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献王陵怀古
河间献王陵怀古(新声韵)
赵刚
幻显书生聚日华,千烛照夜体着纱。
踪寻古圣遗珠处,人醉鸿儒乐寿崖。
校典青衫无昼夜,辨析竹简有烟霞。
今朝拜谒因求是,一盏清香解惑茶。
河间献王陵怀古(新声韵)
赵刚
传经翼圣广胸襟,求是河间迹可寻。
座座荒陵高过眼,条条碧水矮流云。
隶书烙刻贤王伟,汉简滋生诸子辛。
细数名都千年史,诵读诗卷长精神。
河间献王陵怀古(新声韵)
赵刚
雨路寻踪访古贤,诗经一册富河间。
黄泥粘脚花生雾,白玉遮眸叶坠田。
鸿儒冠带同云缈,故地陵坟与草眠。
求是精髓溶血液,青铜鼎像镀金边。
河间献王陵感赋(新声韵)
赵刚
枝头怒卉绽春风,路有浮香锁旧城。
结社文心知雅意,寻踪儒典晓淹通。
求书乡野疏帛币,校册宫馆近卷经。
岁月沧桑人忆古,河间地望烙心中。
过献王陵感怀(新声韵)
赵刚
诗文读咏佐前贤,指路荒丘已作帆。
秦帝焚屠失社稷,献王校册富河间。
心追求是风发地,脚踏收书鼎沸源。
思绪凝珠忽化海,畅游方晓胜寻仙。
献王陵怀古(新声韵)
赵刚
帝子封王迹可寻,重生经典佐其勋。
求书乡野遗风在,校册都国史卷存。
对策三雍惊汉武,明德九水惠儒巾。
详观瓦砾人识古,耳畔遥听辩论音。
刘德,西汉景帝刘启之子,武帝刘彻之异母兄。公元前155年,被封为河间王。班固《汉书》载:“(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他倾注毕生精力,置日华宫搜集典籍,整理诗经,成为一代宗师。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为先秦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当时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极为欣赏刘德的才华,因此,刘德几次到长安“献雅乐,策对三雍宫。”武帝既折服他的才华,另一方面又猜疑他,恐他与自己抗衡,江山不稳,刘德知其意后,终日纵酒听歌,不久郁闷而终。他在位二十六年,因其“聪明睿智”,谥号曰“献”,称之为“河间献王”,这就是献县得名的由来,刘德是最早实施“实事求是”的,而献县则成为“实事求是”的发源地。
献王陵为西汉河间王刘德之墓。1996年11月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德因聪明、睿智,死后谥号“献”。但民间缘于刘德献书,又称他献书王,此属对献王的误解。又因陵墓俗称坟丘,故献王陵俚称汉王丘。刘德死后葬于河间王城(今河城街南)之北偏西。这里南枕滹沱河,北踏长城堤,称做龙脉风水宝地。旧称陵墓占地百亩,封土60亩,墓外地40亩。今测封土南北长242米,东西宽197米,占地47674平方米。宝顶高出地面20米。封土为覆斗状梯形四层台。始建即有祠,并有皇室人员主持祭祀。
明嘉靖十三年(1534)对封土重加规整,并在宝顶前建献王祠。明隆庆五年(1571),清乾隆十三年(1748)两次重修,1946年又被毁,现仅存封土。
上世纪60年代,封土顶部被群众挖了6米的深洞。发现有木炭,以后填平。70年代,挖地道备战,出陶俑若干,恐坍塌而罢。宝顶北侧有沟壑深2米,宽8米至10米,长数十米。宝顶南建有沼气池,已废。封土密植杏、槐、榆、柳,保存基本完好。
原献王祠正殿4楹,殿堂正位为献王,并有毛公贯公配享。祠有东西厢房各4间,西为藏书阁,东曾为献麟书院。据传有地宫在祠后(宝顶下)是人们瞻仰献王悬棺和添灯油的处所。当地县府官员上任,学校学生开学都来此拜祭。清乾隆后,御道过往官员包括皇帝经过献县时,都必须来拜献王。
刘德,景帝次子,栗夫人所生,生于公元前172年,景帝前元二年(—155)封河间王,国都乐成。治所,今献县城东南7公里。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