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亲戚看得太重”:82岁老人的晚景凄凉,就是最好的警醒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是非不分的人吗?
答案必然是肯定的。
就在上周,我还听一个朋友说了件事。她的父亲是那种坚信长兄如父的人,因为在家族里排行老大,下面的弟弟妹妹这一声声“大哥”,就让她的父亲找不着北,好像不做些什么,就对不起这个称号一样。
所以,在她记忆中,父亲一直热衷各种帮忙。
有家亲戚的孩子从外面转学回来,不好就学,她的父亲四处找人,帮忙进当地的学校。
主要是孩子大人压根都没回来,就只有她的父亲四处奔波,别人还以为他是孩子的父亲。
她父亲的一个弟弟在她高中的时候装修房子,还不是亲弟弟,只是表弟,因为没住的地方,其实只是不想租房花钱。
然后她父亲就让在她家住,一共住了两个多月,吃住全包,交了500块生活费,她的父亲还因此对她母亲有意见,说她不应该收钱。
她都替母亲不平:“亲兄弟还明算账,这实打实住了这么长时间,我妈每天中午晚上都要做饭,我妈又客气,平时两个人吃饭可以随便一点,这添了一个外人肯定不一样,顿顿都要费点心思。而且,这钱是人家主动给的,收了也没什么。”
她的父亲就是不这样认为,说收了钱就不对了,这就不叫互相帮助。
别人家两口子要离婚,她的父亲也去劝诫,得知离婚的原因是还没买房子,她的父亲竟然主动提出可以借钱。
这年头再好的关系,借钱都需谨慎,更何况她父亲借钱的那家亲戚,是家里男人好赌造成的如今局面,也不是因为其它客观原因。
钱借了,可以预见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这种事,要是别人遇见,肯定躲还来不及,偏偏她的父亲,主动往上凑。
如果不是她的母亲竭力阻止,想来这钱就真的打水漂了。
这些年来,她看着父亲顶着一个“大哥”的名头,各种热心帮忙,然后在家里沾沾自喜,说自己有威严,大家都还是很听得进去他的意见。
她却认为,一个人要是没有足够的实力,就不要去揽太多的事,不然别人就会以为你是好欺负而已,而不是自以为是的人缘好。
有些“人缘好”三个字里面,蕴含着的不过是些许讽刺而已。
她家条件在亲戚里面其实不算好,她父亲再是个不会拒绝人的性格,这些有意或者无意揽在肩上的担子,在她父亲看来是因为自己是大哥,而她却认为不过是她父亲好说话而已。
她上大学的时候,父亲骑车摔了一跤,去医院缝了针,在家里休养了一个多月。
平时那些她父亲帮过忙的亲戚,多数电话都没有一个,只有她的亲叔叔打了个电话询问情况。
她的父亲好了以后,也浑然不觉,还是坚持以前的想法。
她的母亲时常吐槽,说她父亲不分轻重,很多时候把外人看得比自家人还重要,外人的事放在自家人事的前面,这真是苦了他们。
反正不管她们母女怎么说,她的父亲也都听不进去,还说她们是小人之心,该做的事一样没少。
甚至,因此她的父亲还变得比较防备她母亲。
他们30多年的夫妻,到头来反倒是母亲因为多叮嘱几句,抱怨几句被这样怀疑,肯定换成谁都会心寒。
她说:“大概我爸就是要跌更大的跟头以后,才会明白孰轻孰重,真正关心他的人究竟是谁吧。”
亲戚,是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避不开的一种人脉联系。
不管再是孤僻的人,肯定也都还是有着亲戚间的人情世故需要处理,真正能够做到独来独往的人并不多。
而亲戚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纯评定是好是坏,因为不同的家庭之间,有的好,有的坏,有的亲戚团结无比,有的亲戚互相攀比,一团散沙。
最终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唯一,而是多方面条件共同导致的,比如家风,从小成长的条件,这些都不容忽视。
但不管怎样,亲戚之间都必须要遵循的原则是:有分寸。
相处要有分寸,帮忙也要有分寸,并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你竭尽所能,物极必反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此。
一个人的热心程度,最好不要超过你的个人能力,不然稍有不慎,你的好意和善良就变成别人当作软柿子拿捏的筹码。
而很多时候,人心也总是不知足的。一开始你帮个小忙,人家特别感激,后来你恨不得事事都帮一把的时候,别人反倒容易看轻你,失去最初的心境。
我想起一个网友说的例子。
她的邻居是个老人,年轻的时候重男轻女,把弟弟家的儿子看得比女儿还重要,认为这才是香火的延续,是他们家族的独苗,因为自己就只有两个女儿。
小的时候,老人给弟弟的孩子给钱买玩具,压岁钱从来都是只给侄子一个人,自己两个人女儿却没有。
孩子稍微长大,因为弟弟的孩子上学不方便,在他们家住了很多年,他也是当作儿子对待。
再后来弟弟的儿子结婚,他竟然要把一套房子给这个侄子,老伴和他吵了架,一时血压上涌,差点没救回来,但后来行动受损,没过几年也去世了。
现在,老人82岁,他一个人住着,身体也不好,还是两个女儿在细心照顾,侄子住着他的房子,人都见不到一面,几乎不来看他。
不要把亲戚看得太重。
人这一辈子,值得在意的人,真正关心你的人也就那么几个,你只需要好好抓住就行了。
至于其它的,做好本分事即可,可以帮忙,但要有限度,更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该帮的帮,不该帮的事就要坚决拒绝。
真正被尊敬的人,是做事有分寸的人;真正的人缘好,是大家都发自内心敬你两分,不是只因为你好说话。
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