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纠结!“医”&“养”了!这几个医养结合建筑的设计理念很实用~~
01
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的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 年末中国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 2.54 亿,占总人口数的18.1%,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1.76 亿,占总人口数的 12.6%。由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 2020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指出,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是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到 2050 年我国将有近 5 亿老年人。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
我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 1.8 亿,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的比例高达 75%。全国老龄办预测,我国有超过 4200 万失能老人和超过 2900 万 80 岁以上老人,合计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 30%。因此,这个庞大的群体不仅须要解决生活照料即“养”的问题,对医疗也有巨大的需求 。
2013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要“发展医养结合这一新型养老模式,将医疗资源引入养老机构”。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机构是指兼具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机构,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健康教育、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心理精神支持等服务 。其建筑设计以及相关环境的营造已经成为建筑设计行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养结合机构作为实施健康老龄化的重要载体,须满足老年人身心老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其建筑设计要求不断提高,这给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02
医养结合机构建筑设计理念
就建筑设计而言,医养结合机构应遵循医疗建筑设计原则和养老建筑设计原则相结合的理念。建筑设计要积极适应人口老龄化需求,遵循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新型医养结合原则。老年人不同的健康状态会产生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民政部发布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根据综合日常生活活动、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社会参与等指标,将老年人划分为能力完好、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四个能力等级。医养结合机构的建筑设计须科学、合理,精准聚焦老年人健康需求,兼顾基础医疗服务与长期养护服务。
( 一 )便捷性原则
对于入住医养结合机构的老年人,满足其医疗需求是保障老年人健康生活的前提。对于养老机构中内设的医疗机构,《关于印发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其科室设置、人员配备、设施设备配备、药品配备、信息化建设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的类型,相应地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 版)》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要求。
入住医养结合机构的老年人,会有不同程度的医疗服务需求,医养结合强调医疗和养老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因此,医疗服务的便捷性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对危急重症老年人,一般医养结合机构会将患者转诊到高级别医疗机构,因此,医养结合机构选址应尽可能邻近医疗机构。同样,房间、电梯、出入口等应便于老年人的转运。
基于医疗服务便捷性原则,在贵州省习水县某医养结合机构项目中,各功能分区围绕疗愈景观庭院布置,分为医疗区、养护区、高端养护区三大模块,沿入口广场展开布局。养老区的全失能养护区及半失能养护区邻近门诊医技楼布置,便于危急重症老年人转移。同时设置连廊联系不同的医疗区域,为老年人提供舒适便捷的就诊环境。
贵州省习水县某医养结合机构项目西南向鸟瞰图
医养结合机构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症或其他认知病症的老年人活动的区域要便于进行运动治疗、作业疗法、心理治疗等医疗康复护理。有研究提出医养结合机构可区分出长期照护功能空间、日间照料功能空间以及医疗功能空间并进行相应的设置 。
( 二 )安全性原则
建筑环境及消防设施配置要严格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等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肌肉强度下降、步态不稳、下肢不协调、平衡功能与认知功能下降,这些均导致了老年人有较高的跌倒风险。跌倒不仅是造成伤害和长期发病的主要原因,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而言,跌倒还会构成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建筑设计时要充分消除环境危险因素。
随着老年人心理机能的逐渐弱化,其对环境的不安全因素非常敏感,因此在医养结合机构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养”的功能,全程重视安全性设计。例如,卫生间属于安全问题高发区。卫生间出入口要采用零高度差,尽量使用推拉门、折叠门,浴室要尽量使用防滑材料,科学设置安全扶手,并设置轮椅回旋空间。电气设备操作简便易学,保障老年人使用安全。对于一些基础设施要特别重视细节,既便于老年人正确使用,又要保证老年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老年人的身体反应性及行动能力有所下降,无障碍理念在适老化设计中尤为重要。如在建筑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台阶数量、降低台阶坡度,无法避免的障碍物要摆放明显的警示标志,入口空间和室内扶手符合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机构整体规划时,绿植的高度和密度要符合老年人日常活动的要求,不遮挡老年人的视线,不影响其安全、行走。
无障碍设计
( 三 )舒适性原则
鉴于老年人日益衰退的视觉敏感度,建筑立面采用鲜艳明快的色彩有利于视觉辨识。因老年人长时间在室内生活,室内应保持定期良好通风、充足的自然光照,以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绿化环境是医养结合机构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科学设置绿化,可增加自然气氛,愉悦使用者和观赏者的心情,美化环境,提升养老环境品质,提高居住的舒适性。
可在餐厅、活动区等场所设计共享空间,采用透明玻璃幕墙与百叶幕帘,加强区域的开放共融,在视觉上增强交流互动,满足老年人社交需求。在走廊等公共交通空间安装座椅、护栏、防滑地砖等,拓展老人沟通交流的区域。提高文化氛围和家居感、加强人文关怀、改善老人健康状态、增强其对晚年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带来的健康问题,提高健康水平,降低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节约稀缺的医疗资源。
基于舒适性原则,贵州省习水县某医养结合机构项目在医技上部设置上人屋面,辅以屋顶绿化,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活动花园。项目近景远景相结合,营造“步移景异 , 一步一景”的疗愈体验。
疗愈庭院局部效果图
除了考虑舒适性,有研究者提出注重室内空间体验感、保证工作人员的舒适性也同样重要。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承担着较大的工作量,工作环境的舒适体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 四 )个性化原则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基于地域文化、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生活行为模式、医养照护的需求等差异,老年人对其居住的空间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医养结合机构的建筑设计既要考虑老年人的整体需求,又要尽量适应不同老年人的个体需求,提供差异性设计。
在明确老年人需求的前提下,建筑空间设计要营造家的归属感,满足老人日常行为习惯,提升居家的亲切感和舒适性,减少设施化的氛围。注重“怀旧”设计,让老人处在熟悉的环境中回忆美好时光。可将一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怀旧物品(例如老式的火车)和公园座椅等摆放在公共区域中。室内设计既要营造一定的交往空间,也要重视私密性,力求激发老年人生活积极性。
室内活动空间
室内设计可以运用现代装饰材料,营造个性化的氛围。充分运用色彩唤起情感的共鸣,利用有岁月质感的事物满足老年人强烈的念旧情怀,充分利用材料肌理,丰富空间的视觉效果,同时把光影元素引入养老空间中,不仅可以丰富空间的艺术性,也让养老空间更加现代、时尚。通过提高养老空间的舒适性、视觉美观性、趣味性等多种方式,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
( 五 )前瞻性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成为发展的新方向。如日本已经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了由智慧监测体系(包括健康监测系统、行为监测系统及情绪监测系统)、智慧管理体系(智能设备终端与网络云平台)及智慧决策体系(智能家居系统、智能环境系统、智能安防系统及智能照护系统)组成的智慧医养服务体系。使智慧建筑不断朝系统集成化、综合管理化以及高智能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使得服务更科学,并降低人工照护的成本,提高医养结合服务的效率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医养照护技术和理念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建筑设计在满足适应性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前瞻性。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均衡考虑当下局势与未来发展,统筹空间与资源分配,为医养功能配比的转换更新预留余地。
内容源自: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1年7期
作者介绍:
李尊雨 程超 武兴斌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