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有一本太极拳图书,无愧为上乘之作,出版不久便被炒成天价!但是,此著以及编著者如今已经几乎无人知晓,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后果呢?“漾太极”,请当代太极拳史论家杨志英和您重新审视这本书价昂贵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
陈炎林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笔者慕名很久,但是直到2019年1月20日,吴师文翰赠阅此书,才得窥全貌,终于了却一桩心愿。吴师对这本书评价很高,以《书价昂贵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为题在《太极拳书目考》一书中重点进行了介绍。如果从太极拳艺理练法角度而言,此书无愧上乘之作,但是为什么此著此人鲜为人知呢?这就涉及到“德”和“艺”的关系问题。为艺,精益求精,那是必须的。但是假如道德缺失,其人其成就也就难为人所称道了。
笔者对陈炎林的个人信息了解不多,他名公,字炎林。生卒年月不详。是一位中医伤科医生,师从田兆麟学太极拳。田兆麟为杨澄甫弟子,兼得杨健侯指教,故今人多认为田氏之拳更趋向于杨健侯。陈炎林在其著作中不提师承,回避田兆麟的信息,介绍的全为杨家四代人的基本情况,使不知内情者误以为他的拳艺直接得自杨传。要知道武术界特别注重师承,讲究传承有序,这是武术人约定俗成的最基本规矩与规范。尊师重道,是武者最起码的为人准则。陈炎林的这种行为,相比于笔者介绍过的其他太极拳著作者,可以说做的最不到位,这也正是他得不到应有尊重的最主要原因。该书中的记述多得自于其师田兆麟,应该无可置疑,但遗憾的是田氏无著作手稿传世,陈炎林此著便起到了保留田兆麟所传的作用,因此其整理编著之功不应该磨灭。撇开这些浮名不谈,就著作本身而言,此书在众多的民国时期出版物中无愧为上乘之作。
该书初版本笔者未曾睹其全貌,它出版于1942年或43年,由上海国光书局分册出版发行。1949年1月,再版时合订为两册线装本。1988年4月,上海书局影印发行此书,笔者便依据“上海版”从四方面进行分析。
('上海版’封面和'初版本’残页照)


一、杨家传人的信息
本书《杨家小传》是最早全面记录杨家四代人基本情况的文字资料,其中集中记述杨家三代人的生卒年份尚属首次,故记录于此,供研究者参考。杨禄禅“生于嘉庆四年(即1799年),卒于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生三子:长曰锜,早亡;次曰钰;三曰鉴。皆能传父业。”“钰,字班侯,人皆呼为二先生。生于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卒于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鉴,字健侯,号镜湖,人呼为三先生。晚年,后人呼为老先生。生于道光二十二年(即1841年)……卒于民国六年(即1917年)……有三子:长曰兆熊;次曰兆元,早亡;三曰兆清。”“兆熊,字梦祥,晚字少侯,传人呼为大先生。生于同治元年(即1862年)……卒于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有子一,名振声。”“兆清,字澄甫,后人呼为三先生。生于光绪九年(即1883年),……卒于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有四子:长曰振铭、次曰振基、三曰振铎、四曰振国。”
《杨家小传》介绍杨禄禅时提到其女儿,文中写道:“一日天雨,杨(禄禅)坐堂上,见其女捧铜盆自外入,……”这是现在能够查到的唯一一则杨禄禅有女的信息,这为研究其传拳经历提供了一点参考。其中,小传中还写到“掌中擒雀”的故事。但是,此技艺的展示者并非后人所传颂的杨禄禅,而是杨健侯。可见,此故事很可能是一则“传奇”


二、关于太极拳套路
书中演示的太极拳套路和杨澄甫所传大同小异,不做多解。其中有两则资料对今天的太极拳传人有警示作用。《十三势解》中写道: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太极拳者,皆从单式着手,一式熟后,再练一式。因恐日久易生油滑,或入于硬拳也。故无一定套路,直至各式皆练习纯熟,后互相连贯,合为一套。以其滔滔不绝,周而复始,称之为'长拳’。故'长拳’即'十三势拳’,亦即'太极拳’。非谓太极拳外,别有所谓'长拳’也。(志英按:此处和'老三本’中记载的十三势释名保持一致)至今人之所谓另有一套'长拳’者,乃后人编造,非正宗传。”此其一;《练习太极拳之顺序与经历》中写道:“杨派太极拳之架子,常人只知一套(一种),不知一套(一种)中尚有高、平、低三种。初习时为高架子,次习平架子(一称'四平架’,即眼平、手平、脚平、裆平是也),后习低架子。而三种架子之中,又分大、中、小三种:(一)大架子求姿势开展,合于养身,为昔日杨澄甫所授者;(二)中架子求各势动作合乎中庸之道,使内劲不至过头,且能绵绵不断,始终如一,为杨健侯所授也;(三)小架子求各势紧凑,动作灵敏而迅速,为杨少侯所授者。此三种之中,以小架子为最难,每一势皆发寸劲,故前进后退步子甚小,手与腰腿尤须一致。”此其二。


三、关于太极刀
该书为最早较为详细记述太极刀法套路的公开出版物,演示者用刀并非当今杨式太极拳传人所使用的类如马刀的形制,而是传统武术中的雁翎刀。书中对其练法的介绍颇为精当,写道;“太极刀在练时或用时,皆以腰腿为主动枢纽。刀之进退,腰腿相随,用刀犹如用手,上下、前后、左顾、右盼,周身一致,其间不可稍有断续。尤不能以力用刀(如手臂拙力使刀运转等),恐因拙力(即呆力)则己身内劲闭于骨内,不克运行于外,遂有运转不灵之弊。务须以刀引出己身内劲及精气神运于刀上,如水银装于其内,运用达于刀尖,收之至尾。故杨家前辈练习太极刀有重咸在五斤以上,盖欲由重刀之转动,引出本身内劲。倘渠运此重刀,仅以手而不用腰腿,试问岂能神速乎?故学者之练习太极刀,非以腰腿劲运转不可。至于沾黏等劲与徒手拳式同,否则不能成为太极刀正宗也。”


四、太极拳劲法
书中有关太极拳述理部分不乏优秀篇章,比如《论劲》一节,将太极拳的劲法分成26种并予以阐释:1、沾粘劲,“即不丢之劲,主前进,为太极拳中最需要之基本内劲。”2、听劲,“此听乃周身皮肤感觉之听。”3、懂劲,“能闪还撩了,转换进退,行动自然,随心所欲,”方为懂劲。4、走劲,“即不顶之劲,主后退,由'懂劲’而来,不懂如何能走?”5、化劲,“由黏劲与走劲而成,不丢不顶,随感随化。”6、引劲,“即人不动而引其动,或人既动而引起入于己之路线是也。”7、拿劲,“拿人必须拿起活节,如腕、肘、肩等。”8、发劲,“发劲时必须有三种要点:(一)机势;(二)方向;(三)时间。”9、借劲,“乘人之势,借人之力,高来高往,低临低去,无须觅其焦点背势,能使敌不知不觉而出。”10、开劲,“即见人劲来时化开之谓也。”11、合劲,“即乘敌去合之之谓也。”12、提劲,“其效用乃拔敌之根,使其失去重心。”13、沉劲。……26、凌空劲,“实乃一种精神上之作用而已。”
书中精彩论述还有很多,读者如有兴趣,不妨阅读原著。总之,《太极拳剑刀杆散手合编》是民国时期对太极拳技艺记载最为全面的著作,影响很大,大量内容被后人的著述中直接或间接的采用。

1.许宠厚《太极拳势图解》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2.孙禄堂《太极拳学》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3.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4.徐致一《太极拳浅说》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5.吴图南《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6.马永胜《新太极拳》评析兼论《新太极剑》|新锐太极史论
7.姚馥春、姜容樵合编《太极拳讲义》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8.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评析兼论《太极拳体用全书》|新锐太极史论
9.一本托名于杨澄甫的《太极拳要义》|新锐太极史论
10.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评析兼论《太极拳精义》|新锐太极史论
11.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2.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3.李先五《太极拳》评析兼论于化行《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新锐太极史论
14.李福荫《李氏太极拳谱》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5.吴公藻《太极拳讲义》评析兼论《吴家太极拳》|新锐太极史论
16.马岳梁、陈振民《吴鉴泉氏的太极拳》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7.唐豪《太极拳根源》《王宗岳考》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8.徐哲东太极拳著作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9.黄寿宸《太极拳术的理论与实际》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20.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21.吴志青《太极正宗》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22.宋史元《武当正宗太极蕴真》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23.王新午《太极拳法阐宗》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24.黄元秀《太极要义》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0)

相关推荐

  • 前辈的经验之谈,助力太极初学者

    当今学习太极拳的人,往往练习3.4个月,就说已得门径.岂不知,前辈入门初步都先练站桩作为基本功夫,练习很长时间,然后才开始练习十三势拳式,而且练习要从一势一式开始,经数月苦修苦练,直到各势各式完全纯熟 ...

  • 有感于《我的太极拳观》

    许多人练了一生太极拳,可对太极拳到底是什么拳.它在技艺上有什么特点以及该怎样去练,说法很不一致.有的说太极拳可以健身,有的说既可健身又能防身,也有的说能修身养性.偶读马长勋先生的文章<我的太极拳 ...

  • 沈家桢、顾留馨合编《陈式太极拳》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陈式太极拳>一书的编纂过程非常艰辛,最后顾留馨被逼上梁山,亲自操刀并联手沈家桢才得以完成编写任务.那么,这本书会有什么内容令您期待呢?"新锐太极史论",杨志英为您细说 ...

  • 郑曼青《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郑曼青,协助其师杨澄甫编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可惜此次代劳并没有使自己荣誉加身,反而招致一些非议.好在他后来厚积而薄发,出版了一本<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足以证明"永 ...

  • 《简化太极拳》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太极拳引起新中国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简化太极拳"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那么,简化太极拳有着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

  • 徐致一《吴式太极拳》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徐致一,虽非全佑家族成员,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引领着全佑所传太极拳的走向.其褒贬优劣笔者不作评述,正所谓著者出身无须问,著作本身见高低."漾太极",当代太极拳史论家杨 ...

  • 郝少如《武式太极拳》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所谓"武氏拳,郝家传."意为武禹襄所创太极拳得益于郝为真.郝月如.郝少如三代人的大力推广,才逐渐的流传开来.因此,由郝少如担纲编纂<武式太极拳>一书,实至名归.他的这本 ...

  • 陈炎林论太极劲二十四种

    陈炎林先生,名公,田兆麟的弟子,民国时期著有<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但书中只字未提他的传承来源于田兆麟,因此为后人诟病. 陈炎林认为:太极拳用劲尚巧,不尚拙力.衡量太极拳是否入门,看是否 ...

  • 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评析兼论《太极拳精义》|新锐太极史论

    一.作者简介 陈洞,字子明.生于1878年,病逝于1951年.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自小随父亲复元(字旭初).叔父贯元习练家传炮捶,又从族叔陈鑫(字品三)读书习文,可谓文武兼得.民国"十七年( ...

  • 姚馥春、姜容樵合编《太极拳讲义》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一.作者简介 姚馥春,名兰,字馥春.生卒年月不详.河北省遵化人."幼年体素弱,顾好治技,研习数年,迄无所成.后遇徐明德先生习连环绵掌,稍窥门径.""民元以前,遇保定汤君士 ...

  • 马岳梁、陈振民《吴鉴泉氏的太极拳》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马岳梁,不愧为吴鉴泉的乘龙快婿,他出版的图书就叫做<吴鉴泉氏的太极拳>.那么,这本书会有什么"真传"令您期待呢?打开"新锐太极史论",阅读后,不妨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