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重构(六) 郭子仪单骑退敌
广德二年,即公元764年,仆固怀恩牵头,吐蕃和回纥南北两大强国联手的关中侵袭战最终被唐军挫败,这对意图割据灵州的仆固怀恩部来说,无疑是一大挫折。因为灵州大体就是今天的宁夏,地域非常狭窄,而且其北有回纥,南邻吐蕃,东边是死敌唐帝国,个个都是庞然大物。
因此,灵州镇要想不被强邻吞并,想要成功在西北割据,就必须要借力打力,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灵州和唐帝国必然是敌对关系,因为灵州本来是唐帝国朔方镇的地盘,唐帝国做梦也想要吞回这块地盘,所以灵州要能自立,就必须找到抵挡唐帝国的吞并的力量,也就必须要联合回纥和吐蕃。要想让回纥和吐蕃这两头饿狼愿意帮你,必须要给足够的好处,而仆固怀恩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好处,就是带着这俩去富饶的唐帝国关中抢劫。
所以,策划对唐帝国的新攻势并取得足够战果,成为仆固怀恩的当务之急。
虽然第一轮的攻势,仆固怀恩组建的联军在主战场没有太大的战果不过冷静的做下全盘分析,联军也并非一无所获。
联军最大的收获无疑是全歼了唐帝国河西镇的主力部队。随后吐蕃基本吞并了整个河西,使得唐帝国的西部边疆自此基本全部丢失,被迫退缩回凤翔、泾川一线,龟缩在关中平原。后世有句著名的诗描述帝国的这种窘境——“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唐帝国失去了河西,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主动防御的能力,再也无法像上次防守时那样,通过河西部队突袭灵州来围魏救赵,无疑将变得更为被动。
当然唐帝国这边也并非全是坏消息,对于唐帝国来说,其庞大的人口和庞大的军队意味着其有着非常强的后劲。随着这一轮防御战的获胜,随着以郭子仪为代表的众多西北军政大佬纷纷站出来捍卫唐帝国,帝国的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愿意积极勤王的部队也越来越多。
现在帝国在关中有七八万各色部队,关外紧要关头也可以聚集起至少五万的精锐部队,这十几万的部队依托富饶的关中平原和储备丰富的首都长安,使得唐军在数量上质量上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且我们前面为大家做了介绍,西北通往关中的主要道路是箫关道和马莲道,而这两条道路上有两个关键重镇——邠州和奉天。
这两座城池都很坚固,而唐军主将郭子仪和他率领的朔方军又向来长于工事作战,这让唐军的整个防御体系固若金汤,联军如果没有变化,继续之前的战略战术,几乎没有办法打破唐军的防御。
所以,仆固怀恩要想在接下来新的进攻中有所斩获,就必须要找到新的办法来打破唐军的防御。有没有办法呢?仆固怀恩认为,有办法!要打破唐军的防御,核心在于时间差。
大唐目前已经处于事实上的藩镇半割据状态,帝国的绝对主力朔方军平时驻扎在山西河中地区,帝国还有大批部队要临时从关东调集,即便是关中的部队,实际上也是由各个小藩镇各自负责,这些小藩镇内部的人事圈子,也不是帝国可以轻易插手的。
如果关中各小藩镇自己不面临危险,大体上帝国还能指挥得动,可是一旦自己面临危险,帝国想要统筹全盘,从他们的地盘抽调多余部队来堵其他防线的窟窿,是几乎无法实现的一件事,也就是说,帝国的部队在集结起来之前,是相对分散的,也缺乏统一的调度,可以分别予以牵制,各个击破。
不过无论是灵州镇的部队,还是吐蕃回纥部队,都离关中相对比较遥远,等你的部队集结完毕,唐帝国的部队也都完成了相应的集结部署,联军该怎么打时间差呢?仆固怀恩认为,联军需要在大西北组成更广泛的统一战线,光靠眼下的吐蕃回纥还不够,还需要联合离关中更近的新的盟友——党项和奴剌。
党项和奴剌都是内附很久的西北部族,但一直保持着内部独立的组织结构与部落凝聚力,早在安史之乱中后期,这两大部族就开始纷纷寇扰关中周边。
(761年)二月,奴剌、党项寇宝鸡,烧大散关,南侵凤州,杀刺史萧洩,大掠而西
(762年)奴剌寇成固
甲午,奴剌寇梁州
癸巳,党项寇宝鸡
戊寅,党项寇好畤
丙申,党项寇奉天
党项寇同官、华原
上面列出的都是安史之乱结束前两年内,党项和奴剌部落发起的抢劫侵扰,行动非常频密,而且都是在帝国防备力量最强的关中腹心作乱,其实力和野心可见一般。因此,一旦能把这两个部落联盟拉进联军的队伍,就可以在帝国腹心更快速有效的发起攻击,分割唐帝国各藩镇的武装力量,从而瓦解唐军防线。
应该说,仆固怀恩的眼光很毒辣,他在永泰元年,也就是公元765年的夏天,制定了全新的更加严谨有力的进攻部署,对唐帝国的西北边防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我们在前两年反复为大家介绍了关中北边的战场地形,我们再来看一次关中北部的地图:
关中北部最主要的道路是箫关道和马莲道,被唐帝国的邠州—奉天防线所牢牢钳制。但是关中还有别的道路,比如西部的陇道和走凤翔的回中道,东部走延安到潼关一线的延州道。当然陇道和回中道过于险峻难过,延州道需要先突破黄河河套防线,这里都有唐军依险拒守,靠吐蕃回纥部队是很难在这里讨好的。
可是一旦加入党项、奴剌那就大不一样了,党项人的主要聚居区域就在无定河流域,延安就在其眼皮子底下,党项部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沿延州道南下到蒲坂、潼关一线。看过《安史之乱》连载的朋友应该都了解,蒲坂和潼关是河中的朔方军和关东的中原部队进入关中的关键要道,一旦党项的部队南下到这里,关外部队的调集和后勤都将面临巨大威胁,唐军关外部队的集结将被大大迟滞。
而关中西部到甘肃一带,则是奴剌部落聚居较多的地方,他们可以远比吐蕃部队更方便的威胁陇道和回中道上的唐军,这里驻扎了唐军关中部队的三分之一以上。一旦有敌军侵袭关中西部一带,关中地区的部队集结也将面临很大的威胁。
最终,仆固怀恩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对唐帝国周边势力的了解,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充分利用上面提到的关中地形,制定了如下战略部署:
以最强大的吐蕃部队为中军主力,继续从萧关道快速进军,以邠州和奉天为作为主要战略目标;以回纥部队从灵州出发,走灵州道在邠州、奉天一线与吐蕃会师;以吐谷浑、奴剌部为西路军,走回中道,威胁陇县、凤翔,牵制这里的唐军;以党项部为东路,从东边穿过无定河南下到同州,威胁帝国的东大门——潼关和蒲坂,以灵州镇本部作为后军,随时根据战场态势支援各部。
我们再来看下唐帝国此时的主要防御作战部署,帝国西边主力驻扎在凤翔,以李抱玉所在泽潞部为主,兵力大约二到三万,中路采取的是邠州、奉天两个要地的重点防御,锁死从萧关道和马莲道(即灵州道)下来的敌军,邠州以马璘、白孝德部安西北庭军为主,大约万把人,奉天主要靠首都的禁军部队,此时以神策军为主,部队也有一到二万。同时一旦吐蕃、仆固怀恩等部东侵,关东就会大举邀兵勤王,勤王主力是驻扎在河中,也就是现在运城的郭子仪部,大约有二万左右部队。
因此,仆固怀恩的部署就显得非常有针对性,西边的部队虽然攻城能力弱,并不指望他们能够攻破陇县-凤翔一带的唐军重镇,但是由于奴剌就在唐军内线聚居,所以可以有效骚扰和钳制凤翔的部队,使得这支关中规模最大的部队完全脱不开身。
东边党项南下到同州(今大荔,蒲坂所在地),华州(潼关),就锁死了唐军最强大的郭子仪部的西进救援,并且逼郭子仪部野战。这样一来,唐军西部和东部主力勤王部队都被迟滞骚扰,无力像去年一样在邠州和奉天建立稳固的重点防守,唐帝国面临被中路突破的巨大风险。
万幸的是,关键时刻,九月七日,仆固怀恩突然重病逝世,其朔方余部随即发生内讧,张韶先跳出来代仆固怀恩的职务,紧接着徐璜玉火并了张韶,范志诚又火并了徐璜玉,几番火并下来,灵州镇的新头领早就没有了资格领导联军,这也让联军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协调,给了给唐军喘息之机。
但不管怎么样,仆固怀恩留下的部署仍然在运转,唐帝国的防线被逐一分割,基本处于瘫痪的状态,无法联动,关中平原不得不经历一次浩劫。
自丙午至甲寅,大雨不止,故虏不能进。吐蕃移兵攻醴泉,党项西掠白水,东侵蒲津。丁巳,吐蕃大掠男女数万而去,所过焚庐舍,蹂禾嫁殆尽。
党项焚同州官廨、民居而去。
在邠州-奉天直到首都长安的主线战场,九月十五日,吐蕃部队南下奉天,京城戒严,吐蕃第一次进攻奉天没能成功,退回邠州,与后军回纥部会师后,十月再次南下,奉天失守,吐蕃回纥联军进抵长安城北的泾阳,此时西军凤翔被吐谷浑部牵制,东部党项部队已经堵住了蒲坂渡口,河中和关外的主力部队的集结也受到很大影响。唐军郭子仪部麾下部队数量远远不足,难以抵挡吐蕃回纥联军,长安城再次危急。
当时,皇帝已经做好了再次逃离长安的准备,郭子仪为首的大部分朝臣们则坚决制止了皇帝的逃跑主义路线。皇帝两年前才逃了一次,导致京畿地区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这一次帝国关中平原除了首都附近,都已经遭受了巨大破坏,如果首都再次遭受毁灭性破坏,那么帝国接下来在关中只怕将无法立足。没有了关中作为稳定后方的帝国,虽然不至于立马灭亡,但是将无力驾驭关东的彪悍藩镇,帝国将面临巨大危机。
郭子仪认为,如果冷静下来分析,就会发现随着仆固怀恩死亡,无论回纥还是吐蕃,都无法说服对方听自己的,联军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协调者,这就让帝国有了分化瓦解的机会。
我们先从整体战略上来分析,联军是缺乏长期占领关中平原的能力的。这次联军一共由吐蕃、回纥、灵州镇、吐谷浑、党项和奴剌等六大部组成,这里面只有吐蕃和灵州镇具备农耕文明的行政组织系统。而吐蕃两年前曾经打破过长安,也试图扶植一个傀儡政权,但事实证实,他们没有能力控制一个像唐帝国这样架构体系高度复杂的政权。
因此,联军六大部里唯一可能对唐帝国形成占领威胁的就是灵州镇,可是随着仆固怀恩突然病死,灵州镇内讧连连,濒临散架,自顾尚且不暇,根本无力染指关中的地盘。
也就是说,联军六大部十万以上的各色部队,虽然来势汹汹,但是其主要目的无外乎是一次抢劫行动,无外乎是又一次对帝国关中的“伐大树”而已。
既然只是一次抢劫行动,就说明各方的核心争端都在于财物和人口,不在土地,这个很关键。因为一旦以土地为核心目标,帝国就没有了妥协和分化的空间,以财物和女人为目标,那大家就完全是有得谈的。
摸清了这个主要矛盾,就可以捕捉到敌人的漏洞了。敌人部队虽多,但是其灵魂灵州镇已经崩溃,仆固怀恩已经死亡,所以敌人的主要核心成了吐蕃和回纥,只要搞定了这两个,其他敌人也就自然会做鸟兽散,而吐蕃和回纥间的矛盾也是很明显的。
吐蕃毕竟是基于农耕文明的中央王朝,既要财,还要人,大量掳掠人口在唐帝国的一区二区耕种,扩充自己实力。而回纥只是一个单纯的草原游牧部落联盟,回纥在黄河以南的农耕地区根本呆不住,也没有人口的需要,所求的无外乎是财而已。
因此,对于回纥来说,其收获和吐蕃无法比,其诉求也大不一样,与吐蕃难免不会有嫉妒和不满。吐蕃在这两年的进攻中,吞并了青海北部,四川西部和几乎整个甘肃省,国土巨幅膨胀。这两年还频繁从唐帝国关中、四川等地掳掠大量的人口,充实到新占领的地区。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吐蕃的膨胀过快了,其很快就会威胁到回纥。
我们推演一下,如果这次回纥和吐蕃一道精诚合作,再次攻克长安,把帝国的关中平原毁坏殆尽,那将面临什么样的局面呢?
回纥可以抢到海量的物资和财产,可以抢到数以万计的美丽女子,当然是大大的赚了一笔,可是这一笔之后,回纥还能有啥?吐蕃得到的明显要比回纥多很多!有了数以十万计的巨大人口填充甘肃一带,他们只用耕种一两年粮食,就可以为吐蕃多提供两三万正规军的后勤,大大加强吐蕃在西北的军事实力。
另一方面,灵州镇在仆固怀恩死后已经崩盘,那灵州镇会归谁呢?显然不可能归还是游牧部落的回纥,也不可能归一败涂地的唐帝国。所以,吐蕃几乎可以肯定将进一步吞并灵州,而一旦吞并了灵州,进入关中的箫关道和马莲道就全在吐蕃的控制之下,回纥还可能获得进入关中的机会吗?答案不言自明。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郭子仪才敢于带领少量随从,近乎单刀赴会般的闯入回纥大营与其谈判。郭子仪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所有将士都惊呆了,认为这样的行动太冒险了,但是郭子仪力排众议,显示了他的精准的判断力和令人敬佩的过人胆识。
郭子仪之所以有把握说服回纥,在于他很肯定,回纥高层的内心深处更愿意与唐帝国恢复盟约,更愿意由唐帝国收复灵州以遏制吐蕃。前提就是唐帝国能够给回纥以足够的好处。
我们简单算笔账,回纥这次就算把长安攻破,又能多抢多少钱呢?撑到底也就几个亿罢了。可是一旦唐帝国衰弱,吐蕃吞并灵州镇,今后回纥很可能就再也没有抢劫关中的机会了。如果此时唐帝国告诉你,我可以现在就给你一大笔钱,你帮我解决这次危难,再帮我夺回灵州,以后我还可以每年再给你一大笔钱,每次大约和你这次能抢到的差不了太多。你说,回纥会不会动心呢?
回纥几乎是很难拒绝这样的条件的,你求的就是财,现在我告诉你我可以直接送给你,还可以每年都送给你这么多,你何必还来辛辛苦苦的打仗呢?既然有白来的财富,何必还去冒死亡的风险呢?而且回纥与唐帝国合作也有五六年了,回纥也从帝国那拿了太多的好处,帝国没有说话不算过,帝国一向是很守承诺的。
基于利益的考量结合相互间的信用基础,郭子仪的这次单骑闯营谈判获大获成功!唐帝国把库存清空,把所有官员下个季度的俸禄也拿出来垫付,送给回纥十多万匹绢帛(相当大约五亿钱),还与回纥达成了一分长期的不平等关贸协定,通过这一系列的大手笔,终于让回纥同意改换门庭。
回纥一旦变成了盟友,吐蕃一下就面临腹背受敌的险境,也就无心恋战匆匆退走,其余诸部随即散去,唐帝国终于渡过了这一次生死大劫。
不过,死罪虽免,活罪难逃,面对着满目疮痍的关中,皇帝和他的帝国又将如何收拾旧山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