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专题 古诗词鉴赏之客观题精讲-讲义

主要考点梳理

常见选项错误类型:

错误一:更换表述对象(张冠李戴、范围变化……)

错误二:更换动作行为(结果、方式、主被动……)

错误三:更换时间地点

错误四:无中生有

错误五:因果关系不当(因果倒置、强加因果)

错误六:词语翻译、手法有误

错误七:立意拔高或贬低

金题精讲

题一:

示秬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也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jù jiē):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lěi):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题二:

山 居

徐玑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

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

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

小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联描绘了山居的环境:垂柳依依,劲竹青翠,繁花掩映,低矮的茅屋依傍着绿草丛中一池春水。

B.第二联写出山居生活的意外之乐:开门时可能会惊起檐下的燕子,取水时或许会捞起池塘中的鱼儿。

C.第三联写因为地处偏僻,春天来时依旧静寂,居住在山中的人闲来无事,感觉季节的更替尤为迟缓。

D.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山居图”,全诗疏淡有致,诗句对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

题三: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题四: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好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D.尾联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

题五: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①唐中宗时,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边陲。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所写。②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③京国人南窜,意指从京城放逐至峰州。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题六:

感遇(其二)

陈子昂

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①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②朱蕤(ruí):红色的花。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明兰若生长的季节,用“芊蔚”与“青青”两个词形容枝叶的茂盛。

B.三四句中“空”与“冒”相对,从侧面细致描绘了兰若压倒群芳的秀美花色。

C.五六句中“白日晚”“秋风生”写出了季节变化特点,白昼渐短,秋风渐起。

D.末尾用反问句“芳意竟何成?”感叹兰若如此秀美,到头来也只是随风凋落。

题七:

流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李商隐:唐代诗人,颇具才华,但受尽冷遇排斥,潦倒终生。②流莺: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③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黄莺不停地盘旋飞翔,辗转流徙,四处漂荡,不知要飞往何地,也不知要飞到何时。

B.第二联写黄莺婉转吟唱,自有它的追求,但这春日良辰却未必是它能实现愿望的美好时节。

C.第三联没有直接写黄莺的漂荡啼鸣,而是通过时空的变换表现出它在不停地寻找可以栖身的地方。

D.第四联写黄莺知道自己伤春的鸣唱别人是不忍听下去的,于是想飞往长安去寻求可以安身的花枝。

题八: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乌江亭”中“题”字的意思是“写”,“乌江亭”是指旧传项羽自刎之处。

B.首句之意是指胜败乃兵家常事,其中“期”字是“预期”的意思。

C.次句赞扬了项羽羞愤自刎是真正的男子汉。

D.三四句表现了对项羽兵败身亡的惋惜,隐含了“败不馁”的道理。

题九: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题十: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下列对诗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光寒、夜已深,萧萧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B.诗人月夜倚柱看自然之景,听天籁之声,尽享自然之静美,陶醉其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C.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露坠声、泉水声、鸟鸣声,以有声写无声,突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D.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以空旷寂寞之景,衬托诗人谪居中的孤寂情怀。

题十一: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对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身在长安(被囚)却从鄜州写起,以对方写自身。

B.颔联、颈联写儿女的幼稚与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C.尾联,想象妻子在重逢之日的情态,反映现实,令人情凄然,心欲碎。

D.全诗诗人起笔到结束,都是从对方角度叙述的。

课后拓展练习

注:此部分为老师根据本讲课程内容为大家精选的课下拓展题目,故不在课堂中讲解,请同学们课下自己练习并对照详解进行自测.

题一: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题二: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解】①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题三: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五六两句写游山之趣:沿着溪水行至尽头,还可以坐下来看白云从岩岫间生起。

D.七八两句中说,作者偶遇山中“林叟”,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题四:

耘田鼓[注]

可朋(后蜀)

农夫田头鼓,王孙筵上鼓。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愿我天公降之以雨,令桑麻熟,仓箱富,不饥不寒,上下一般足。

[注]耘田鼓:古代挂在田头树上的鼓,农忙时敲击,以激励催促农人提高劳作效率。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头鼓”就是耘田鼓,“筵上鼓”指的是王公贵族筵宴上饮酒作乐时所击之鼓。

B.诗人真诚地祈愿天公降下甘霖,使桑麻成熟,粮食满仓,百姓们不再挨饿受冻。

C.最后一句“上下一般足”,意思是王孙贵族能够与普通百姓同甘共苦,知足常乐。

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感情深沉强烈,揭露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有很强的感染力。

题五:

闻笛

(唐)张巡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注:①张巡:“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英雄,亲率将士共守睢阳,后战死。②岧峣(tiáo yáo):高峻。③城:指睢阳城。

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二句既指明安禄山叛乱的不义性质,也写出军情的紧迫。

B.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写明了作者是在更楼之上登高瞭望敌情。

C.本诗既是战乱时代的艺术展现,又是作者不朽人格的光辉写照。

D.全诗语言平易,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乡情怀。

题六:

一剪梅·袁州解印

刘克庄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注释]①刘克庄:宋代词人。公元1237年春,词人赴袁州任职,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劾罢官,词人对此心有不平,因作此诗。②岳、知宫:官职名。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陌上行人怪府公”一句,借路上行人对词人匆匆离职的惊怪、不解,从侧面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不平。

B.二、三句写行人猜测词人被罢官的原因,只当他是因写诗文而获罪,表明词人在任期间并非为政有失。

C.“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两句,写词人罢官后整日玩耍、安睡,表现了摆脱公务烦扰之后的闲适惬意。

D.这首词借路上行人与词人之间的问答,抒写了词人罢官后的心境,构思巧妙,语言口语化,意蕴丰富。

题七: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②梁州: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大散关就在此地,诗人曾在这里驻守。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了诗人登临北城楼扶杖远眺的形象,下句展现了诗人见西风卷地而触目伤怀的情景。

B.颔联写诗人在北城头远远地看见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两行南飞的鸿雁把秋意带到了诗人日夜怀念的杜陵。

C.颈联以形传神,“搔首”“倚楼”这两个动作,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烦乱不安又怅然无奈的情绪。

D.全诗感情深沉,诗人愁绪满怀,既有登临而起的悲秋之情,也怀有对山河兴废的叹惋,还有因身世安危而生的感慨。

题八: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翠楼,泛指富贵人家。③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

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到了卖松人到都城长安卖松树,虽为求利,但心思独特。

B.第五句写松树虽叶瘦却曾顶风傲雪,介绍了松树的特点及其经历。

C.第六句写松树花色浅淡而缺少春意,暗含着作者对此的委婉批评。

D.第八句写出了松树遍售于六街而无人购买、徒蒙灰尘的无奈际遇。

题九: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注释]景:日光。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游终南山的所见所感,诗人从大处落笔,抓住景物特征写感受,虽有夸张之语却给人真切之感。

B.三四两句通过写山中“夜留景”与“昼未明”这样不同寻常的独特景象,极言终南山峰高谷深。

C.五六两句由山及人,其中“险”与“平”互为反义,以“路险”作反衬,突出了人的心地平坦。

D.结尾两句紧承七八两句而来,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借读书以追名逐利的现实生活的厌恶。

古诗词鉴赏之客观题精讲

讲义参考答案

金题精讲

题一:B       题二:C       题三:A       题四:D       题五:A       题六:B       题七:D

题八:C       题九:B       题十:B       题十一:B

课后拓展练习

题一:B

详解:词句意思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描写的是秋浦夜晚冶炼的劳动场面,没有写静。

题二:D

详解:“直抒胸臆”应为“含蓄”。

题三:D

详解:D选项更换了表述对象。

题四:C

详解:C选项句意理解有误。

题五:D

详解:D选项情感主旨理解有误。

题六:C

详解:C选项情感主旨理解有误。

题七:B

详解:B选项句意理解有误。

题八:C

详解:C选项情感主旨理解有误。

题九:D

详解:D选项手法的表达效果有误。

新高考现代文和古诗文阅读客观题答题策略

现代文阅读I选择题

一、审题准备:一定要看清题干中所提的问题,分清是选出“正确”或是“不正确”的一项,是解读概念还是寻找原因等,为正确解题做好铺垫。

二、圈定对位信息:要将选项的具体内容还原到文本中,找到它所在的句子或段落,采集对位信息。

三、逐项比对判断:逐一找准题干每一选项对应的区间,以文意为比对的标准,要特别关注那些表示范围、程度、性质等的词语,具体就是通过比对范围、比对有无、比对内涵、比对因果、比对程度、比对是否等来判断选项正误。

新高考信息类阅读客观题需注意:

(一)看遣词造句

1.句式长短变。原文是一个长句,选项可能以几个短句呈现;原文是短句,选项则可能是一个长句。长句严密,短句灵活。长句变短句,错误点常设置在核心内容的正确性上;短句变长句,错误点常设置在修饰语的准确性和表达的严密性上。找出句子主干,对比推敲即可。

2.范围大小、程度深浅变。

改换修饰语,将“全面”改为“局部”,“狂热”改为“心动”等。如,2020年全国Ⅰ卷第5题,将“原因之一”说成“是因为”。曲解句子的意思,将表示“或许”“深广”“重要”等意思的句子,表述为“必然”“绝对”“决定”等绝对化的意思。如,2020年全国Ⅰ卷第1题,原文是“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选项表述为“古代社会特有的”。

3.情感褒贬变。

有的选项直接置换感情色彩词语,如将“武断”说成“果断”,“固执”说成“坚持”,“自卑”说成“谦虚”,“谨慎”说成“胆小”等。有些则是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判断的失误,如“村民对专家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还有更简便的做法”,选项则表述为“村民鄙视专家的意见,依然我行我素”。这类情况需要勾画出关键词句,揣摩其蕴含的情感。

(二)看逻辑关系

1.因果关系变。

强加因果,原文中有A句和B句,但两者构不成因果关系,选项却表述为“因为A,所以B”;因果倒置,原文是“因为A,所以B”,选项是“因为B,所以A”。

2.条件关系变。

有的表唯一条件,如“只要……就……”“除非……才……”;有的表必要条件,如“只有……才……”;有的表包含条件,如“无论……都……”“不管……都……”等。选项表述时常曲解或混淆这几类关系。如,八省联考第1题A项,“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乱用了条件关系,与原文表述不一致。

另,变化“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也是常见的“变形”形式。

(三)看涉及对象

1.主宾偷换变。

信息类文本往往以某一个对象为主要说明或论述对象,但也常涉及其他对象。选项常借此偷换主语或宾语、颠倒主宾关系,导致说明或论述发生方向偏差。

2.无中生有变。

缺乏依据,文中没有相关表述,选项生造或演绎出与对象相关的内容。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2题,全文并无“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的表述。还有一类是妄自推论,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1题,原文指出肠道内的微生物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大脑,选项则得出“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的结论。原文无此推论,且推论失当。

(四)看呈现形式

1.抽象具象变。

从原文到选项,大多题目是由具象到抽象的变形。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逻辑思辨能力,必须推敲其合理性。当前还出现了从观点到论据一类的“寻证”题型,属于由抽象到具象的变形。如,八省联考第3题“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4题“下列选项,最能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都要先弄清观点是什么,再推敲其证明或支撑作用。

2.图文表格变。

多文本阅读中,有时会出现统计图、表格,选项则是结论或推论。解题时可以根据阅读语境,判断选项由图或表到文字转换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做题时应注意把握正确与错误的“度”。无中生有、不分轻重、颠倒是非,必然错;“不正确的”寻绝对错误的,“正确的”找最好的,必权衡。

真相常隐藏在“变形”秘密之后,它们是遵循语文本质的阅读,也是变相的语言运用。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还是要注意语文学习的基础习惯:圈点勾画不可少,推敲判断最重要,联系对比要记牢,把握尺度得分高。

现代文阅读II客观题

(一)小说文本阅读

解答小说文本的选择题, 要着重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和题干中的敏感点,并注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

1. 分析常见错误类型

全国卷小说阅读的选择题依然为四选一的形式, 题干要求为“下列对小说相

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中“思想内容” 方面包括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概括分析、 故事情节概括及作用分析、 环境特点及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等;“艺术特色” 方面包括人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分析、 情节结构的技巧及作用分析、 环境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分析、 语言风格赏析等。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主要扣住情节、 环境、 人物、 主题及技巧等几个关键词来命题:

2.解题“3 步骤”

第一步:圈画选项信息点

快速浏览各个选项, 将选项大致分成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和评价赏析两类。圈画出重点信息, 如评价赏析选项中有关语言、 人物、 环境、 思路、 主题判断、 作者情感、 艺术手法等方面内容的名称术语。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 筛选信息类的选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 评价赏析类的选项应特别关注标注的信息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第三步:逐项排除定答案

根据“知识性错误” 优先的原则, 先将有“知识性错误” 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 最后确定答案。

(二)散文文本阅读
1.选择题命题“三大特点”
特点1:都是对“内容+艺术特色”的考查。“内容”即“写了什么”,“艺术特色”即“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
特点2:大多采用“显性表述+隐性表述”的命题方式。“写了什么”属于显性表述,大多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转述,可通过检索文章内容判定;“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属于隐性表述,大多是对艺术特色与主旨的理解分析和鉴赏,需要经过推敲、分析才能判定正误。
特点3:四个选项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依次设置。A、B两项往往是从文本局部入手,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排列;C、D两项往往从文本整体(主题、行文思路等)角度着手,前后选项间呈现梯度分布。
2.解答客观选择题“两大步骤”
第一步:浏览选项,标注核心词语
各选项都是围绕“相关内容”“艺术特色”来设题。快速浏览选项,标注核心词语,明确选项针对什么内容从什么角度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从而确定思考着力点。
第二步:回归原文,分析判断
根据标注的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点,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和自己的分析,理解判定选项中的核心词语判断是否正确。
(三)现代诗歌阅读

新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行间的“空白”,联想可以弥补这种“空白”,将孤立的意象融入整体之中,而想象则可以进一步令鉴赏者进入诗歌意境,与作品产生“共鸣”。阅读新诗,主要是锻炼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高考客观题常考的角度有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对情感主旨的把握、对艺术手法的鉴赏等。

1.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惯用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诗人在描绘事物时,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情感,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2.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3.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设置迷惑项、干扰项。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考虑,才能解答。

4.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辨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设置干扰。因此,宜先找出矛盾选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

古诗文文本阅读客观题

一、文言文阅读

  1. 断句

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根据“曰”“云”“言”等对话词语断句。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2.根据常用虚词断句。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3.根据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4. 根据词性词义以及语法结构断句。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5.根据排比对偶与反复等修辞断句。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6.还要注意有时古代的特殊称谓,专用词语不要断开。

2.文化常识判断

2014-2020年有19套全国卷,共考查了数十个古代文化常识点,基本分类如下:

1.节日:上元

2.地理区域和行政区划分:契丹、两京、京师、三晋

3.学问:诸子百家、方士、四六之制、诏令

4.法令制度:变法、收考、株连、黥

5.科举相关:殿试、登进士第、状元、茂才、保任、主司礼乐

6.礼仪:诣阙、赴阙、顿首、母忧、

7.称谓:字、以字行、谥号、庙号、御名、车驾、陛下、姻亲、豪右

8.帝王、帝制和宫室:殷纣、汤武、周公、武王、缪公(秦穆公)、践阼、建储、立嗣、逊位、嗣位、太子、居摄、近侍、禁中、中宫、陵寝

9.官署、官职及职事:吏部、礼部、兵部、有司、教坊司、首相、当轴、前尹、令尹、太守、司农、就国、下车、私禄、致仕、移疾、告老

常见错误类型:

(一)以今释古

命题者在解释词语的意义时设置干扰内容,以今义代替古义。

例: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2017年全国卷Ⅱ第11题B项)

例题中,“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明显不合常理,这个“考”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考察”之意,而是“拷”的通假字,译为“拷问”。例题犯了以今释古的错误。

(二)张冠李戴

命题者在词语指代的对象上设置干扰,将甲说成是乙。

例1: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2020年全国卷Ⅰ第11题B项)

例1中,殿试又称“廷试”,是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策问的考试,因此,主持人应当是皇帝,而不是丞相。两例均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三)特指泛用

命题者在人物的称谓上设置干扰,将特殊对象的称谓泛用于其他对象。

例1: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2018年全国卷Ⅲ第11题C项)

例1中,说“尹”是知府的简称是错误的,就如“令尹”,它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并不是知府的简称。三个例子均犯了特指泛用的错误。

(四)概念不清

命题者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设置干扰,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

例1: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2020年全国卷Ⅱ第11题C项)

例1中,“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错误,应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

(五)主观臆断

命题者在概念的客观性上设置干扰,解说或判断不从客观出发,而凭主观揣度。

例1: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2019年全国卷Ⅰ第11题A项)

例1中,诸子百家中,农家虽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但说它的影响“最为深远”则言过其实,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有儒家。相关表述都没有尊重客观历史,而是一种主观臆断。

(六)混杂糅合

命题者在事物的隶属关系上设置干扰,将不属于某一范畴的事物纳入该范畴。

例1: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2020年全国卷Ⅲ第11题A项)

例1中太守不掌管科举事务。

解答此类题目,需遵循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两步法”:

第一步,依据积累直接判断。主要指依靠平时教材知识、历史知识、生活常识等直接判断选项正误。

第二步,回归原文推断。这一步相当于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要结合语境,从文中搜集相关的信息加以推断。

3.内容概括分析

二、诗歌鉴赏客观题

鉴赏古代诗歌考点:

1.鉴赏形象—人物、景物、事物

2.赏析语言—练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

3.鉴赏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

4.理解诗歌内容—背景、题材、作者

5.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常见的陷阱设置点:

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3.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5.艺术手法分析不准

主要表现1: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有误

主要表现2:弄错对象或动作的双方,以混淆视听。

主要表现3:手法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

主要表现4:结构分析不当,谋篇乱加阐释。

主要表现5:语言特色分析有误。

主要表现6:意境概括不当。

主要表现7:情感分析偏差。

解答诗歌鉴赏选择题,一般采取以下四个步骤: 

步骤一:通读诗歌

从标题、诗人、正文到注释入手,全面通读诗歌,力求做到读懂诗歌。

步骤二:审清题干

首先要明断赏析指向。有的是针对整首诗歌,如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4题“对这首诗的赏析”;有的是针对诗歌局部,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4题“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其次要明确操作指向。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选择不正确的?是选择一项,还是选择两项?有的题干中出现“最恰当”的字眼往往要注意选项的优中选优。

步骤三:逐一比对

逐一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对,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

步骤四:精准排误

通过选项与相关诗句的比对,找出诗歌赏析的错误项。这样依据排除法,就能确定符合要求的答案。

文章转自:部分内容来源于公众号:超然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