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年的某一天
终于在2017年看完了冯友兰先生的《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开篇,冯先生对哲学的定义,让我受益匪浅。哲学:是对人生根本问题有系统的反思性思考的学问。
有系统的,反思的,这两个也将会是我2018的关键词。哲学同时也引导我们将心灵由变化的外部世界,转向永恒的理性世界。
从功用上来说,这本书解决了困扰我整个2017年的大问题:为什么我喜欢看经书、看圣经、看古文,却从不信奉哪个教派?是我执太重,还是慧根不足?竟如此缺乏信仰。
而冯先生告诉了我道学和道教的区别,如同佛学和佛教的区别。我喜欢的是道学和佛学,这其实和道家与佛家关系并不大。比如道学提倡的是天道,自然之道;而道教提倡的是养生和黄老之术。看完这其中的区别与联系,我也终于不必纠结这些形式上的问题了。
除了以上的受益之外,这本书有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冯先生自身的立场。很显然,冯先生是极其推崇儒家的,从对儒家的定义就可见一斑:儒家,指的是是学者以及思想家,与其他家有所不同。而后续其他家的定义,不是消极避世的隐士,就是出身卑贱的守护武者,还有方士、术士等。
在冯先生的眼里:乱世之中,道家选择消极避世而儒家知难而上拨乱反正;墨家的兼爱非攻是完全功利主义的,而墨家向往的是中央集权或专制独裁的政权;同样的,法家也是绝对的极权主义并提倡对社会的绝对控制;对于佛教,冯先生还有一些敬畏之心,并未出言不逊,却也认为儒家里面是包含了佛学的。
在冯先生看来,儒家,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是理想主义的,也是现实主义的;真正的大儒,既可以为圣,又可以为王。
想必冯先生心中向往的一定是董仲舒开启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王朝吧。
个人还是不太同意冯先生在书中对道家和墨家的批判的。毕竟各个大家所处的时代和位置不同,出发点自然不同。但相对还是更同意墨家的“兼爱”,而不是孟子所说的“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儒家所说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才能爱其他人。可现实的例子举不胜数,多少人都是为了让父母子女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贪污腐败。已经不再是爱亲人,而延伸去爱周围的人。而是爱亲人,所以要掠夺周围人的财富汇之于家中。兼爱,虽然是个难以实现的理想,但为何要放弃不为之努力呢?更何况现在确实已经有很多人身体力行的做到了“兼爱”。
其实最终,也无所谓喜欢还是不喜欢哪个教派,学问的究极尽头都是相似的,只是到达终点的方式不同而已。
再见,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