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县开阳古堡·神龟探水格局的成因
我们两次到访开阳堡都是在冬天,这里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地带,荒凉的远山和冰封的桑干河都现出土黄色,干巴巴的。城堡与广袤天地融为一体,原始而古朴。由于年深日久的风化,城墙形状如消融的冰块般断断续续,底部长满荒草。我们从断墙进入古堡,四周寂静无声,城内民居大都为生土结构,在阳光下显得温暖柔和,这种原生态情境满足了人们对古堡的所有幻想。
建于明代的军事城堡
开阳堡属河北省阳原县浮图讲乡,浮图讲原名浮图沟,附近的黄土沟内曾建有庙宇,后来由于繁体字“溝”和“講”的笔误成了现在的名字。一些资料将开阳堡的始建年代上溯到战国时期的安阳邑、汉代的东安阳县,相传有两千多年历史。阳原县清代前期改名西宁县,现存清同治十二年刊刻的《西宁县志》上说,安阳邑与东安县故址在阳原县南20公里的曲长城村,似乎不在这里。
开阳堡南城墙及西南角墩台。
从格局来看,开阳堡更类似于晋北地区的明代军堡。明代军堡与关隘、墩台、烽燧、长城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成的防御系统,具有极强的战略纵深。军堡早先内居住着戍边的将士及家属,内部实行军管,由守备或操守负责统领。当地居民也说开阳堡里最早是驻军的,不住平民。如今城墙的四角还可以看出明显的墩台遗迹,墙体四周有凸出的马面十六座,这是为了防御和巡查用的,敌人来犯时可以进行对角线射击,是明代军堡的标配。
开阳堡中心大街。
开阳堡东西宽305米、南北长232米,外墙是用白垩土和黄胶土搅拌混合后夯实而成,墙高10米,仅设南面一座城门。城堡内是土路、土屋和土墙,所有建筑浑然一体,基本保留着原生态。开阳堡民居样式大都为生土山墙的平顶木结构房屋,还有少量的黄土箍窑洞。院落正方形居多,通常有南北两间房,北房为居住的正房,南屋饲养牲畜或堆放农具,街门通常很宽大,便于进出骡马车辆。房屋构架大都用的是弯曲的原木,连柱子和房柁都很少有笔直的,这和当地植被稀少,木材短缺有关。这些年居民们大部分都搬到外面的新村居住,城堡里的世界几乎静止,只有风声在巷陌间划过。
河蚌绘·开阳堡民居图解。
城堡内的庙宇遗迹
开阳堡的公共建筑大都用青砖砌成,相比民居的建筑要精良许多。堡内原有大小庙宇戏台等建筑十余座,现存七座,最大的一座是位于南门城楼上的玉皇阁。玄帝宫位于北城墙附近,里面供奉着真武大帝,主管北方。玄帝宫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是城堡现存有确切纪年的最古老建筑,现存大殿一座,位于一座高台上,门窗全无,仅存结构,山墙上保存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彩绘遗迹。
开阳堡玄帝宫。
玄帝宫碑记,开阳堡现存最早的石碑。
庙前夹杆石尚存,旁边立有一块残碑,碑额“玄帝碑记”,前款“大明国万全都司开阳庄创立”。万全都司成立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治所位于明代九边之一的宣府镇,也就是今日的宣化城,成立时辖宣府、怀安、蔚州、永宁、怀来等十一卫,负责北京西北的防御重任。
地藏殿,建筑保存良好。
玄帝宫西侧是地藏殿,为硬山砖木结构,前出抱厦,建筑保存尚好。地藏菩萨以“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为誓愿,教化众生脱离地狱,所以民间通常用于亲人死后超度,当地人也叫阎王殿。地藏殿内有悬塑和彩绘壁画,画面手法流畅,是清代民间式样。
地藏殿彩绘壁画。
戏台如今已经不再使用。
地藏殿旁边有一处保存完好的院落,院中有一座戏台,面阔三间,卷棚结构。据院主说,这个院子曾是个地主宅院,解放后用作生产队驻地,戏台之前一直作为演出场所,后来年久失修不再使用了。我们拍照时,院中有人进进出出,不知在筹备着什么活动。城堡中心位置有还一间木构架礼堂,曾是村民集会的地方,如今门窗已经封死,里面荒废了。
开阳堡礼堂,位于城堡中心。
夕阳就要落山的时候,我们登上了南门楼上的玉皇阁,这是城堡的制高点。南城门曾作为开阳堡进入的唯一通道持续了数百年,城门台基由大块青石砌成,建筑精良,南面青石匾额上书“开阳堡”,石匾四周衬有阴刻云纹,是明代遗物。门洞里的青砖路面上,深深的车辙和蹄窝铭刻了岁月的痕迹。城台上的玉皇阁为单檐庑顶式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大殿出檐深远,远看有些唐代建筑遗风。不过据存留的《大清国北直隶宣化府西宁县开阳堡建立玉皇阁碑》记载,玉皇阁于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应为清代建筑。
开阳堡南门。
开阳堡南门北侧。
城门洞里的车辙。
玉皇阁屋顶铺琉璃瓦,檐下采用七踩斗拱做法,是标准的清式大木作样式。踩是木作中的专有名词,斗栱从檐柱中心开始,向内外两侧挑出,每挑出一步,称为一踩。清代以后外拽架与内拽架数量相同,因而踩数都为单数,有五、七、九、十一、十三等,内外拽架总数加上底层坐斗数量就是踩数。简单的计算方法是:外拽架数x2+1=踩数。
雕刻成龙头的耍头。
斗拱挑出的是昂,最上面一层昂顶是耍头,玉皇阁的四角耍头都雕刻成象鼻,后檐耍头刻成透雕龙头,这是木匠闲来无事的小情趣。开阳堡清代以后由军堡变为民居,人们靠着便利的交通和盐课收入,日子过得也还不错,因而有人力和财力投入到建筑的精雕细作中。
象头木刻。
神龟探水格局成因的推断
站在玉皇阁上向外眺望,最先看到的是城门外三座品字形建筑。南面是弥勒殿,坐南朝北,关帝庙坐西朝东,对面是一座戏台,据说早先四周设有围墙,相当于瓮城。如今三座建筑木架已经损坏,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弥勒殿南面是陡峭的土崖,下面曾是治水故道,治水是桑干河古称,如今主河道已不在这里,只剩了一条若有若无的沙河。
玉皇阁外面的弥勒殿,关帝庙和戏台。
关帝庙里的彩绘,花花绿绿的。
当地人将开阳堡的格局称为神龟探水,城堡位于一块平缓台地上,沿着城墙向下探出四爪一头。东北和西北两面分别建有两座石塔,东北面的白塔已经塌毁,西北面的黑塔近年修复,西南和东南有两座连续的台塬,上面曾建有两座龙王庙,城门前向下延伸的就是龟首,一直探到河边。
南门外小广场。
城堡街区被分为井字形的九个方块,除中间的一块外,其余的八个街区均按八卦修建。如今还隐约能看出西北角乾方的“乾三连”格局,西南角坤方“坤六断”的格局。神龟探水的传说不见于记载,应该是清代才有的,不过不排除明代筑城时人为改造了地形,四个角堆起高台可以扩大了瞭望范围,城门前伸向河边的土坡是为了取水方便。
南门外断崖。
当地人说,清代末年城门外几座建筑的修建破坏了古堡的风水,关帝庙建在堡门边,佛殿建在堡门对面,东、西如两前爪的地方各建一龙王庙,寓意为:城隍坐正、关帝把门、佛祖压脖、龙王镇爪之势,于是神龟就给整死了。清末以后开阳堡一蹶不振,河流干枯,商业萧条,风沙漫天,人们逐步迁出。
古堡内民居。
古代风水堪舆术起源于对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勘查,开阳堡民间传说的风水被锁死,不如说是自然环境对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清代中后期以来,永定河上游人口成倍增加,持续农业的开发造成了水土流失,植被严重破坏。从开阳堡现存的建筑用料就可以看出,年代越晚的房子,用的木料越小,越弯曲。解放后桑干河修建了众多水库,用以保证大城市用水,自然河道断流加剧了沿岸村落的衰败,这只开阳神龟因此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