6g,红花6g,丹皮10g,6剂。
3月15日二诊:右手能拿筷吃饭,右下肢乏力有好转,行走不用拐杖,手足冷,纳可,大便结。舌偏淡苔腻,脉细滑尺弱。
方药:制附片10g,柴胡10g,生大黄6g,枳壳10g,黄芩5g,姜半夏15g,赤芍15g,炙甘草20g,干姜6g,桂枝10g,茯苓10g,桃仁6g,丹皮6g,石菖蒲15g。6剂。
4月13日三诊:2016年4月1日查颈动脉彩超:双侧颈动脉内中腹回声增强,伴左侧斑块形成,双侧椎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现右足时感麻木,有强直感,行走活动接近常人。但仍手足冷,大便结。BP78/110mmHg,形胖、腹大,面色晦暗,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舌淡苔白腻,脉细滑无力。处方:柴胡10g,制大黄6g,枳实9g,黄芩5g,姜半夏15g,赤芍15g,干姜6g,大枣6枚,当归10g,川芎8g,白术10g,茯苓20g,泽泻15g,远志10g,石菖蒲10g。7剂。
4月23日四诊:行走基本正常,右上肢活动自如,舌淡红暗,苔薄腻,脉细滑,用大柴胡汤小剂量合桂枝茯苓丸(汤剂)每2日服用1剂。
按:患者形体肥胖,腹大,肌肉坚紧,面色暗为“大柴胡汤体质”,风痰阻络,故肢体活动障碍,痰郁化热携肝火上冲,所以发病之初神志不清,风痰阻闭头面经络故舌謇言语不利,阳明热结,故大便闭结,舌暗红,面色晦滞乃血瘀之征,舌苔黄腻,脉滑为痰热之象,方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汤)加减,方中柴胡、黄芩、大黄清肝火泻阳明热结,白芍平肝,半夏、干姜、甘草化痰和胃温中,因舌质暗红而非深红,枳实、白芍疏肝降逆,桂枝通脉运行气血,桃仁破血化瘀,丹皮散血退瘀郁伏热,赤芍凉血活血,茯苓利水消痰,石菖蒲开窍醒脑,二诊因其舌治变淡,手足冷,尺脉弱故加附子以振脾肾之阳,此本虚而标实。三诊为大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而成,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减轻。四诊时,用大柴胡汤小剂量合桂枝茯苓丸善后,苔薄腻减轻,余皆好转,达临床痊愈。
本版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