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病魔斗争,与孤独为伴——那些疫情中的老人,还好吗?
疫情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众生百态。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老年人成为感染的高危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力较低,且多伴有一种或多种基础性疾病,老年患者病发后易转为重症。
许多老年人接触信息滞后,也无法获得有效的防护措施,更背负上沉重的心理压力。 那些疫情中的老人,有人悄无声息地消失,有人陷入孤立无援的绝望,在春天终于到来的时候,还在寻找着家。
01
难以保证的防疫渠道
众所周知,戴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方式,在疫情暴发后各地要求市民出行必须佩戴口罩,而口罩也成为十分紧俏的商品,在线上线下供不应求,然而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获得口罩却成了一个难题。
在湖北省宜昌市的某家药店里,货架上陈列着两种一次性口罩,一种50只一盒售价75元,一种10只一袋售价15元,一位老先生在货架前久久徘徊,拿起了两种口罩,看看又放下,他手中只握着一张10元的纸币,两种都买不起。 他问店员,能不能拆开包装让他买3只口罩,被店员拒绝了。在药店外,另一名年迈的流浪汉正从垃圾桶里捡出别人用过丢掉的口罩,佩戴在了自己的脸上。
在一辆动车上,一位买不到口罩的老妇人将红色棉衣的衣领抻得很高,紧紧地捂住口鼻,接过乘警递来的口罩时,她忍不住痛哭失声。还有些老人用柚子皮、旧内衣和泡面盒自制了各种口罩,并不知道这些物品根本无法抵御新冠病毒的传播。 一枚小小的口罩,却挡住了千万个银发苍苍的老人。
对于一些孤寡老人来说,买不到口罩几乎等于寸步难行,而生活必需的物资又无法补给,疫情带来的真实困境,已经威胁到生而为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02
陷入绝望的独居老人
在生存和防疫难题之外,老年人承受的心理压力同样不容忽视,特别是独居在家隔离的老人,容易陷入焦虑、沮丧、忧郁和自责的情绪中,甚至引发悲剧。 疫情期间,黑龙江绥滨的一名民警收到了一起特别的报警电话,求助者是一位老阿姨。
在电话里,她说有一个秘密要告诉警察,但不能让别人知道,要求他们来自己的家里。顾及老人的安危,民警立刻赶到她的家,这位独居老人说最近总能听到有人在敲门,还有人往自己的家里放“毒气”。 感到蹊跷的民警对此进行调查,也对她再三询问,这位老人终于吐露了实情。原来老人的两个儿子都在外省,疫情期间无法回家,自己的生活无人照管,她感到特别孤独又很想找人聊天,就报了假警。
了解情况后,民警们每周都来看望老人,陪她聊天,并与老人的家人商量,准备等疫情稳定后将她送往养老院。
报假警是一种违法行为,事后老人也向警方道了歉,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老人报假警的无奈,透露出的是家人的缺位,在疫情期间乃至疫情好转后,她的家人明显没有和她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而独居时间过长的老人,心理上容易产生问题,比如提到的“毒气”,虽然是吸引警方的托词,但不排除潜在的疑病症状。
由于家人缺少关爱,独居老人也会滋生愧疚和自责的情绪,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久而久之负面情绪积压过多,就会酿成更加惨重的悲剧。
03
重返社会的困难
在四月,国内疫情得到控制,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渐渐恢复正常运营,生活似乎也慢慢回到了原来的节奏和步伐,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老年人也在面临着新的困难处境。 在郑州某个快速公交车站里,有一位老人提着粉色手提袋,不住地在站台上徘徊,既没有出站,也没有上车,行为举止有些怪异,引起了车站工作人员的注意。 工作人员了解到,由于疫情,老人很久都没有出门,他本来打算下午去女儿的家里,在公交车上却睡着了,再醒来的时候发现坐过了站,半梦半醒地下车后却发现自己根本不识路。他想不起来女儿的电话号码,身上也没有带电话,只能在车站里来回徘徊想办法。
工作人员经过与老人的沟通,最终在老人的手提袋里发现了其女儿的联系方式,电话中老人女儿得知父亲忘记了回家的路,流着泪赶来将老父亲接回了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已达到2.49亿,其中空巢老人近五成。也就是说有超过1亿的老年人,日常没有子女的陪伴。在这1亿空巢老人中,将近25%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在疫情结束的时候,他们最迫切的需求,莫过于与家人团聚一解思念之苦,但不知有多少老年人,在重返社会的过程中遭遇了令人心酸的难题。
虽然这只是一个社会生活的细节,却意味着疫情带给老年人的打击之沉重,从身体到心理都变得更加脆弱,也更加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关注。
疫情将老龄化的问题再次推向了公众的视野,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球老年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0亿。
中国正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老龄化问题也需要得到长期关注。
中国人以老为尊,崇尚孝敬,而老年人如同社会的长者,承载着过往的经验与智慧,在疫情中曾经流行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医生陪伴一名87岁的老年病人观看落日,老人躺在病床上,抬手指向空中的夕阳,画面平静而温暖,也意味着一个更好的结局。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