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18晚上课内容的讲义

讲课老师:暮天新雁

先请大家看下边这两首诗:一首是郑板桥的《下雪》诗,另一首是唐寅的《登山》诗

下雪   郑板桥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总不见。

登山诗  唐伯虎

一上一上又一上,
一上直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
四海五湖皆一望。

这两首诗前几句都平淡无奇,由于尾句的神来之笔,使诗的意境一下达到了一个高度。由以上诗作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好的尾句往往在诗中起到出奇制胜、振起全篇的作用。所以我想,写诗,诗的结尾须引起重视。下面,我伴随着诗意浅释,向大家介绍几种诗结尾的写法,以供大家参考,有些耳熟能详的诗就不做解析了。

一、抒发胸臆 这样是诗大都以兴比的手法,表明自己的想法或要求,或对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表示惋惜、无奈、伤感和气愤。尾联最后一句往往就是“徒”“空”字。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涵虚,水色映照天空之意。太清,指天空。这首诗是写给张九龄的,也有人说是写给张说的,以第一种说法为多。

诗的前四句,境界恢宏,气象万千,体现了生机勃勃的盛唐气象,并为后半首求仕无门的比喻作好形象上的铺垫。从眼前浩瀚的洞庭湖写起,笔力雄健,写景壮阔,是全诗中最精彩的部分,特别是第二联,气象雄浑,惊心动魄。八月的洞庭湖,水势盛涨,几与岸平;天容水色,浑然一体。那湖面上滚滚蒸腾的云气,一片弥漫,笼罩着整体云梦巨泽;那浩森无边的波涛,汹涌澎湃,巍峨的岳阳城也震动了。

后四句因景即情,用“欲济无舟楫”抒情拟景,表达自己不得志的惆怅。因为自己出仕并非为了个人利禄,而是觉得在这清平时世,闲居是羞耻的,很想有所作为,所以说“端居耻圣明”。

诗的末联,诗人用了一个典故。大家都熟知姜子牙渭水垂钓,被周文王赏识成为相国,成就了一番事业。姜子牙垂钓钓到了相国这样一条大鱼,孟浩然也有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做出一番事业的志向,可是没人赏识引荐,“徒有羡鱼情”。也是希望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援引,以便为国出力,这是一种积极的求用于世的思想,同时体现了诗人对张九龄的信任与推崇。这时候张九龄因李林甫陷害已经遭到贬谪,无能为力为他营营了。

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

李白

何以折相赠,白花青桂枝。
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
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
明发怀二子,空吟招隐诗。

唐朝时候当官途径,一是科考,二是大官推荐。李白想找人向朝廷推荐自己,就找到了当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结果玉真公主的丈夫张垍趾高气扬看不起李白,文人有文人娥骄傲,李白也不喜欢张垍那种盛气凌人的态度。这是李白告别玉真公主住地时候写的一首诗。卫尉张卿就是驸马张垍。

诗中开始就说,我想折蟾宫桂枝相赠,原以为你们会像孟尝君那样爱惜人才,想叫你们引荐我,可是,在这月华如雪的夜晚,却使我想起了隐居在剡溪的竹林七贤中大、小谢的故事,徒然吟诵招隐诗而已。

二、自问自答试的结尾,这样的结尾一般都是出现在在抒情诗里,对自己的经历或遭遇发生感慨或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宣泄。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拂岸的微风,摇曳的细草,高高的桅杆,孤独的夜和飘泊的客舟。低垂的星辰衬托出原野的广阔,跳动的月影伴随着江上的波涛向东奔流。难道是真的文章给我带来了名声,还是年老多病才使我的官职终归罢休!一生奔波到底是个什么形象呢?就像那宽广的天地间有一只飘飘而飞的沙鸥。

岂”是难道之意,句意为“名气难道是因为好文章写成了吗?”,通过反问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上写沽名钓誉文章的人的愤慨以及对仕途的无奈;“应”是应该之意,句意为“当官应该是因为年老或者重病才被罢黜”,加强语气,表达作者对自己被当权者排挤的愤怒和心酸,对仕途的心灰意冷。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耽于政事,贬斥张九龄,宠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朝政日益腐败。

张九龄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愤懑不平,便采用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了《感遇》十二首,这里其中的第七首。本诗借橘喻人,感叹自己空怀报国之才无用武之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排挤的抑郁心情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这首诗虽然不是近体诗,但其结尾手法是可以借鉴的。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鬟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为谁表于心。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此句诗人以蝉自喻,充分表达了诗人追求高洁的情操,及不为常人所理解的愤慨。

三、呼应性的结尾。诗以赋的手法铺陈直叙,水到渠成,前呼后应,浑然一起。

杂诗    沈全期
闻道黄龙戌,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常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黄龙戌,黄龙岗,在辽宁开源北,是当时唐朝的边防。戌,驻防。
解兵,休兵。汉家营,唐军营地的代称。
将,持,这里是统领、统帅的意思。  旗鼓,军队里所用之物,这里是指军队。
龙城,根据地。

本诗意指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象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

见月怀人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而这里只写月不写人,意象反而更丰富生动。颈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写离人相思。“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少妇怎不倍觉惆怅!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现。“今春意”与“昨夜情”虽是互文对举,却可以作为“夜夜”来读。

尾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抒写出了征夫、思妇的愿望。他们希望能有良将出马,克敌致胜,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痛苦。诗以问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这里照应首联回答了“频年不解兵”的问题,表明是将领无能,指挥不得力以致连年征战,这是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意思。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夜晚,杜甫遥思远在鄜州的妻子儿女,自己不能陪伴在妻子身边,儿女还小不懂事,只有妻子独自望着月亮,雾气打湿了妻子的发鬓,双臂是清冷的月光下萌生寒意。何时能回到妻子身边,月光下,两人依靠着帷帐、相伴一起不再因分别而伤心流泪呢?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
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颈联写离恨,写春情。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浑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飞鸟,这里指王十一,这个时候到了那里呢?诗人不知道,只看见空空荡荡的满目青山徒然和人相向。青山无语,难道也是在为分别伤心吗?诗人想象,王十一一帆远去,到南方就会看到太阳落山时候的五湖春色了。

这是首饯别诗。诗人和王十一饮酒而别,诗人站在江边,望着烟波浩渺的江面,航船渐渐远去。是那么地不舍,又不得不分别,都看不见了还在挥动着手臂,泪水模糊了诗人双眼,沾湿了手巾,还是止不住伤感的泪水。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诗的前边都是写景,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作结。这两句大意是说,南朝旧事,如过眼烟云,徒然令人惆怅而已;只有那台外长江,从古流到今,这才是永恒的。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和上首刘长卿的一样,前几句都写的是眼里看到的,首联是仿照崔颢的黄鹤楼手法。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蔽日只能蔽一时,不能蔽永远。

喜雨-孟郊
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
-111- 1--11
凄清湿高枝,散漫沾荒土。
--1-- 11--1

五、期望性的结尾  由于某些原因,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或一时不能实现,只能寄希望于以后,这一类诗一般都写得浅显明了,结尾把诗人的愿望鲜明地展示出来。

比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六、说明性的结尾 。这类诗大部分都是前问后答,或是前面写现象,结尾写原因。
淮上喜逢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

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象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

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
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

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颇见这首诗的熔裁功夫。

章台夜思  作者: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见,秋雁又南回。

此詩抒寫懷人思鄉之情,幽恨綿綿,令人腸斷。題目為「章臺夜思」,而重點則在「夜思」二字,全詩便以此二字立意布局。前半首側重寫夜,夜景中含思情;後半首側重寫思,思藉夜景來表現,情景相生。首聯從聽到瑟聲寫起,「怨」狀瑟音,也含聽瑟人之情,「風雨」是形容瑟聲之淒苦的,並非實寫,否則「殘月」便不好詮釋了。

後半首轉寫「思」字。前三句連續從三方面寫「思」的具體內容,一用比法,三用賦法,一氣貫注,虛實相映。末句點出秋字,倒貫全篇,把「夜思」抒寫得淋漓盡致。

同题仙游观     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七、以问代陈,表明心意,诗人在无奈的情况下,以比拟或借代手法用形象的语言,表明自己的立场、心意,消除对方的疑虑和敌意。

积雨辋川庄作    王 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为什么还无端地猜忌我呢?

八、层铺递进性的结尾。这种结尾 往往展现出诗人窘迫环境中特别窘迫,难堪中的更加难堪,不幸中更为不幸,痛苦中的尤为痛苦的一面。

九、反衬性的结尾。通过对比的手法,使描写对象的寂寞、苦闷、或美好的特征更加突出、显著。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这首诗首联说当初因自己的美貌被选入宫中,却得不到君王的宠爱,早上起来连镜子也懒得照了。既然被君王喜爱不在于美貌,又使我怎样修饰自己的容貌来争取君王的爱呢?女为悦己者容,我为谁去修饰自己的容貌呀?天暖和鸟叫声就多,太阳高了花影就浓密,我在这里冷淡寂寞,倒是当年和那些女伴在一起采芙蓉的时候是多麽地欢乐啊!

十、行云流水,顺势结笔。这种结尾顺畅、自然,不着雕琢痕迹,给人一种高山流水的感觉。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望仙台,相传,河上公授汉文帝《老子》后就不见人了,后来,汉文帝就在西山筑台以望之,这个太就叫望仙台。
明府,唐时候对县令的尊称。
三晋,战国时候,韩、赵、魏三国分晋,称为三晋。
二陵,殽山分南北二山(二陵),相距三十余里,在河南西部境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湿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若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十一、感叹性的结尾。通过对人物或环境的铺陈描写,进而对不幸或不公遭遇发出强烈感叹,这种感叹犹如空谷回响久久不能消散,似长空惊雷振聋发聩。

北青萝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北青萝:能是诗中孤僧所居之地。
崦(yan淹):指日没处的“崦嵫”。
寒云:秋云。路几层:是说山中小路高入云层。
初夜:黄昏。
藤:指藤仗,为孤僧所倚。
世界:佛教用语。这是说,大千世界,俱在微尘中。
宁:岂,为什么。

关于诗是结尾,我就向大家介绍以上几例。古来思无定例,文无定法,诗文结尾方式因诗而异,我列出以上数种仅供大家参考。如何写好诗的结尾,还要大家多去读诗,多去揣摩,根据自己的诗词立意和行文思路,动用自己生花之笔,深思熟虑,浓墨重彩地写好最有神的一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