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一厘” 式顺治通宝停铸时间考略

在清代云南制钱中, 有一种面文为顺治通宝, 背楷书穿左“一厘” 二字、穿右“云”的小平铸钱, 它是顺治时期云南官方铸行时间较长、铸量较多的钱币;从其样式方面而言,它也是有清一代云南制钱中较为独特的品种。

顺治十年(1653) 七月, “廷议疏通钱法, 以(顺治) 八年增重一钱二分五厘为定式,幕左汉文‘一厘’ 二字, 右宝泉铸一字曰‘户’, 宝源曰‘工’, 各省、镇并铸开局地名一字, 如太原增‘原’ 字, 宣府增‘宣’ 字之类, 钱千准银一两, 定为画一通行之制。” ①之后, “一厘” 式小平(重一钱二分五厘) 顺治通宝钱先后在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及各省、镇开炉铸造, 云南钱局也是诸多开炉铸造此式钱的钱局之一。云南造背“云” 字“一厘” 式顺治钱, 从钱廓、穿口和锉工等方面均带有明显的明末钱币铸造工艺遗风。顺治时期云南制钱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原因在于, 其时政权虽已改朝换代, 但工场、工匠、工具和技术等方面几乎就是前朝全套设备和人员延续使用。对于此种铸造风格的影响, 最迟在康熙时云南铸造的制钱中仍可见到。

在“一厘” 式顺治钱铸行之初, 清廷已规定一千厘钱准银一两, 严禁私铸。但后来各府、镇地方局在铸行过程中出现铸钱重量、质量不一等问题, 而且民间非法私铸不绝, 借此来谋取暴利。针对这种情况, 户部对币制加强了监管, 遂于顺治十四年(1657) 下令各省、镇地方钱局停铸各式顺治旧钱, “专任宝泉、宝源, 精造一钱四分重钱, 幕用满文, 俾私铸艰于作伪。” ②可以看出清廷下令各地方局停铸旧钱, 把铸权收归宝泉、宝源二局、并精铸背文为全满文制钱的做法, 旨在统一制钱标准, 使民间作伪不易, 以此杜绝私铸。

顺治十四年(1657) 下令各省、镇地方钱局停铸之前各式顺治旧钱, “一厘” 式钱亦在其中。根据此令, 各省、镇地方钱局均先后停铸旧钱, 但云南并未因此停铸“云” 字“一厘” 式顺治钱, 之后仍有铸行。

至顺治十七年(1660), 户部又商议决定让各省、镇地方局重开钱局恢复铸钱, 如《清史稿》中所载:“(顺治) 十七年, 复直省铸, 今准重钱式, 幕兼用满、汉文”。③此时由户部重新颁布了制钱新样, 即制钱背文穿左为满文钱局名、穿右为汉文钱局名。虽然户部已颁制钱新样, 但直到此时云南仍然未停铸旧式“云” 字“一厘” 式顺治钱, 而其它省、镇局停铸“一厘” 式钱已有三四年了。那么云南“一厘” 式顺治钱到什么时候才停止铸造呢?据《清实录》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 年) 辛丑八月乙卯, 平西王吴三桂疏言:‘遵旨铸行满、汉字制钱, 其云南厘字钱应请停铸’, 下部知之。” ④由吴三桂此奏疏可知, 云南“一厘” 式顺治通宝钱直至顺治十八年才决定奏请停铸。次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登基,改年号为康熙元年, 并于同年清廷下令改铸康熙通宝新钱。

综上所述, 云南“一厘” 式顺治通宝钱停铸于顺治十八年;云南可谓是“一厘” 式顺治钱铸行时间最长、停铸时间最晚的地区。

注释:

① ② ③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志九十九·食货五》, 中华书局, 2002 年3 月, 第3642 页。

④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一) ·卷四》, 中华书局, 1985 年9 月, 第84 页。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5年6期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